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4 10:34:5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第一赢销网
作为2010年最受期待的一部电影,也是著名演员兼导演姜文的一部“正名之作”(上一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让受众和投资人都对姜文的电影失去了一些信心,特别是后者,这直接影响姜文是否还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转换成影院放映的作品)。
这一次姜文没有让大家失望,《让子弹》在2010年岁末打出了最强音,票房超越6亿,甚至很有可能超越内地金牌导演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抢夺内地“票房之王”,至少目前形势看,“票房亚军”已经坐定了。
凭借《让子弹飞》的成功,姜文一洗《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惨败的耻辱,更挽回投资人对其日益失去的信心,让其以后可以继续有机会创作作品,这对于一个电影工作者而言,其意义如同生命的延续。
作为最早一批进影院看这部片子的观众,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关注电影的人,对《让子弹飞》的感觉,是一半满意、一半失落。
一半满意:做了一个合格的商业片,逻辑顺序简洁、清晰 戏剧性强
首先 是故事逻辑表述的进步
在《让子弹飞》上映之后,有媒体用《姜文下山》形容姜文的转变,的确,与上一步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而言,《让子弹飞》的故事讲述逻辑顺序明确,不再像上一部一样,采用前后反复交叉的剪接方式,这种从西方电影多年前的意识流的剪接方式,也让艺术的姜文和大众隔开了,他在往自己规划的艺术家路上探索的路上,也把自己推向了和多数受众的对立上(正如其在一些观众表示《太阳》看不懂时,姜文更是一句看不懂就多看几遍,没把受众弄晕的回应),更把自己和这个电影的商业时代对立起来。
正如制片人马珂对姜文所说,你的电影不是拍完搁家里的,而是要放到电影院上映的。
姜文下山了,醒悟了,抛弃自己艺术家的“范”,开始考虑大众的观影方式和体验,不再是艺术工作者的小资表述方式,于是我们看到《让子弹飞》故事讲述逻辑顺序简洁、清晰,一个由“一个匪徒打劫,进而引发进城弄钱”引发的戏剧矛盾不断向前推进的故事讲述逻辑。
其次 是商业戏剧性的加强
《让子弹飞》在一些片段上,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戏剧表现都极为用心,如开始的打劫火车,张麻子带队进城的锣鼓,以及最后的反对宣言等在镜头语言上都堪称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某些镜头甚至在国内是开创性的,延续姜文一贯的魔幻风格,这也彰显了姜文独特的艺术才华。
在片段的戏剧表现张力上,姜文和他的团队也下了很大功夫,除了镜头表现力以外,戏剧台词的精心打磨,以及演员的表演都散发一种独特的戏剧性,这也是放映过程中影院中不时有笑声的原因。
如果不给与对姜文太严格的要求,仅从商业片的角度而言,姜文这部《让子弹飞》的水准还是值得肯定的,绝对是比国内很多导演要强太多,毕竟姜文的才华确实是毋庸置疑的。这也让我们对他未来的影片充满了期待。
一半失落:节奏、角色建设及艺术性有待改进
说完满意,我们再说说失落,对于《让子弹飞》,媒体一致的赞誉,个人倒不敢苟同,或许是大家对姜文的呵护。
在《让子弹飞》的观影过程中,个人也会为一些片段较好,如一开始打劫火车那一段就非常精彩,以至于后面几分钟后,我还在想这个镜头,在观影过程中,类似情况还有多次。
但是当电影全部看完后,我却有一种“没有什么感觉”的感觉,这这也让我思索了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反思后觉得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节奏上面的问题
电影是戏剧冲突不断激化、不断上扬的过程,也是小高潮、高潮、大高潮直至结束的顺序。而《让子弹飞》在一些片段上小高潮上是做的不错的,但是有的有些过了,以至于到最后大高潮的时候削弱了关键高潮的的戏剧冲突力度,和对受众的感染力度。而应该最后时刻是是观影者情绪最重要的一次释放。这可能是姜文未来电影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次 角色情感建设问题
影视创作讲究移情,在角色的塑造上,会塑造一个能吸引观众的角色,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会特别关注这一角色,会喜爱该角色,并进而移情,让感情随着主人公境遇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对角色的关注会影响到受众在故事高潮来临时,同样是情绪的释放。
再次 艺术内涵上的问题
上一篇:雷士照明掌门人—“情商”吴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