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4 11:06:21 来源:网络整理
注定悲剧:诺基亚-阿朗无奈合并?
来源: 中国日报网
文/eric 本文由作者授权林紫玉发布到百度百家
很多传言在天上飞了一会之后,注定要变为事实。
2015年4月15日,就在今天,传言了一年多的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合并案终于水落石出,诺基亚将全资收购阿尔卡特朗讯,新公司将采用诺基亚品牌,阿尔卡特-朗讯从此成为历史。按照2014年财报,收购完成之后,全行业格局仍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华为、爱立信位居领导者阵营,新成立的诺基亚位居第三,中兴被动成为行业第四。
与官方口径表现出的乐观不同,这种体量相当的收购让人难以看好。为什么?按照知乎风格,至少有6个理由让人“我竟无言以对”。
第一,谈判时间拖延整整一年,说明了什么?
诺基亚痛下决心割舍了手机业务的时候,账上现金充足,一直就在寻求和阿朗的合并谈判。但是,彼时,阿朗在美国市场相当稳固,4G建设正在高峰,而中国4G市场正在启动,阿朗给出了一个比较高的出价,导致双方谈判迟迟未定。
就像下棋一样,“长考之下难有妙招”。之所以谈判那么久,就是深知双方实现1+1大于2是极难的,所以才犹豫不决。只有在市场倒逼之下才会最终迟迟定夺,不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第二,双方已经是七国八制,整合难度大不大?
追溯历史,2006年,诺基亚通信设备是由诺基亚和西门子合资而成;同年,阿朗是由阿尔卡特、朗讯合并而成;2009年,诺基亚西门子为进入美国市场还试图收购过北电的CDMA业务,而北电的WCDMA业务就卖给过阿朗;2011年,诺基亚西门子此前为了进入美国市场又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系统设备的无线部门;而在更远一点的时候,阿尔卡特还曾经收购过比利时贝儿等数家公司……加上阿朗在华合资公司ASB,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诺基亚内部已经是六大阵营、七国八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收购从未产生过1+1大于2的效果,特别是阿尔卡特和朗讯的合并最被人们诟病,天下闻名的贝尔实验室从此一蹶不振;而诺基亚西门子合并之后,西门子一直想抽身而去,多年之后才甩掉包袱。今天合并之后,内部的产品、管理、文化融合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整个阿朗GSM-WCDMA-LTE产品线和上万人可能要被裁撤
诺基亚强在无线宽带市场较强,2014年其2G/3G/4G市场份额在全球位居第三,落后于爱立信、华为,4G既LTE营收则位居第二,仅次于爱立信。而阿朗的无线接入收入只位居全球第五,被中兴反超,其主要市场基本在美国、中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少数地区。其中美国市场占据半数——但是美国的4G建设高峰已经过去,在欧洲、甚至法国本土都被华为、爱立信搬迁的所剩无几了——由于二者无线产品严重重叠,处于劣势地位的阿朗无线产品线很可能被全部裁撤,设计近万人。
在这一点上,官方新闻已经变相说明:“公司将采用诺基亚品牌,但研发部门仍将保留阿朗的贝尔实验室品牌”——言外之意其它业务重叠部门就危险了。而且,官方新闻确定在这期间各个模块会独立运营——意在先完成人员裁撤再全面合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选择,可以减少合并后的二次阵痛,但是也是无奈之举。
第四,合并周期为什么将超过2年以上?
按照官方预计,双方合并会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但是,这只是物理上的完成。因为在此前,双方要完成无数业务整合需求和人员裁撤需求。比如,阿朗除了在有线设备上和诺基亚完全互补之外,整个无线产品都需要整合之外,双方在美国之外的全球各地的销售网络几乎都是重叠的,大量营销人员需要整合。考虑到二者优势地区不同,哪个地方留阿朗人、哪个地方留诺基亚人极为复杂。考虑到阿朗总人数超过5.2万人,合并后双方超过10万人,营收仍然低于爱立信,保守需要总共整合掉2-3万人。
如此复杂的合并,即使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整合之后,内部消化保守也再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
第五,法国政府可能是合并而非现金收购的“梗”?
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这次合并是以换股方式完成的:“诺基亚将提出要约,全额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已发行的证券,并在法国和美国以公开换股要约的方式进行合并,每一股阿尔卡特-朗讯股票换0.55股诺基亚新发股票。根据这项100%换股交易,阿尔卡特-朗讯完全稀释后的估值为156亿欧元”。
很多人会认为,从诺基亚一方这是为了节约现金。但是,也许更大的原因在于,阿朗的股东并不想在这次收购中退出!如公告所说:合并后的公司董事会拟设9或10名董事,其中包括三名来自阿尔卡特-朗讯的成员,且其中一人担任公司副董事长!
众所周知,法国政府极为反对外国企业并购本土企业——除非保持本土的就业和股权。虽然法国政府持有阿朗的股份不多,但是话语权不小,这种换股的背后是利益交换。但是,也为新公司的人员优化、业务发展制造了障碍,这种障碍也是当年朗讯被收购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六、未来竞争关键已经不在纯电信技术本身
虽然在公司公告当中声称:“合并后的公司共拥有40,000名研发人员,2014年研发支出达47亿欧元”,但是其中大量都是重复性研发,除了无线侧的5G、有线侧的100G等,真正需要创新性研发的领域并不多。新的技术在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双方在这些人才方面并没有优势,合并之后也是无解的。
正因如此,就算双方选择了合并,所设定的目标不在创新方面,而在成本节约方面:公告称:“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于2019年年底实现运营成本协同效益达9亿欧元的目标,合并后的公司预期将于2017年年底实现削减利息支出2亿欧元的目标”。
那么,第七,为什么双方不得不做?
既然二者合并有那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什么还要冒险选择合并呢?
一方面,全球电信设备市场面临着停滞的结局。4G方面,美日韩已经过了高峰,欧洲、中国可能会延续两年,而亚非拉地区的需求参差不齐,很多3G还没有……这时候,阿朗极度依赖美国市场,诺基亚的利润也比较依赖日、韩市场(对诺基亚,笔者在此前分析诺基亚的文章里专门论述过),而5G还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规模启动,二者市场份额都在失血。特别是阿朗去年仍然亏损,合并之后9年8亏,股东大为不满。
另一方面,在5G研发上,二者均已落后爱立信、华为、中兴,事实上,LTE方面阿朗就已经显露出落后态势。这时候,双方合并之后,可以大幅压缩重叠研发的人力、节约成本,虽然坏处很多,但是这个关键的好处也许才是更重要的。诺基亚需要美国市场、需要阿朗的有线和IP业务,而无线成本和营销、管理成本都可以大幅压缩。
最后,这对行业格局会有什么影响
业内将五家电信设备商简称为“阿诺爱中华”,今天已经变成了诺爱中华。阿诺合并之后,二者的营收仍然排名行业第三,落后华为、爱立信,中兴被成为第四。如果不是这次收购,中兴2015年确定会超过诺基亚,甚至是阿朗。
而对于运营商来说,由于大的运营商都需要有3家合作伙伴,这种竞争数量的减少将会大大降低行业竞争烈度。特别是美、日、韩市场,因为中国厂商缺席,爱立信、诺基亚成为双寡头;而在中国,已经是华为、中兴主导,爱立信、诺基亚补充的格局;至于在欧洲市场,这客观上为华为、中兴获得更大份额带来了更多机会。
对于全行业来说,竞争的减少会让行业毛利得到提升,对所有人都是好事;只是新的诺基亚要忍痛合并2年,并出让一部分市场份额,以求得更加重要的成本节约和毛利提升,这是痛苦的,也是必要的。对于中兴华为拥有了2年时间窗,不以价格战方式抢占更多一点的份额。
回看历史,作为电信行业的两家曾经龙头,新的诺基亚成了一个旧电信设备商的大熔炉,也是一个历史的坟墓;看着今天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都是基于电信设备的成功才起飞的,而阿朗的市值竟然只与乐视网、唯品会这种互联网创业公司差不多——其中还打包了伟大的贝尔实验室,不禁让人唏嘘。也许香浓、图灵这些现代通信和计算技术的大师们在九泉下看到这一幕,也会暗自神伤吧!
▆相关链接:诺基亚为什么要合并阿朗 对华为影响几何?
来源: 东方财富网
芬兰电信设备制造商诺基亚和法国电信巨头阿尔卡特—朗讯公司15日发表公报宣布其合并计划,两家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诺基亚将提出全额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要约。二者的组合有望成为欧洲电信设备新巨头。这是近年来全球通信设备商中规模最大的重组案之一。
据虎嗅网的报道,2015年4月15日,诺基亚集团宣布合并阿尔卡特·朗讯,致力于引领IP互联世界的创新!
消息一经公布,资本市场的异动自不待言,其在业内引起的反响也不啻一次地震:排名第三和第四的通信厂商合二为一,全球通信厂商的排名再次被打乱,但竞争格局却逐渐清晰。
首先,按照各厂商2014年财报披露的公司营收数据来看排名的变化
此前,五大通信运营商已经鲜明地分化为三大阵营:一枝独秀的华为和不甘被超越的爱立信属于第一阵营;挣扎于盈亏线上的阿朗和通过重组谋求突破的诺基亚属于第二阵营;被甩在最后苦苦追赶的中兴则属于第三阵营。
而诺基亚合并阿朗之后,公司收入排名则超过爱立信跻身第二,而更为重要的是前三家公司的业务收入规模均达到300亿美元左右(华为非消费者业务的收入为344亿美元),势均力敌的态势更为明显,而中兴非消费者业务的收入不足百亿(中兴2014年手机终端业务收入为37亿美元),与前三家厂商的收入已经不再同一个档次上。全球通信厂商分为三大阵营的格局由此演变为华为、诺基亚和爱立信三足鼎立的态势。
其次,通过各厂商2014年在不同市场的收入排名看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备注:华为财报将欧洲与中东和非洲合并列出,所以将其他各厂家做相应汇总,其中中兴收入为欧美和大洋洲及非洲市场的总和。)
由上图可以看到,在中国区市场,华为和中兴借助本土优势压过外商一头,而外商之中的爱立信则会因为诺基亚合并阿朗而居于末席;在美洲市场,则主要是诺基亚&阿朗与爱立信之间的缠斗,华为由于政治安全因素难以进入北美而未能做大;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华为领先,爱立信和诺基亚&阿朗紧随其后;而亚太市场则是四家厂商全球排名的翻版。
由此可以判断,今后通信行业三大巨头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如下态势:总体而言华为、诺基亚&阿朗与爱立信将形成较为稳固的业内三足鼎立的态势,而在局部市场诺基亚&阿朗与爱立信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尤其是在美洲和欧洲这两大双方势均力敌的市场上,华为则将以中国本土市场为大本营,更为积极在欧洲市场参与前两者之间的争斗,并有望得渔翁之利。但三强拼争之下,留给中兴的国际市场空间会日趋狭窄,中兴将有可能只得退守到中国本土市场偏安一隅。
再次,来看诺基亚合并阿朗引发各厂商竞争实力上的此消彼长
通信厂商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上。以上的业务收入排名对比,能反映出收入的规模效益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差异,而技术实力的对比则要看研发投入的积累。
华为全球76000名研发人员及66亿美元的年度研发投入,为其技术实力领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合并后的诺基亚&阿朗也将凭借40000名研发人员及57亿美元的年度研发投入来推动5G、IP、软件定义网络、云技术、数据分析,以及传感和成像技术等未来技术的发展。反观中兴,在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的数量上则远远落后,前景堪忧。
最后,如何看待诺基亚合并阿朗的前景与未来?
1、诺基亚合并阿朗是大势所趋
正如诺基亚首席执行官Rajeev早年间一再强调的:“全球只有三家长期盈利的电信设备商可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生存下来。”电信设备行业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强者会越强,弱者会越弱,身处第二阵营的诺基亚与阿朗,同第一阵营的华为和爱立信差距明显,彼此之间再继续竞争下去虽然能分出个你强我弱,但总体格局难以突破,只会将这一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合二为一是竞争的需要和生存的必然选择。
2、诺基亚合并阿朗是优势互补
诺基亚在网络业务上专注移动宽带,所以在针对运营商的销售中,IP及固网传输是其业务缺失的一环。仅以中国市场为例,从下图所示中国移动2014年的固定投资来看,移动通信网络投资与传输网投资在资本开支中所占比例几乎相当,同场竞技的华为、中兴、阿朗甚至爱立信都有相当大的业务收入来自于诺基亚缺失的传输网。
所以,补齐这一业务缺失,形成针对运营商业务的端到端的合作,一直是诺基亚在网络业务上做大做强的方向。而阿朗则在IP路由、IP传输、固网接入等业务领域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排名前列的市场份额,因此诺基亚合并阿朗虽然会在无线接入业务上产生部分重合,但相比之下移动宽带与IP和传输的互补优势更强。
正如双方在新闻稿中所提到的,合并后公司的目标市场比当前诺基亚单独的目标网络市场扩大了大约50%,目标市场规模从大约840 亿欧元增至约1,300 亿欧元,从而为诺基亚带来了更强劲的增长前景。
3、诺基亚管理层丰富的整合经验与强大的整合能力是新公司强者恒强的保障
坊间流行的诺基亚点名答到的段子,以及“行业清道夫”的谑称,其实已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诺基亚在公司并购上的丰富履历。从2007年诺基亚网络业务与西门子通信业务合并成立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到2011年收购摩托罗拉的无线网络资产,再到2014年回归诺基亚集团而成为支柱业务,以Rajeev为首的现有诺基亚管理层在7年间所经历的业务整合、文化融合、战略调整等历练已经使其百炼成钢,在应对合并阿朗所带来的挑战上完全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相信这也是阿朗的股东们愿意走出这一步,把处在亏损边缘的公司交付给诺基亚的初衷,他们更希望看到诺基亚管理层能够将其在诺基亚网络业务上实现的反转增长势头(如下图)在新公司得以延续。
诺基亚合并阿朗,其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竞争对手尤其是爱立信和中兴很快会做出应对举措,毕竟二者最为受伤;而华为也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对华为会产生冲击吗?
另据IT时代周刊的报道,独立分析师付亮认为,这二者的合并也是迫不得已的行为。现在的电信设备市场不景气,第一梯队的华为和爱立信等都在转型,寻找业务的增长点。而诺基亚、阿朗等第二梯队的公司本身实力就稍微弱小,他们不仅要面对爱立信和华为的挤压,也要面对思科、华三等公司的进攻,日子更不好过。此时选择合并,抱团之后,新公司的市场份额要比原来各自的要大,成为这个市场的三强之一,起码暂时能与爱立信和华为相抗衡。然而长远来看,最终还是要看合并后的公司能否转型成功,是否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毕竟,合并后的新公司首先要面临内部的整合问题,阿朗本身就是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后的公司,自己就存在整合的问题,现在诺基亚再进来,等于是三个公司要整合,这个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至于我们关心的对中国的华为公司能否产生影响,付亮认为基本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华为现在仍然是老大,并且在转型上开始得比较早,即便是合并后的诺基亚,想要追赶华为也比较难。
电信评论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持有和付亮很类似的观点,认为合并后的新公司也只是抱团取暖,并不能对行业以及华为等公司产生什么大影响。首先,虽然新公司的占有率变大了,但本身就是原来两家公司的占有率合到一起了而已,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如果新的诺基亚公司想要改变现有的行业格局,对华为形成冲击,首先要做好内部整合,解决自己的问题;其次是在研发上有所突破,提高自己的研发实力。但目前来看,看不出什么积极的迹象。
但是《通信世界周刊》总编辑杨海峰认为,两家公司合并是面对当前通信设备行业不景气的一种危机处理模式,长远来看,是对两家公司继续在这个行业发展有意义。而且合并后,会增强实力,让原来的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他还表示,这一合并,短期内对华为将会利好,两个竞争对手变成了一个;但长期来看,如果两家公司整合得好,进展顺利,则对华为是利空,会影响华为的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
总的来说,分析人士都对这一并购持谨慎的态度,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两家弱小的公司选择合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想最终不被对手彻底击败,退出这个市场,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内部的资源整合,提前判断出市场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研发实力,走在行业的前头。如果两个公司单纯的合并,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恐怕并不能摆脱被打倒的命运。
第一赢销网.下一篇:凡客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