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1:50:38 来源:网络整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师琰 伦敦报道
核心提示: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的CEO在表达贿赂事件深感失望之余,他也不忘撇清,强调英国总部对在中国发生的违规行为“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7月24日12点15分,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的CEO安伟杰(Andrew Witty)在公布二季度财报的媒体电话会议上并未发表新鲜言论,仅称在中国所面临的欺诈指控是“可耻的”,“完全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在表达对此深感失望之余,他也不忘撇清,强调英国总部对在中国发生的违规行为“一无所知”。
他还称,自己“绝对愿意”并且准备到中国去,但公司亦有其它很多需要他关注的问题。事发至今,葛兰素史克仅派出分管国际事务的Abbas Hussain赴中国与有关当局会面。该公司中国部门商务运营总监马克·赖利(Mark Reilly)在6月27日调查开始后返回伦敦滞留至今,未回到上海协助调查。
电话会议仅进行了30分钟就匆匆结束,安伟杰并未回答更多媒体提问,也未给出公司涉及有关中国丑闻及如何切实整改的更多信息,只承诺绝对要铲除公司内的腐败行为,令一些与会记者同样“深感失望”。
一家跨国药企不愿透露姓名的营销高管对本报评价说,正如安伟杰所言,这的确“很可耻”——尤其是当一个全球性的医药巨头隐瞒真相,直到最后不得不承认其在中国所做的事。“在今年搞了超过20个内部审计之后,很难想象该公司高层如何还能对在中国所犯错误表现出天真和无知?”他反问。
葛兰素史克丑闻连连
葛兰素史克直到本周一才通过公告承认在中国的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及流程和控制可能违反了中国法律,7月初该公司还声称四个月的内部调查“没有证据表明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存在贪污或贿赂”。仅一周之后公安当局就宣布葛兰素史克参与了大范围贿赂及腐败行为,并拘捕了4名该公司中国高管。
安伟杰辩称,公司此前所进行的调查与在中国目前涉案的调查内容不同,因此当时并没有发现举报人所称的任何不法行为的证据。
如果没有中国丑闻,葛兰素史克给投资者交上的第二季度财报还算亮丽,销售同比增长2%至66亿英镑,每股盈利增长1%。安伟杰称,丑闻可能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但要将影响量化还言之过早。他称会全面配合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合作,还强调公司内99.9%的人是在以正确的方式做事。
所谓“正确的方式”更取决于足够外部监督。该公司被揭发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某款成本仅约5美元的药物在中国以十倍价格卖给患者,其中部分利润被拿来贿赂医生和医院管理者。
该公司在中国最新被披露出的一桩丑闻更令外界吃惊,其位于上海的药物研发中心被举报一种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新药在未报告其应有的动物试验结果之前已在进行早期人体测试,医学伦理学家称之为药品研究领域的“弥天大罪”。实际上,这件事是6月中旬事发的,在接到内部举报并调查后,葛兰素史克解雇了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臧敬五。
一些外媒称葛兰素史克是“出淤泥而染”,言下之意葛兰素史克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中国混乱的医疗行业。但在更多人看来,无论如何,这不应成为跨国公司贿赂、操纵价格以及其它不当行为的借口。
实际上,去年7月,葛兰素史克曾因以高尔夫球课、钓鱼之旅等手段贿赂医生,推动使用一款未经批准的儿童抗抑郁药物等非法营销行为,被迫向美国监管当局支付了30亿美元罚款,这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医疗保健欺诈和解案。当时安伟杰信誓旦旦地说,该公司对这样的营销手法将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会全面检查,加强合规部门监督作用,以防止类似丑闻重演。
并非孤例
葛兰素史克也并非孤例。今年4月底,瑞士制药商诺华的美国子公司也因涉嫌向医生支付大量以“演讲费”为名目的回扣以及豪华晚宴等贿赂行为接受调查。
在美国,医生接受红包等馈赠是违法的。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规定医师仅可以接受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目标的学术资料等礼物,且价值应低于100美元,但一些跨国药企另出奇招,以邀请医生作为演讲者,支付数百至上千美元高额演讲费用的手段行贿。监管当局发现,一些被调查的演讲的出席人数少于3个,甚至根本没有发生过。
一位跨国药企位于美国的高级销售代表称,从明年起,大多数制药公司和医疗设备制造商将被要求把所有支付给医生的费用向联邦政府报告,并公布在网络上,将有助于堵上这个漏洞。
他还表示,在美国医疗市场,销售代表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许多医生不再有足够时间接待销售代表,也不愿接受医药代表的不当促销。目前全美有大约6.3万名医药销售代表,而2006年高峰时有10.4万人,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减少。仅礼来公司今年就要在美国裁减1000多名销售代表,相当于削减30%的销售队伍;阿斯利康也将削减24%的销售代表,相当于1150人。“这是一个行将消失的行当,每况愈下。”他说。
他相信有更多跨国药企会在中国的这轮调查中“颜面无存”,最终将推动行业规则的彻底改变。至少,对销售代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不再与业绩直接挂钩。
■相关链接:外资药企阿斯利康再被查:衰退期“雪上加霜”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卓铭 北京报道
核心提示:阿斯利康销售人员被调查的原因,坊间有多种说法,有消息称该员工因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被警方调查,也有说法是葛兰素史克案件调查范围扩大所致。
葛兰素史克公司(GSK)引发外资药企的动荡还远未结束,针对阿斯利康的调查还在深入。
7月24日,阿斯利康新闻发言人孙晓云表示:“昨天公司确有两名管理人员被警方带走问话,属于协助调查性质。目前两人都已回到公司工作,暂时不知道警方询问的内容。”
此前7月19日,阿斯利康一位女性销售人员被警方带走调查,7月23日被带走的两名管理人员是该销售的直线经理。孙晓云介绍,被警方带走的销售人员目前还没有回来。
阿斯利康该销售人员被调查的原因,坊间有多种说法,有消息称该员工因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被警方调查,也有说法是葛兰素史克案件调查范围扩大所致。
对于和葛兰素史克是“竞争对手”的说法,孙晓云表示:“两家都是英国企业,具体产品线竞争不是很清楚,但外企产品多集中于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竞争关系其实普遍存在。”
对于处在多事之秋的阿斯利康来说,这次调查犹如雪上加霜。
难兄难弟
除了在呼吸药物领域,两家公司没有太多直接竞争。在欧美投资者眼中,葛兰素史克偏重于非处方药、消费品和疫苗,阿斯利康则是传统的处方药企业。因此对于阿斯利康被调查源于“竞争对手”举报的说法,孙晓云无法认同。
两家英国企业并非第一次成为难兄难弟。2010年8月,美国司法部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时开展对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的调查,认为两者存在超适应症推广、行贿医生等问题。当时被卷入调查的还包括辉瑞、施贵宝等企业。
早在2005年,受赛诺菲和安万特公司合并鼓舞,业界普遍认为两家英国制药企业可能也将合并成为一家超级航母。不过,由于两家在呼吸系统药物上重叠较多,无法通过反垄断审查,这一设想最终夭折。直到2012年5月,还有人提出葛兰素史克是否会考虑收购阿斯利康。GEK的CEO安德鲁·维蒂只是简单的回应:“谢谢。不会。”
这次在中国市场上,两家公司又同时被调查。不过阿斯利康一再表示,销售人员被警方带走调查是因为个人原因。但此事在外资药企间引发的反响巨大。7月24日,有消息称优时比等多家公司要求员工不要到单位,而是在家办公。记者调查了涉及传闻的几家公司,但均被告知正常上班。
7月24日中美史克内部声明称,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监张朝旭因个人原因,于当日离职。中美史克是葛兰素史克在天津的合资企业,一直是国内外资OTC药品的最大生产商。
在一位阿斯利康员工看来,没有料到阿斯利康这样的“小公司”也会被调查,“葛兰素史克和我们是英国最大的两家公司,但相比而言,我们和葛兰素史克差了很多。”
动荡中的冲击波
阿斯利康刚刚在今年调整了中国区的业务,本来就处于动荡之中。
今年5月9日,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大卫·思诺表示,公司将暂停针对品牌仿制药市场的投资,转而投入中国新兴医院市场,即中小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
上述内部人士表示:“公司研发新药重点有所调整。上海这边的肿瘤药物研发部分被砍掉了,只是把现有几个项目研究完。反而在肾病领域调集资源专攻这一项。”肾病用药研发难度较大,但比起各大巨头都关注肿瘤药物来,还算是个蓝海。
公司总部搬迁亦引发连锁反应。2012年6月,阿斯利康在上海张江建设的亚太和中国区总部投入使用,在上海闹市区中信泰富广场工作的大量行政、销售、管理人员被要求在今年8月份之前搬去张江办公,中信泰富的办公室将不再保留。为此,从去年年底开始,阿斯利康就不断有各类人员出走。“去年年底各家猎头手里全是阿斯利康的离职员工,为此整个行业的跳槽工资水平都有所下浮。”曾有知情人士表示。
但阿斯利康大规模离职并非简单由搬家引起。一位阿斯利康内部人士表示:“尹旭东走后,感觉销售就开始不行了,盈利能力开始下滑。”阿斯利康中国区原总裁尹旭东2011年初离职,担任了诺华中国区主席。按上述人士的说法,阿斯利康此后业务上并没什么大起色,产品线也较乏力。但实际上,阿斯利康全球市场也正步入一个衰退期。
2012年,阿斯利康开始了不断的裁员。当年2月2日,公司抛出2013年前裁员7350人的计划。随即阿斯利康美国公司开始裁员24%,德国公司裁员400人。但阿斯利康并未就此止步,今年3月,阿斯利康再次裁员3900人。
但这几次裁员潮都未涉及中国,相反阿斯利康还试图扩大在华销售份额。阿斯利康把中国市场视为关键的胜负手。不过,这次卷入被调查风波之后,阿斯利康是否能够安稳在华发展?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