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华为2014:从“追随者”变身“谦虚的领导者”

营销资讯 2020/03/15 11:35:44  来源:网络整理

 

华为的2014:从“追随者”变身“谦虚的领导者”

来源: IT时代周刊(北京)

过去的27年,华为一直扮演“追随者”角色。而从现在开始,华为给自己新定义的身份是“谦虚的领导者”。华为接下来会面临哪些挑战?在任正非带领下,华为三大业务正在为此进行调整,在关键的2014年,华为公司上下又在做哪些准备?

“华为还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公司”,面对“华为已超过爱立信”的幻象,华为高层的这句话,让这个巨型企业上下远比外界要冷静得多。宿艺借着参加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的机会,对华为各个BG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读。

本文反映出的一个信息是,在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在硬实力(如销售规模、利润等)方面发展强劲,却在软实力方面表现落后,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也就是说,IT业更多要靠想象力、创造力来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随着4G投资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全球主要电信设备厂商正在走出“冬天”。而华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依然保持三年高速增长,终于2014年在总体营收与利润上双双超越行业巨头爱立信。

过去的27年,华为一直扮演“追随者”角色。而从现在开始,华为给自己新定义的身份是“谦虚的领导者”。华为接下来会面临哪些挑战?在任正非带领下,华为三大业务正在为此进行调整,在关键的2014年,华为公司上下又在做哪些准备?

笔者近日赴深圳参加了华为第十一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与华为多名高管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结合华为近年的财务数据,以及任正非近期频繁的内部讲话,我们可以梳理出华为正在经历的新战略调整。

华为与爱立信:不能把萝卜和苹果一起比较

华为何时超越爱立信?这是从2012年开始通信行业都在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过去10年,国际电信设备行业传统巨头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已经风光不再,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电信设备业务分分合合,北电甚至通过破产退出市场。

根据华为之前公布的财报,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390亿元人民币(约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210亿元人民币(约34.7亿美元),同比增长34.4%。而竞争对手爱立信2013年销售额2274亿瑞典克朗(约合353亿美元),与2012年持平;净利润122亿瑞典克朗(约合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经过27年的长跑,华为终于实现了营收与利润双双超过爱立信,这也引发了国内媒体的一片欢呼。

不过作为局中人,华为高层并不这么想。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对此表示:“自己并不认可这一对比,不能把萝卜和苹果拿来一起比较。单从运营商网络业务来讲,爱立信依然还是行业老大。而与华为整体业务相比,爱立信主营业务更加单一”。

根据华为年报数据,华为2013年运营商网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65亿元人民币(约275.2亿美元),与爱立信运营商业务还差距约77.8亿美元。但华为同期终端业务营收约92.4亿美元,企业业务营收约25.2亿美元,在总体规模上超过爱立信约42亿美元。

徐直军对此表示:从整体上来讲,“华为还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公司”,近几年都在思考能做什么不做什么,聚焦什么放弃什么。2013年华为终于想清楚了,华为将能力聚焦在信息流经过的领域(笔者注:存储和管道),目标构筑行业领导地位,“做谦虚的领导者”,但不会进入信息流中的内容领域。

毫无疑问,2014年将是华为公司关键的一年。在超越爱立信之后,华为公司高层并没有迎合国内媒体的一致赞誉,反而针对未来进行了反思和布局,华为“谦虚的领导者”的自身定义也随着三大业务线调整逐渐清晰。

终端业务强调利润为首,余承东继续留任

在余承东主政3年后,华为消费者BG业务2013年营收首次突破90亿美元,智能手机 href="http://money.163.com/keywords/6/4/624b673a/1.html" target=_blank>手机年出货量5200万台据全球第三位,盈利能力也达到了历史最好时期。

按照华为公司惯例,一般业务线主要领导每隔三年左右都会进行轮岗,华为其他两大BG都在4月初都已完成调动,而余承东则继续主政消费者BG,显示出以任正非为首的华为公司高层对其三年来工作的肯定。

不过面对全球手机行业大洗牌、国内市场陷入价格混战的背景下,华为公司管理层近日频频发声,要求终端业务以利润而非规模进行布局转型。

任正非今年3月中旬在华为消费者BG管理团队的午餐会上,明确指出华为终端业务不要盲目将三星、苹果、小米作为对标企业:“第一,我们在短时间内纵向整合不了,做不了苹果;第二,我们横向整合不了,三星是依靠国家力量在支持,我们也做不了三星,”因此华为必须“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消费者BG要以利润为中心,“别让互联网引起发烧”。任正非的内部讲话经过整理后从互联网论坛流出,引发了业内和媒体对华为终端调整和未来走向的广泛关注。

在华为第十一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徐直军也放了“狠话”:“消费者BG因为2013年的成功,有浮躁倾向,需要提前降降温,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谁,未来会走向哪里”。

对于华为终端业务是否面临调整的问题,徐直军称:华为消费者BG的未来战略实际上从三亚会议就已确定(笔者注:2013年华为终端战略研讨会的三亚召开,任正非对华为终端发展做了四点明确指示:盈利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能出现恶意库存、管理好风险),目前和未来都没有进行大调整的计划。任总(任正非)今年3月针对华为终端的讲话是在强调终端业务需要走自己的路,必须与华为公司的整体品牌形象符合。

徐直军所说的“与华为公司整体品牌形象符合”既是任正非今年3月所说的华为业务不能做成“磨豆腐”,也就是终端业务利润还是较低,无法与运营商与企业业务相匹配。“走自己的路”则是要求华为手机业务“不做大规模品牌广告”,目标依靠产品体验、质量、服务等提升口碑,“别让互联网引起发烧”等等。

任正非与徐直军先后针对华为消费者BG的讲话,将影响华为手机业务的操盘方式和未来走向。不过笔者来看,“不做大规模品牌广告,依靠口碑”更像是传统运营商B2B的思维和操作方式,国际上成功的消费品牌对品牌广告的投入不可避免,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华为手机业务来说更是如此。

华为之前2014年全球目标团队来说,都将是新的挑战。

运营商网络业务:收入比重逐年降低,提升服务收入

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2013年营收1665.12亿元(约275.2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与消费者BG17.8%和企业业务32.4%的增长来说,体量大增速慢。根据华为预期,至2018年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收入比重将由现在的约70%降至50%-60%之间。

在全球运营商业务面对OTT冲击、纷纷寻求转型的大背景下,华为又该如何应对?徐直军称:从整体上来讲,华为还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公司”,近几年都在思考能做什么不做什么,聚焦什么放弃什么。2013年华为终于想清楚了,华为应将能力聚焦在信息流经过的领域(笔者注:存储和管道),目标成为行业“谦虚的领导者”,但不会进入信息流中的内容领域。

作为华为三大业务中最重要的运营商BG,今年4月初刚刚完成了岗位轮换,原企业业务BG全球销售与服务部总裁邹志磊,替代丁耘成为新的运营商网络业务BG总裁,丁耘则出任华为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

邹志磊对笔者表示,在华为三大业务中,运营商BG收入占比近70%,体量决定了增速。同时,自己也并不认为运营商网络业务未来增速会放缓:一方面,华为与全球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建立了市场合作,全球50%的运营商贡献了华为全球近77%的销售收入,全球建网数量越多,未来由华为提供的运维和服务也会越多。另一方面,全球运营商都在进行网络外包服务,这将是未来华为营收和利润增长的重点,华为预计2014年运营商网卡服务营收增幅将达17%

根据华为公司2013年财报,在运营商网络业务收入构成中,无线网络设备销售收入525亿元,占比约31.5%;网络服务收入约520亿元,占比31.2%;两者规模相当。华为轮值CEO徐直军表示:“华为未来运营商网络业务中,服务比重一定会大大超过卖硬件设备的收入,因为这是全球主要设备厂商都在走的路,这是产业的大趋势”。

徐直军同时认为,华为运营商BG未来将面临两大机遇:全球LTE 4G网络投资,以及运营商IT转型。

华为无线网络业务LTE产品线总裁王军对笔者表示,目前全球已有200个国家和地区部署超过400LTE网络,其中279个已经商用。而华为目前在全球参与建设了超过290LTE网络,其中超过130个已经商用。从规模上来看,华为在LTE4G时代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在单纯硬件的网络基站建设方面,华为2013年销售收入25亿美元,2014年预计将超过40亿美元。

在运营商应对OTT冲击和转型方面,徐直军称,全球运营商经过几年与互联网OTT企业的冲突和较量,现在已基本上达成共识,运营商与OTT企业应该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运营商需要继续提高网络速度与覆盖,这对电信设备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同时,运营商发现与互联网企业相比,自身经营模式依旧非常传统,如苹果网站可以卖苹果所有的产品,甚至是第三方应用、音乐、视频等服务,用户还可以进行终端定制,而运营商还在继续依靠传统的线下门店进行销售。

徐直军认为,电信运营商面向客户的未来服务一定是在线化、按需所取,是可以Dry定制的。运营商需要通过敏捷服务降低成本,更好的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这就要求运营商对目前的后台IT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这对所有电信设备厂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企业业务:目标5年营收翻4倍,加强品牌营销

华为2013年企业业务实现收入152.6亿元,同比增长32%,约占华为总体营收6.4%,规模较小增幅最快。

部总裁。

企业业务是华为内部认为增值潜力最大的业务,从2011年开始经历了从激进大扩张,到战略收缩的一个过程。任正非201312月曾对此发表内部讲话称,华为企业业务白手起家,要把在运营商大规模部署的产品技术和网络经验运用到企业业务。一方面要聚焦、要赚到钱,另一方面要学会与别合作与分享,不破坏行业价值。“如果华为坚持自己去集成,就会树立一大堆敌人,因此要坚持被集成策略”。

在华为第十一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作为轮值CEO的徐直军,被媒体和分析师问到最多的也是关于企业网业务。徐直军称,华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证明企业业务与运营商面对客户的直销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华为学会了与渠道商合作“被集成”。从2013年企业业务发展来看,公司对此基本上满意的,但今天来说还不能说已经取得成功。

徐直军称,未来5年,华为将累计投入110元人民币加强企业业务研发和推广。到2018年华为企业业务的销售目标是100亿美元,相当于2013年规模的400%。从更长远的10年来讲,华为企业业务的营收规模和利润一定不会比运营商网络业务差。

企业BG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何达炳对笔者表示,华为企业业务2013年国内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2014年最重要的任务是渠道“激活”,强调渠道合作的质量而不是单纯的数量。

有分析师认为,与思科相比,华为企业业务在重视产品和渠道的同时,对品牌投入不足。何达炳对此表示,目前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华为企业业务在营销和品牌方面2014年需要全面改进,包括互联网社交平台针对热点问题的营销,这对传统上更接近B2B的企业业务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从华为对手的情况看,华为也尚未真正甩开对手;从华为和爱立信的“交锋”看,互有得失,然而华为的专利授权收入没有爱立信可观。华为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在终端领域,与苹果、三星等明星手机,在品牌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华酷联”国产手机中并没有脱颖而出,战斗仍在继续。此外,在云计算、企业业务领域,除了和思科等国际巨头打得“头破血流”,和博通、H3C也存在着同质化的竞争。华为为后进入者,要打破思科的垄断局面,绝非易事。面对如此形势,华为的管理层能认识到自身位置难能可贵,中国企业喜欢好大喜功,华为能如此冷静,也就意味着华为已摆脱了中国企业身上的一些通病。

华为继承者不会是一个人

过去几年,关于华为公司接班人的问题一直被业内和媒体强烈关注,华为目前实行的是轮值CEO制度,由徐直军、胡厚昆、郭平轮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

在华为第十一届分析师大会上,有国外媒体再次就此问题进行提问。徐直军对此表示:“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在这个阶段肯定不会是一个人来继承任总(任正非),也许是一个团队。关于未来,未来真正的走向只能等未来来回答。”

在高速发展27年之后,华为终于在总体营收和利润上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厂商。组成华为三大业务BG2014年都进行了新的变化和调整,不难看出这是华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再次做出的一次战略调整。

不过对于“谦虚的领导者”这个华为给自己的命题来说,从华为公司内部架构、三大业务现实发展与行业对比来看,要实现任正非的新布局,华为仍然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就像徐直军所言,关于未来,就让结果来回答吧。

此前有媒体开列了一份全球ITTOP10榜单,上面分别有苹果、微软、IBM、英特尔、三星、谷歌、甲骨文、惠普、思科、SAP。其中,苹果、微软、三星、谷歌位于“水龙头”端,他们暂时把持了未来世界所有信息()的出入口;惠普、思科、IBM占据了“管道”和“蓄水池”端,他们是目前全球高端企业网络、政府网的主流“管道工”;甲骨文、SAP则是企业、城市网络中的“水”。面对这样一份榜单,我们希望华为等中国企业能真正凭实力进入这个排行榜。 本文来源:IT时代周刊 作者:宿艺

■相关链接:任正非:华为面临的困境和宝马公司一样

来源: 网易财经综合

任正非在华为年度报告会议上谈到该公司发展和产业环境时表示,华为目前的处境和宝马公司一样。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任正非在华为年度报告会议上谈到该公司发展和产业环境时表示,华为目前的处境和宝马公司一样。

以下是原文摘要: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认为,华为和宝马公司有相似之处。

在本周召开的华为年度报告会议上,华为现在面临的挑战就和宝马公司面临特斯拉等新兴汽车制造商的挑战一样。

“宝马能跟上特斯拉的(创新)步伐吗?这种类似的讨论已经在华为内部开展了一段时间了,”任正非说,“大多数人认为,特斯拉汽车是颠覆性创新的代表,未来肯定会超越宝马。但我认为,只要宝马采取开放性的改革提升自身,也不一定会输。”

任正非还给宝马提了一个建议:“宝马需要用创新证明成功,但这不一定非得通过百分之百的自主创新来获得。”

对此任正非的这番言论,宝马中国发言人没有给出回应。

“华为就像宝马一样,我的意思是,我们都是大公司。我们身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充满颠覆性创新的信息时代,”任正非说,“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存活下去?无论承不承认,这个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或许宝马和华为确实有些相似之处,但后者在发展上还面临一个障碍。2012年,美国国会发布报告建议该国运营商停止引进华为电信产品,理由是中国政府可能通过华为监视美国。虽然华为屡次否认了这一指控,但该公司电信产品自那时起就基本上退出了美国市场。

虽然美国对华为采取了封杀的态度,但任正非还是在发言中给了美国一个正面的评价:“我们必须意识到美国的实力。他们有先进的体制、灵活的机制、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立场……笼罩在硅谷上方的光是不会消失的。”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综

■相关链接:华为的下一步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上海)

通信设备厂商华为,首次超越了一直以来的行业巨头爱立信——假如不考虑通信设备领域只有薄利可图的事实,这个第一值得庆祝。

华为在3月的最后一天公布了一份体面的财报:2013财年全年收入395亿美元,超越了爱立信此前公布的353亿美元收入,盈利水平也不错——对比爱立信19亿美元的净利润,华为获利34.7亿美元,市场研究机构Infonetics Research也发布报告称,华为成为了通信设备行业的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爱立信和思科。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家偏居中国南方一隅、行事低调的通信设备公司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国际媒体的重要位置——因为信息安全问题。美国一直告诫美国本土企业不要与华为做生意,称华为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可能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这在华为的收入里得到了体现,过去一年它在拉美市场销售收入增长迅猛,但由于受北美市场下滑的影响,整体美洲市场同比下滑1.3%

不过,美国没想到安全问题也指向自己,同时带来了这个行业的变化。2013年,媒体曝光美国间谍机构通过私人设备在中国等地从事窃听活动,美国通信网络设备厂商思科在中国的销售也因此受到影响。“坦白说,在中国市场对我们肯定是好事。”华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向《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华为在4G网络新建中获得了较大进展。以中国市场为例,华为2013年销售收入840亿元,同比增长14.2%,在整体销售收入中约占21.2%。

这主要受益于中国移动对4G的布局。

去年7月,中国移动TD-LTE无线主设备招标,以20.7万台基站、200多亿元的投资规模,一举超越日本软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TD-LTE招标。这对近几年一直处于寒冬的通信市场,无疑是一张必争的大单。虽然中国移动没有公布招标各厂商获得的金额,但一位接近招标的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华为最终竞得了最大标的,约占整体的26%。

华为能够超越中兴和爱立信获得更大订单,主要因为中国移动在4G上选择了新建方案——华为的技术积累主要在新建TD-LTE网络方面,此前全球两张重要的TD-LTE网络日本软银以及印度巴蒂都由华为承载。

虽然爱立信在TD-LTE上也有与生俱来的技术优势,但是在政府关系上不及华为。中兴的技术积累则一直集中于SCDMA建设,它在中国这一领域占有最大市场份额,但这种优势只能在“升级原有3G网络”的情况下得到发挥。

通信设备市场的利润增长越来越有限,华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爱立信已经在寻求别的可能性——向服务和软件转型。在它的2013年销售收入中,43%来自于服务,24%来自于软件,正如爱立信CEO卫翰思对外界所传达的:爱立信已经转型为一家服务公司。

华为却决定继续扩大它在这一市场的份额。相比爱立信这些年来的止步,华为定下了新的增长目标:到2017年前每年增长10%

它已把大量资源投资于下一代的所谓“5G”技术。这家公司表示,到2018年将在5G技术研发上至少投资6亿美元,这一投资规模远远超过了任何国际竞争对手声称将要投资的金额。

与此同时,华为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家中最著名的居安思危者,几乎每年都要对企业战略进行反思。他的内部讲话常常在网上热传,今年的关键词则是“如何活下去”。他用汽车行业类比华为所处的通讯行业,并认为华为的处境和宝马相似,虽取得了一定的行业地位,但是面临着特斯拉式的挑战。

早在2011年,华为就开始寻求转型,将公司重组为三大事业部——运营商网络、企业解决方案和消费者终端,就在当年,华为手机开始面向公众投放广告。

卖掉更多手机,是华为的一个目标。

2013年的财报中,华为通过销售手机获得了570亿元,收入同比增长约17.8%,消费者业务已占到整体销售收入的23.8%。根据IDC数据,按销量计,华为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的目标是:到20149月,华为终端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可以接近10%2015年能到15%。而目前,这个数字还只是5%

“我认为华为手机接下来的任务不应是追求销量,而是如何卖出更多的高端手机。”市场调研机构赛诺分析师李刚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

不仅仅是华为,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手机厂商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提升品牌,继而获取三星和苹果级别的高毛利率。

“实际上,华为在高端在市场上获得了更大的认可,”李刚说,“但品牌真正要树立起来,出发点是在成熟市场,而不是中国。”

同为中国厂商的联想已经有所动作。今年1月,联想宣布从Google手中收购手机厂商摩托罗拉,作为它们进军成熟市场的重要手段。

回到任正非的类比上来,华为认为自己遇到的“特斯拉”是小米。

就在20131216日,华为宣布成立电商事业部,以华为手机的子品牌“荣耀”作为品牌,“相当于在华为内部有了一个可以像小米一样进行互联网营销的独立品牌”,余承东表示,华为手机只是学习小米的营销模式,真正的目标还是苹果和三星。

在中国的几家手机制造商中,华为拥有更多的优势,也更接近三星的全产业链模式。它有自己的芯片品牌海思,这意味着它在供应链上可以不受他人挟制,相比之下,联想和小米则严重依赖高通和联发科这样的芯片厂商。同时,华为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运营商资源,能够先于联想、小米等厂商进入北美成熟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专利上的积累。

但华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我们获得的反馈来看,它在性能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李刚认为,华为接下来要做的是着力打磨产品,逐步向更高价位手机品牌攀升。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李潮文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