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前沿视野 >

豌豆荚怎么危险了?

营销资讯 2020/03/14 11:17:09  来源:网络整理

 

豌豆荚怎么危险了?

从称霸市场到盘踞一隅

然而时光荏再,岁月如梭,互联网的发展实在太快,美好的日子总是飞逝而过。

豌豆荚如此迅速地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恐怕逃不掉非常全面的两个点:内忧、外患。

外患:巨头抢滩

智能手机出现井喷,大量缺乏经验的“小白”用户涌入市场,他们对使用引导、应用筛选等的强烈需求,促使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纷纷瞄准手机助手、移动应用分发领域,开始发力。

反观此时的豌豆荚,完全没有任何第三方助力。表面上看,豌豆荚是特有情怀地坚持着独立发展,但事实是,他也只能独立发展。

随着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差异化很快被复制过去,很难有真正的核心差异化出现。而对用户来说,他们只是想方便地下载应用、傻瓜式管理手机而已,哪个应用分发中心下载的都不重要,他们只是工具。

内忧:人人持股,好与坏

走到如今这种局面,不仅是外部环境在作怪,豌豆荚的内患也是重要因素。

豌豆荚从成立之初就实行人人持股,这样既能保证员工薪资,又能保证员工把公司当“家”,全心全意为公司出力,反正赚的都是“自己”的。这种刺激模式,让早期的豌豆荚迅速成长,但要知道,早期的创业团队仅有十余人。在豌豆荚“火”了以后,这种模式就碰到问题了。虽然没有内部人士对真实情况“发声”,但从各种渠道,依然还是可以看到豌豆荚期权政策的一些细节。

根据豌豆荚以往的招聘信息来看,豌豆荚的人人持股政策实施得非常彻底,不仅不同岗位的员工有期权激励,哪怕是新来的员工,都享受这一福利,与很多互联网公司只对管理层实施激励相比,豌豆荚的股权激励覆盖面实在厚道。对早期的豌豆荚来说,这个战略非常对路,即使有知情人称其设立的期权池较大,这也无可厚非。抛开豌豆荚“硅谷味儿”情怀这个“虚”面不说,从“实”面看,其实行人人持股无疑是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真有本事的人为什么放着成熟大公司不去,要加入一个没有背景、资金不算宽裕的创业公司?除了李开复的背书,可能更想要的还是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一间“潜在伟大公司”的元老,但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兔死狗烹不是个小概率事件,拿到期权,如果未来一语成谶,还有大把的实际利益,不至于虚度光阴。同时,也能看做是创业公司较低工资的补充。

但是,当豌豆荚不断壮大,这一激励模式开始出现问题。

从相关人士透露的情况看,豌豆荚内部矛盾正是集中于高管离职需要行权时所涉及的股权继续持有问题。实际上,豌豆荚不是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目前实行人人持股的公司在国内并不算多,一般集中于创业公司早期阶段,典型如美团网、阿里巴巴等。而各家公司在处理离职员工行权问题时,也各有各的做法,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三种:一是离职后,员工不再拥有此前授予的公司股权;二是公司进行回购,一般按当时的估值进行;还有一种就是内部交易,上市前,一些员工将股票出售给其他第三方。

现在活得风生水起的美团,成立一年后便实行全员持股。但在开放期权前,美团就规定,在兑换股数时,采用公司股东代持的方式,以保证公司的稳定性,避免股东分散所带来的流程繁杂的麻烦。

对阿里巴巴而言,早在香港上市时就是全员持股,但阿里使用了多层次设计,包括受限制股份单位奖励、购股计划和股份奖励计划,后来随着阿里巴巴在香港退市,其限制性股份奖励就被全部转换为集团的购股计划。当然,也有公司对此态度强硬的原因,一旦离职,此前的期权和已行权的股权将全部作废。

显然,股权激励不是说说而已,背后的制度设计很是复杂。不光豌豆荚,很多初创企业的期权设计往往操作性较差,一些还是口头承诺的奖励,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更不用说详细到离职后的期权处理方式,这些都为未来埋下了不小的隐患。豌豆荚只是将这些隐患都变为了现实。

在人人持股问题之外,豌豆荚在匿名社交应用多次遭到吐槽,内容主要集中在断交员工社保、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层之间不合等。可以看出,豌豆荚内部管理问题已经是燃眉之急,一个企业无法保证内部顺畅运行,战略决策、产品自然也没有了保证。

人人持股在创业阶段是很美好,也很符合豌豆荚的情怀,但前提是要为人人持股制定一个规则,这个规则是复杂而“绝情”的,很多创业团队想不到,更做不到,因为那时的创业团队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奋斗的日子总是艰苦却充满乐趣的,大家就像兄弟一样,和兄弟谈钱?大家都觉得伤感情。而当目标已经实现,或是取得阶段性胜利,需要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时,难免有人开始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进,不是说谁变坏了、变自私了,而是人性使然。加上团队扩张,如果没有前期“绝情”的明算账,那现实也只能给你“无情”的结局。

豌豆荚之死?

如果豌豆荚今天的危机仅仅是因巨头挤压的无可奈何,那他还能被称为坚持与巨头抗争的孤胆英雄,如果仅仅是人人持股的问题,那豌豆荚也能说这是创业公司的试错,还有回转余地。但外有巨头围堵,内部早已管理混乱,豌豆荚已经走到悬崖。这时候,豌豆荚或许还有一条路——他们引以为傲的产品,但偏偏这根救命稻草也被豌豆荚玩得若有似无。

在巨头混战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上,我们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豌豆荚无法在渠道方面直接和三巨头竞争,其次,面对智能手机自身推出的应用分发中心,豌豆荚也有心无力。这就要求豌豆荚必须做出战略改变。

除开内容问题,用户对豌豆荚这块的功能,也没有特别好的口碑,对一直强调客户体验,用户至上的豌豆荚来说,绝对是在打脸,也几乎是给豌豆荚判了“死刑”。现在,我们无法断言豌豆荚的战略、产品问题是因为其内部管理混乱,但二者必然存在联系。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频应用的下沉,低频应用已经很难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趋向下载热门应用,而非热门应用只会石沉大海。热门应用的下载价值,对任何一个应用分发中心来说都是有限的,因为用户肯定会去下载。应用分发中心所希望的是,用户通过移动应用分发中心下载更多长尾应用,这才是他们“生财”的工具。如果用户都不去下载了,还要应用分发中心干什么呢?这是所有应用分发中心都要面临的问题。弄不好,死掉一两个太正常了,很显然,内忧外患的豌豆荚正在这个死掉的名单之内。

豌豆荚如今面临非常危险的局面,而他最好的新局面应该是被某互联网巨头收购,利用巨头的作用和其他产品联合抗衡,这样既能提升豌豆荚的竞争力,还能联合巨头其他的产品线,提升豌豆荚对用户的价值,让其不仅仅只局限于做一个应用分发的工具。

事实上,不仅豌豆荚,移动应用分发中心以后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甚至会成为边缘应用,而不会是主流用户的选择,用户打开的频次也会逐渐降低。改变是必须的,但怎么变,决定着豌豆荚的生死,豌豆荚面临的压力,并不如王俊煜所说的那么轻松,留给豌豆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第一赢销网

.

前沿视野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