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4 10:36:25 来源:网络整理
“罪”与“非罪”的红星美凯龙
饶润平
不健康的盈利模式,加之不近人情的服务态度,使红星一次次地成为家具人群起攻之的目标:
,红星南京卡子门店,近百户商家集体关门停业,商家代表和员工等数百人拥堵在家居广场门前,打出“强烈要求降租金降费用”的横幅,抗议红星逆市涨租行为,现场商家员工和红星保安多次发生拥挤推搡等行为,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
行业龙头企业为什么会成为众矢之的?红星的垄断地位是怎样形成的?红星的出路在哪里?
掘金商业地产
有关红星,家居行业的争议由来已久:它赚的是商业地产的钱,还是,还是空手道式的资本运作?
随着地产形势的变化,红星的连锁经营机制一直在微调。但不管怎么调,从红星与厂商关系的角度看,其本质似乎一直没有变。红星与厂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房东与租户的关系,即通过出租场地给家具生产商,以获取租金。“这有点像商场和超市,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超市和商场的经营模式是供货商供应货物给超市和商场,先不收回货款,等超市或商场销售货物以后,再跟超市或商场结算,所以超市或商场可以先占用一段时间货款,而红星纯粹是收取租金,所有的货款不流经自己的手,完全是销售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易,红星只提供一个场所而已。”业内一位资深人士评价道。
也正是这一点,业界普遍认为,红星是在做商业地产,而不是在做流通渠道。一般来说,流通渠道与商业地产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品牌管理、卖场管理等,而后者通常都以在卖场内划出空间出租给厂商的方式经营,收益以地皮租金为主。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形态:一是自己买地建商场,然后租给厂家和商家;二是租赁营业场地,然后转租给厂家、商家;三是与当地地主采用股份制形式合作经营;四是以上三种方式兼而有之。红星是典型的第四种模式。
但不管怎么升级,一个不变的事实是,红星主要赚的是土地租金以及土地溢价的钱,而不是家居流通服务、家居品牌服务的钱。虽然某些家居品牌因为红星的渠道而得以进入消费市场,表面上看红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流通作用,但却是以红星的垄断性渠道霸权(“捆绑”厂商跟随自己全国性扩张)、厂商额外的高租金为代价的;虽然某些品牌因为进入红星的渠道,而暂时性地获得了一点儿品牌溢价,表面上看红星在其中起到了“品牌孵化器”的作用,但却是以产品实际价值没有增益、消费者消费成本增加为代价的。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取得垄断、品牌溢价的权力,是值得推崇的,因为市场经济讲究弱肉强食,谁都想垄断,谁都想牟取暴利,谁最终做到了,谁就是市场的王者,就是同行的标杆。但“垄断”、“品牌溢价”放到中国的市场语境是,放到红星身上,却会引起很多质疑。
“红星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业绩,跟车建新这个人有很大关系。车建新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善于用人,整合资源。”一位曾经接触过车建新的家居企业老板这样评价道。关于“整合资源”一说,更有资深人士形象地透露:红星如果要到一个地方投资建商场,往往是请自己家乡的一个副市长充当谈判代表,去与目标城市的副市长对接。也就是说,红星的资源整合目前已不仅仅停留于纯粹的经济资源、市场性资源了,甚至可能已经涉及一些非经济性、非市场性资源了。
不过,从整体经济环境,特别是地产市场环境来看,这一细节其实又在情理之中。由于土地属于国家垄断,是制约房价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因此,即使围绕地产市场的其他要素已经市场化了,由于土地价格没有市场化,房地产市场仍旧是一个权力市场。尤其是融入了按揭消费、信用扩张,把同样代表国家权力垄断因素的银行扯进来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更是一个“类金融”市场,一个十足的垄断市场。搭上了这个“便车”的红星,要说自己完全是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赢取市场的,自然会引起很多反对的声音。因为许多人都明白,红星的“垄断”、“品牌溢价”等特权,并不是靠自己作为流通服务商的能力积累起来的,而主要是靠前期车建新本人的市场直觉、中期地产市场的机会主义以及后期权力经济的媾和,而氤氲和合起来的。
当然,我们并不因此而单纯地否定红星模式。事实上,如果站在中国当下特色的营商环境中审视红星,甚至可以说,红星的经营策略是一种“相对正确”。中国当下营商环境的一大特色是:国有垄断企业赚钱,与国家权力相关的房地产业赚钱,其他性质的企业则相对艰难。这样一种环境或者说机制,自然也就鼓励许多企业把经营的重心往权力、往地产上“靠”。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前几年地产市场畸形暴热的时候,让“经常跟房东打交道”、“受惯房东气”、“成天拍房东马屁”的车建新不挤破脑袋往地产里钻才怪。这也就自然形成了红星式的产业品牌型商业地产模式:没学会“走”的时候就开始学“跑”,在家居渠道服务能力弱、家居产业品牌小的情况下,玩起了商业地产的游戏,最终使得地产、地租收入“一股独大”,成了一个家居渠道连锁中的“大头娃”。
但麦当劳跟一般性的商业地产模式有所不同。麦当劳起源于快餐店,而且在快餐的制作上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程序;在快餐的基础上,麦当劳售卖的第二个产品是美国文化或者说麦当劳品牌;以快餐和美国文化为基础,麦当劳的第三个产品才是地产;最后快餐、文化、地产氤氲和合,形成良性循环,构筑起麦当劳独特的商业运营模式。其实,世界上其他商业连锁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也与麦当劳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先建立一个产品或者产业平台,然后以第一个平台为基础,建第二个平台,最后把地产资源整合进来。我们不妨暂时把这种模式称为产业品牌型商业地产,以区别于专业性商业地产。显然,红星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品牌型商业地产公司,即通过家居品牌,来实现地产市场的无限扩张。
暴发户气息
不过,同样作为产业品牌型商业地产商,红星与麦当劳们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红星虽然起步于家具制造业,但其在家具制造上并没有做深、做透,做出自己的一套。红星后来做渠道连锁,也没有在渠道服务上下很深的工夫,乃至这个平台搭建的也并不牢固。当然,红星的第三个平台,即地产平台做得不错,这个平台可以说是红星目前的主平台,或者说是其当下成功的关键要素。但由于这个平台的基础,即第一个、第二个平台,夯得并不牢固,红星的地产盈利缺乏强大的产业品牌支持。
然而,红星学宜家最终学出来的,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猫”:红星此“梦想”并非宜家彼“梦想”。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毕生高扬“为大众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梦想,坚持“只有让后来者有机会,自己才有机会”的信念,而且一直是身体力行,把“浪费资源”看作“致命的罪过”。而从红星的诸多营销行为看,红星卖的只是暴发户的梦想和炫耀,或者说是暴发户的文化!
红星的出路在哪里
也许有人会说,红星模式是家居行业中的一种前沿模式,前沿的事物必然会存在一些前沿的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诚然,整体来看,红星模式是中国经济环境中的必然产物,没有红星,会有“绿星”、“黄星”出现,与其批评红星,不如批评中国的商业环境,批评中国的市场体制。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宽容红星的理由,更不应成为红星人宽容自己的理由。
红星现在迫切要做的,是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语境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做品牌通常会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品牌行为的“倒行逆施”:许多品牌的行为不是向着终端消费者的利益看齐,而是往上走,向行政、媒体、银行等权势集团的利益看齐,然后挟“天子”以令消费者,这就导致许多品牌的价值观不健康。红星也不例外。当然,这并不是说红星以前的行为有什么不好,毕竟,适宜的就是好的,红星以前的那一套在以前行得通,并助推红星迎来了今天的成功,说明红星的经验还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不同阶段成长的不同要求,红星建立在以往经验基础上的价值观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了。其实,红星也明白这个道理,把宜家作为学习的标杆,就表明了红星价值取向的一些变化。但正如前面所言,红星并没有学习宜家的精髓。其实红星以及车建新如果真要向宜家学习,首先要学习的,可能是如何与利益相关群体特别是普罗大众的消费者共享价值,同时更要学习的,是坎普拉德的个人品行:早在半个世纪前,坎普拉德就身体力行着“浪费资源是致命的罪过”的宣言!
其次,基于红星平台组合结构的现状,既有产业平台,又有地产、资本平台,但产业平台不是很巩固,红星不妨放慢地产扩张的速度,与麦当劳“倒着干”:麦当劳是先做好产业的功课,搞清楚渠道的本质。渠道的本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流通,是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大“流”的构建,在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架设一座良性互动的桥梁,通过使生产与需求的准确对接,进而实现自己的渠道价值,而不是与生产商、与消费者玩“零和游戏”,把生产商的产品藏进藏出、搬上搬下、秀来秀去,最后甚至把用于流通的渠道做成了“堵道”。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陈荣华:太阳雨营销变革的核心战略
下一篇:后经济危机下的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