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前沿视野 >

本土品牌为何总“外嫁”

营销资讯 2020/03/14 10:47:27  来源:网络整理

  本土品牌为何总“外嫁”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小时候的‘味道’又要消失了。”

2011年徐福记被雀巢收购后,民族糖果品牌被外资企业控股的戏码再度上演。

1219,北美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商好时公司表示,其旗下全资子公司好时荷兰有限责任公司已经签署一份协议,收购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金丝猴)80%股权。该交易还需要通过相关监管机构及金丝猴董事会审批。

据了解,一旦此次交易获批,中国高端糖果市场几乎将被几大外资寡头所垄断,更难见本土品牌踪影,国内三大糖果厂家仅剩大白兔一家为中资企业。

“金丝猴奶糖可谓我们80后经典怀旧零食,以前每逢过年过节,家里必定会有金丝猴奶糖相伴,这已成为儿时成长中的记忆,现如今它也面临着被收购的处境,即便收购以后仍冠以金丝猴奶糖的名称,但童年的‘味道’肯定不再存在了。”刘静(化名)表示。

近年来,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企业屡见不鲜。中华牙膏、乐百氏、苏泊尔、小护士、大宝、南孚电池、水井坊、双汇等,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行业名牌,在海外资本强势兼并或收购之下都无一幸免。随着外资的收购,一部分品牌逐渐淡化消失,一部分沦为非主流的小众品牌。

那么,民族品牌又为何愿意频频“外嫁”,把自己辛辛苦苦培育多年的品牌拱手相让?

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食品行业研究员陈天宇指出,当中国的糖果企业遇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外资糖果企业可以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比如(资金支持、品牌资源、战略战术等),他们也可以为外资糖果企业提供相应的资源(比如渠道、产品线、品牌等),因此,这本身是一个你情我愿的一个选择,而且也是一个优势互补的选择。“民族品牌无法发展壮大,与其苦苦支撑不如外嫁另谋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入主,给国内企业带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民族品牌的无形资产却在流失,同时外资也有可能对国内市场造成垄断。”这正成为目前业界普遍的担忧。

近年来,民族品牌沦陷已经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国人在惋惜之余对民族品牌的保护之情更加殷切。2008年,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案“流产”,国人的言论贡献不小的作用。如今,面对土生土长的金丝猴的外嫁,网友们也沸腾了,纷纷留言:大白兔一定要挺住啊。

“目前,随着市场上民族品牌的消失不见,以后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自豪的产品向别人炫耀呢?想想真觉得可怕。”刘静有些忧伤地感慨道。

据了解,曾有多个国产品牌投奔外资后,不仅没有达到借力扩张的目的,反而遭到冷落甚至品牌被雪藏。

由此可见,民族企业应该将品牌视为企业成长的根基,不能将其仅仅视为一个过渡或手段,要有品牌战略,具备长远的眼光,要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定意志,如果只是希望做大之后,就脱手变现,无疑对于民族工业是一种损失。“品牌合作固然意义重大,但应保障自身品牌的建设,免得最后沦落至为别人打工的低端形象甚至遭遇自身品牌彻底从市面上消失的情况。”

对此陈天宇表示,民族品牌应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模式,持续推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注重品牌的运作能力,金丝猴就是其中的反例,金丝猴虽然是中国三大高端糖果生产厂家之一,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够时尚不够新。此外,国内相关部门应为本土民企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扶持,真正创建自己的本土品牌。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第一赢销网

.

前沿视野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