主页 > 商业前沿 > 前沿视野 >

O2O“生死劫”:烧钱补贴 刷单自嗨

营销资讯 2015/10/04 20:17:52  来源:网络整理

 

O2O“生死劫”:烧钱补贴 刷单自嗨

来源: 虎嗅网 (北京)

 

 

20141月份,当时还未合并的滴滴与快的掀起了一场全民打车烧钱补贴大战,双方战火一直蔓延到当年年底,而双方对外宣称各自烧掉补贴超过10亿元。滴滴、快的起了示范作用,一年间大量热钱投入各种O2O项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姿势”的补贴烧钱,乃至O2O公司不做补贴都就敢称自己是做“O2O”的。

直到今年情人节(215日)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后,在打车APP领域中,出租车业务的市场份额超过90%,形成垄断地位后,出租车业务的补贴也随之停下。不过烧钱的步伐也未停歇,补贴转向了专车业务,Uber、易到用车、神州专车火拼。同样在过去一年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烧钱补贴最为疯狂的一年,还不包括那些不知的O2O公司。

你要知道的烧钱“姿势”

一方面,O2O公司通过烧钱补贴方式能够迅速获取用户,增加交易额,其目的是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O2O烧钱补贴加速了资金链断裂风险,且直接催生了刷单乱象。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类有关“O2O刷单”的负面报道,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其实这已经是“潜规则”,见怪不怪的同时,我们旁观者更需要了解刷单背后的商业逻辑。

好吧,虎嗅简单总结下了烧钱补贴的三种“姿势”:

低频消费/高客单:典型领域——车、房。比如二手车交易,C2C虚拟寄售类电商如人人车、好车无忧都是通过O2O模式来完成交易的,他们3%的服务费都是收不齐的,早期他们一般以油卡、佣金折扣等方式作为补贴。而二手房当前还处于卖方市场,很少有平台商做补贴,链家的做法是如果购房者是“自如客”,那么在其买房时原来住自如的租金就变成补贴返还用户。总的来说,低频消费/高客单领域补贴现象少。

中频消费/中客单:典型领域——旅游。比如,携程、去哪儿等OTA领域公司,常用的做法是用红包激励用户在移动端下单,再将机票消费额度转化成酒店/接送机专车的限额抵扣红包,目的就是刺激捆绑消费。而途家这类共享模式中,一般是将消费额度转化成等活动红包反补用户,额度与消费金额相等,但用户很难抢到有限的体验活动进行消费。

高频消费/低客单:典型领域——打车、外卖。这块是我们常见的了,打车与外卖平台一般会对用户和商户进行双向补贴,还有“满X元减X元”,不一样的订单额有不一样的算法,用户的补贴直接变成价格折扣,结算时已经抵扣。早期没有平台服务费和佣金的情况下,平台方定期给商户划款结算补贴。

不管是哪一类烧钱补贴,都是用在新业务拓展和新用户获取上的。虎嗅认为,烧钱补贴对于O2O公司而言就像嗑“春药”一样,一旦停下来,原来的业务增速放缓,用户流失就成了药后“副作用”。而烧钱补贴直接加剧了O2O公司的资金链紧张,特别是高频消费/低客单公司。

烧钱补贴给刷单涨“资”势

刷单,并不是O2O公司所造出来的词。在淘宝、京东这些零售电商平台上,刷单已经早已司空见惯,但要区分二者的动机不同,利益诉求点不同。零售电商平台的商户刷单是为了店铺排名、信誉值,而O2O公司的商户刷大多是为了从平台方骗取补贴,所以对平台方的利益损失更大。

在刷单方式上,零售电商平台还要又物流单号配合,一边都会物流订单产生,只是寄出的并非是实拍商品。而O2O刷单成本的成本相对较低,需要多个实名账号(电话号码、支付账户),所以淘宝上出现了大批O2O刷单“雇佣军”,刷单的同时还附带刷评论,制造一种虚假繁荣。

无论是零售电商平台还是O2O公司,都在声称要严打刷单,并通过技术手段反刷单。而事实上,大部分平台是对刷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刷单自嗨,麻痹自己同时,意在带来资本狂欢。

虽然刷单会对O2O公司造成反补的损失,但刷单直接增加了GMV,间接提高了这家公司的估值,对于这些O2O公司而言牺牲当前的部分利益,能在下一轮融资拿到更多的钱也是值得的,投资者对一定范围内的刷单也是能接受的。

旭诺资本TMT投资合伙人曹兵认为,刷单率控制在3%-5%以内,就是非常好的表现,在10%以内还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超过20%,则说明泡沫很大,需要做出改变。

从长远来看,刷单破坏了平台的良性机制,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若要制止刷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停止补贴。

O2O公司补贴、刷单“生死劫”

的确,职业刷单人的好日子即将到头,驱动动力正在衰退。补贴设置在金额与周期做过预设,补贴金额会随着时间拉长而减少。随着这条轨迹,当前O2O火拼最激烈的领域打车、外卖,他们在补贴减少已经非常明显。

一方面,用滴滴快的总裁柳青的话说,新业务已经实现了“从01”;另一方面,整个资本市场市场这面临严冬,投资者对O2O变得谨慎。远未盈利的O2O要过冬,已经尝试开源节流。

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有司机向虎嗅反馈,滴滴快的顺风车业务在6月份刚上线时,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都有高补贴,而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补贴,有时候就象征性的1元补贴。

同时,滴滴快的已经在出租车业务上进行抽成,虎嗅在上周打车去机场时,就遇到出租车司机跳单情况。常见的情况司机在接单后单方面取消订单,但依旧履约,将乘客送到目的地后,会给出自己的微信二维码让乘客扫描支付车费,或者直接收取现金。外卖方面,饿了么品牌馆都是接入自建物流,每一单都要额外收配送费,其配送员又充当销售,卖品牌馆物流服务的会员卡——季卡、月卡。

有一个现象,美团在“千团大战”中可以不烧钱砸广告、买流量,但在O2O领域只要一烧钱,根本停不下来。团购时代,只是陆地战争,而O2O重度垂直的战争一旦爆发,就会是一场海陆空的全面战争,甚至连歼机的类型都不一样。

O2O创业竞赛,每个细分领域在市场上只能活下前两名。谁也不愿意失去发优势,为了业务量、市场占有率,而O2O烧钱补贴的现象,最初由资本纵容演变成后来的资本绑架。

最后在抛出一个问题,不用烧钱补贴的方式做O2O,如何“跑马圈地”?

已经成型的O2O公司已经开始停补,他们开始搞联合促销活动(业务关联公司、同一股东的O2O公司),将补贴转化成红包、优惠券,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变成主流推广方式。

把烧钱补贴看做一种用户获取成本,与电商广告投放的产出方式不一样,他是直接将红利输向用户,而停补后的“用户留存率”成为衡量生死的重要指标。谁也不希望一轮烧钱之后,“满地鸡毛”。

本文来源:虎嗅网 作者:李清乐

相关链接:O2O比互联网企业死得更快,"上门服务"还能火多久


放假了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把所有事给干了。懒人经济撑起的“上门服务”市场到底有多热?从美甲到餐饮,从洗车到送菜,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被占领。遍布零售、餐饮、社区服务、美容、旅游、教育、汽车等众多行业的“上门服务”项目真的可以“吃喝玩乐的同时,还能顺便把钱赚了”吗?实际上,记者调查发现,2015年这些创业项目正在经历高死亡率和高热度的“冰火两重天”。

“上门服务”今年融资已比较困难

O2O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其一经传入中国,忽然“墙内开花墙外香”,引发了大批创业者的追捧。

艾瑞咨询认为,O2O分为两种,一种是零售业,包括线下扫码支付等;另一种是本地生活O2O,也就是“上门服务”,更集中在线上,而这一领域几乎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因为上门服务的O2O一开始的门槛相对低一点,看上去比较简单,市场范围也相对比较广泛,线下的东西可以搬到网上,大家觉得比较容易进入。”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说。
但火热背后,一些投资人的态度正在悄然转变,认为冰点正在到来。如果说以前是改良的点子就能有投资,那现在这些项目就是快速上线、快速死亡。甘剑平说,整个行业最热门的时候也就是过去的12-24个月,现在再进入这个行业已经比较晚了。进入2015年,还是早期刚刚开始的项目在寻找“天使投资”,获得融资将比较困难。

数十家公司上榜“O2O死亡不完全名单”

开始出现众多从业者黯然退场。一份网络上流行的O2O死亡不完全名单,在目前红红火火的餐饮外卖、教育、旅游等O2O领域,不少公司已经悄然死亡,包括拒宅网、徒步狗旅行网、果冻旅行网、呵护网、36号教室、助考帮、房屋网、程途网、亿言堂等数十个。

随着上门服务的火热,越来越多同质性的创业项目涌现。有专家认为,没有找到正确模式和方向的小创业公司,很有可能会迎来一批死亡浪潮。O2O最早以团购形式出现的时候,便开始了惨烈的厮杀。大大小小几千个团购网站抢夺用户,最终只有大众点评、美团等屈指可数的几家,成为“千团大战”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这一现象可能重演。”甘剑平说。

O2O创业项目比互联网企业死得更快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沈云云说,一般来说,O2O的创业项目大多是比较“软”的想法,商业模式也没有经过成熟的考验,走的又是补贴营销的模式,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烧钱后的困难,比互联网和传统企业死亡速度更快。

而且,高额的推广花费也让初期创业者无以为继。这些新兴的O2O项目创业,推广主要是线下地推或渠道合作,以及线上优惠券补贴,前期烧钱烧得非常厉害。云岫资本创始人高超说,按每单交易推广补贴来算,比如每单补贴10块、日单一万单,一天就要烧10万元,“虽然看起来门槛低,但实际上O2O并非草根的狂欢。”
专家认为,O2O只是形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需求本身。做产品的,需要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搞服务的,找准用户的痛点增加黏性,增强不可替代性。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链接:O2O企业融资遇冷市场回调加剧行业洗牌

专家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回调,一些投资机构的投资节奏正趋向谨慎,之前许多靠风险投资支撑、“野蛮生长”的O2O企业将面临资金压力,行业洗牌加剧。

新华网上海9月30日电 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一大热点概念,O2O(线上到线下)近年来深受VC/PE追捧,投融资活跃,然而近期O2O业却接连传出多家网站倒闭、融资遇阻等消息。专家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回调,一些投资机构的投资节奏正趋向谨慎,之前许多靠风险投资支撑、“野蛮生长”的O2O企业将面临资金压力,行业洗牌加剧。

据普华永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TMT行业投资总额达到155.6亿美元,创下自2012年以来历史最高。不过,在近期,一些O2O项目融资失败、关停倒闭的现象接连上演,特别是业界流传的一份“O2O死亡名单”,因涉及多达16个领域、千余家企业,引发人们对O2O融资遇冷、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广泛关注。

在专家看来,近期多家O2O企业的关停倒闭,既源于行业浮躁,也因为热钱“疯”投所致。许多O2O企业的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瑕疵,其产品和服务要解决的可能并不是用户的真正“痛点”,而只是“伪需求”。同时,行业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潭,企业缺少“杀手级应用”,许多O2O项目都是盲目跟风。除此之外,VC/PE也被视为当前这轮O2O创业泡沫的间接始作俑者。大量资本的涌入造成创业公司估值水涨船高,但当泡沫破裂时,VC的钱无法跟上,创业公司就将遭遇“供血”中断的噩运。

普华永道中国通信、媒体及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高建斌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内超过1亿美元的互联网融资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企业估值普遍高企,接下来市场有比较大的可能性进行调整。

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会迎来O2O的倒闭潮。针对国内O2O现状,百度CEO李彦宏不久前指出,今天的O2O仍是技术含量相对匮乏的一个市场,非常同质化。事实上,无论是互联网公司的自身发展,还是互联网公司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合作,技术才是更加长久的竞争力。

O2O市场的洗牌将不可避免。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对当前所谓的O2O倒闭潮也不必过度解读,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法则。O2O企业之前单纯的“烧钱抢流量”模式正被资本所抛弃,清晰的运营和盈利模式才是生存的根本。

为推进国内O2O行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鼓励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激发实体商业发展活力,此举被视为O2O将站上政策风口,未来将迎来高速发展。

作者:高少华

 

.

前沿视野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