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前沿视野 >

为何不把罗永浩当一面镜子?

营销资讯 2020/03/14 11:10:12  来源:网络整理

  为何不把罗永浩当一面镜子?

王海涛

[编者按:罗永浩曾说,“从来没有一个如此美好的产品和品牌,遭遇到过如此大规模的误解、污蔑和诽谤”。这反应,好像他开创的事业,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光荣伟大,不容质疑……目前,老罗既没有失败,也没有成功,但是用他自己的说过的话来看,他已经成了“孙子”。]

笔者当年最早知道他,是在网上听他在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课堂上流出的段子。能够把英语课讲的好玩,能够让学生愿意分享课堂内容,这显然需要魅力,这个魅力,至少体现在说话的智慧和趣味。

在相当成的一段时间,笔者认为罗永浩是一个批评者。这个世界上,永远需要批评者。批评是权力,也是能力。

但后来,罗永浩去创业了。他一旦创业,就从一个光脚的,变成了一个穿鞋的。他也成了被批评的对象:他创业是否靠谱,他的手机是否像他说的那么好,这些都可以被批评。

既然创业,既然要从市场上挣钱,当然要面对批评,遭到批评,几乎是一种义务。

笔者认为,创办一个公司,从消费者那里挣钱,与一个政府机构“受雇于”人民一样,都逃脱不掉被批评被挖苦。哪怕,有些批评不靠谱。

就笔者的观察,罗永浩创业后,用他的魅力,营造的一个氛围是:很多手机厂商的产品很烂、很土鳖,我的产品很好。当他的产品遭遇批评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一个如此美好的产品和品牌,遭遇到过如此大规模的误解、污蔑和诽谤”。

这反应,好像他开创的事业,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伟大和高尚似的,不容误解和质疑。

是的,围观者就是这么势利——对成功者吹捧有加,对失败者冷嘲热讽落以及井下石。

目前,老罗既没有失败,也没有成功,但是用他自己的说过的话来看,他已经成了孙子

其实,创业者成为市场的孙子,是很正常的。向市场妥协,一点也不丢人。

批评者在键盘上就可以指点江山头头是道,但创业者不一样,创业者需要挣到钱。钱这个东西太难挣了,比当孙子还难。

老罗可能曾经认为,我有一腔热情,我有负责任的情怀,我有远大的理想,我还有很多的粉丝,我做出的产品不可能不好,好产品不可能没人埋单。但事实告诉他,创业真的不是那么简单。

在发现创业不那么简单,甚至遭遇挫折的时候,他还有些情绪。

罗永浩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面对挫折、打击,沮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伤心,不要沮丧,甚至不要控诉,不要愤怒,不要抗议,埋头默默地擦亮你的武器,准备下一次战斗。

事实上,从他的言行中,笔者看到了他的愤怒。如果他真的愤怒了,也就是说,他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或者说,他曾经质疑的,就是后来的自己。

写这些文字,绝非嘲讽或批评老罗,更非落井下石。而是想说,老罗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从他的故事里照见自己:每个人,都处在两个世界,一个是自己批评的世界,一个是自己被批评的世界。有时候,我们会成为自己批评的那个人。

本文为王海涛授权网易财经《亦观察》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为《新京报》经济部主任,财经观察员。

第一赢销网

.

前沿视野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