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4 11:08:21 来源:网络整理
社交红海 钱比人强?
图:Snapchat估值在近一两年一路走高
昨天早上起来落枕了,强力竖起脖子摇晃几个来回仍不见缓解,径直打开电脑,好歹个消息转移了注意力:Snapchat估值蹭上了100亿美金,消息源是WSJ报道的知情人士,据称该估值源自凯鹏华盈对其200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而Snapchat的新一轮融资还在持续。
现在距离去年底Snapchat达到20亿美元估值已经有9个月,当时传闻Facebook、谷歌、腾讯陆续提出过远高于2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大概都30-40亿美元之间。另外,去年中旬的一轮1亿美元融资中,Snapchat估值已达到5亿美元。也就是说,从去年中旬到去年底,Snapchat的估值小半年增长了约6倍。
现在大半年又过去,据GWI数据,从2013年第三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Snapchat在中国以外的地区用户量增长了67%,其增速是其他社交应用的2倍以上,另据消息人士透露,其活跃用户数已达1亿(月活,该人士还称其中三分之二每天登陆),用户结构也优势突出,不仅继续吸引着大量青少年,也成为他们和长辈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近半年也陆续展开商业化努力,包括Snapchat Story、Geofilters、Snapchat Discovery等子产品,已开始吸引优质广告主,可望为创造营收作出良好铺垫,其估值在近半年继续增长4-5倍似乎并不让人惊讶。
不过,一两年时间,Snapchat估值从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消息中的100亿美元,确实令业界情绪复杂,也让人隐隐觉得创始人斯皮尔格算得上一个聪明又勤快的询价人,当然,更让人注目的是期间风险资本的密集介入,以下是Snapchap的融资历程:
2011年9月,上线;
2012年1月3日,从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获得48.5万美元种子融资;
2012年10月,虽然还没有任何营收,但斯皮格尔表示不会卖掉Snapchat;
2013年2月8日,从标杆资本(Benchmark Capital)获得1350万美元A轮资,估值在 6000 万到 7000 万美元之间;
2013年6月7日,完成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投资机构是一不具名的对冲基金,估值达到 5 亿美元;
2013年6月23日,完成了6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IVP(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领投,标杆资本、光速创投、GCP(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SV Angle、腾讯进行了跟投,据称,融资前估值已达到8亿美元;
2013年12月12日,完成C轮融资,筹集5450万美元,由对冲基金公司Coatue Management单独投资,估值20亿美元。另外,不久前拒绝了Facebook的30亿美元收购,期间也与谷歌、腾讯传出收购绯闻;
2014年8月,消息称KCPB在5月份已同意将投资2000万美元,对Snapchat的交易估值已达到100亿美元,并且该轮融资尚未结束。
我们看到,仅从2013年初到目前,至少有8家风险资本向Snapchat注资,期间和Facebook、谷歌、腾讯的绯闻也助推了业界对Snapchat的价值认识。最近的绯闻是和阿里的谈判(停留在谈判,没产生结果),另外,对Snapchat等新兴对手高速扩张的恐惧,似乎也刺激了Facebook以190亿美元天价在今年年初把WhatsApp收入怀中,而当时WhatsApp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4.5亿,相对而言,Snapchat的活跃用户规模与其估值匹配得似乎有点夸张了,而且,“阅后即焚”功能也成为越来越多社交应用的“配件”(Facebook新近又上线了SlingShot),面临的竞品压力并不小,让人不得不感到险资是否把Snapchat的估值远远推到了市场潜力前面。
Snapchat是移动社交应用在用户和资本两端都势头迅猛的典型,话说回来,互联网繁荣的这一二十年,社交一直是风险投资的重要主题,并且每次都有新的“副标题”,2000年前后是IM,2007年前后是SNS,近几年则是移动社交。移动社交仅中国国内,虽然已经有微信、手机QQ等几个寡头级角色,但也有陌陌、遇见、友加、脉脉等细分领域产品不算太难地起势存活,这些角色背后常常有险资近乎“一厢情愿”的下注:总觉得做起来挺难,但总有足够的诱惑下注守码。对于Snapchat这个孤例,说其估值走在了实际价值前面并不为过,可是扩展到整个移动社交生态,风险资本“一厢情愿”的凶猛下注并不缺乏依据。
首先,移动社交的简单性特质,降低了用户的迁移成本。2010年以前主要基于PC桌面的社交,因为终端条件,围绕着用户关系容易积累起大量的周边价值,不管对于用户还是对于服务商——大屏幕和足够的操作空间,强大的运算性能,让用户能使用丰富的周边应用(QQ连带的服务可谓繁杂了),并积累大量用户信息,包含丰富的原生信息(UGC,如邮件、博文等)和自动生成的用户数据,导致用户难以迁移。
而移动浪潮中基于终端屏幕和性能的限制,以及碎片化的注意力,社交应用追求简单性,无所不及地关注一个核心需求,核心需求之外,对于周边价值的拓展颇为慎重,用户信息相对单一,持续使用对于用户的价值积累不算突出——脱离一款移动社交应用并不会让用户失去太多(即使对于微信来讲,除非你工作必须用到,仍然不难说拜拜),而且移动应用注册门槛低(基于终端限制,服务商极力将注册过程简化,不管是填入信息量,还是注册步骤,特别是通过手机号捆绑机制),用户更容易进入一个新的平台。那么对于移动社交,颠覆性机会出现的可能性一直不小。
另外,主流社交应用的存量用户关系优势正在弱化。用户割舍不掉某些社交应用,通常在于必须拥有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用户的意义,越来越体现为要找某个人的时候能找得到,要使用某种关联的时候能用得上,而非必须高频率向某一应用投入大量注意力去与他人交流,这正是QQ、Facebook、Twitter如今对于不少用户的意义,这种意义又正好与社交应用的核心生命力——活跃使用没太大关系了。
QQ、微信、Facebook、WhatsApp等主流社交应用所积累的用户关系,对于用户来说固然是资源,但都趋于泛化,成为用户的一种存在性工具,而非活跃性刺激,而突出的活跃性常常在于一些特异性需求(还记得用QQ加陌生人的时光吗?),社交应用一旦主流化,用户肖像变得模糊,就常常难以照顾诸多特异需求,有些特异需求也不方便通过主流工具去承载,于是匿名社交、陌生人社交、招聘社交、“阅后即焚”式社交等社交应用也就得到了空间。
不过,风险资本对于Snapchat等特异/细分社交应用的追逐,除了在于移动社交应用本身容易在短时间获得几何级的价值增长外,也在于特异型社交应用突破一定用户量级后,容易对更广的社交场景发生渗透,并可能成长为主流化的工具(当初相对于电话/呼机这种偏熟人的社交工具,QQ起步时更近似于陌陌,如今也成了通用级社交平台),而这,也就达到了风险资本所企及的价值顶点,对于应用商算得上一种缺乏激情却也甜蜜的宿命。
以上看来,移动社交虽然一片红海,钱比人强的理由还算充分,因为这红海里随时泛着点蓝光,所以,倘若Snapchat半年后获得200亿美元估值,或者险资们疯狂追逐起下一个Snapchat时,大家的表情应该是淡定的,至少应该假装淡定。
第一赢销网.上一篇:民生银行“危机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