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e代驾“瘦身”裁员20%

营销资讯 2020/03/15 12:19:57  来源:网络整理

  对抗滴滴 e代驾“瘦身”裁员20%

来源: 网易财经综合

原标题:对抗滴滴 e代驾“瘦身”裁员20%

来源:界面

面对滴滴竞争带来的压力,e代驾2015年员工数量增长了四倍多,为了提高公司效率,e代驾将进行20%比例的裁员,主要为技术和商务BD岗。

裁员招聘e代驾滴滴代驾

1114日下午,e代驾CEO杨家军在给公司员工的内部信中表示,为提高公司的效率,e代驾将进行较大规模的裁员。e代驾公关部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裁员的比例达20%,主要为技术和商务BD岗位。

杨家军表示,面对竞争,公司2015年在招聘上突飞猛进。从年初到现在,人员增长了四倍多。“今天进入了持久的阶段,我们猛然意识到人员激增是我们公司管理上的一个失误。我们的人员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臃肿,很多岗位重叠。架构层级过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公司内部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效率,公司将进行较大规模的人员优化。杨家军表示,对于不得不离开的同事,e代驾将尽力补偿,同时联系猎头伙伴和创业公司帮忙找到合适的职位。

e代驾官方回应指出,公司在裁员过程中,公司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公司同时也在与第三方人力平台联络,为离职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

e代驾已成立四年,目前已覆盖中国298个城市,拥有20万名合作司机。今年5月,e代驾完成D轮融资,称融资额度为1亿美元,融资完成后e代驾的整体估值达到8亿美元,占据代驾市场90%的市场份额。

但滴滴代驾的出现,打破了e代驾在代驾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728日,滴滴快的代驾业务“滴滴代驾”正式上线,付强119日在滴滴代驾上线百天发布会上表示,滴滴代驾已覆盖200城市,有超过150万注册司机。

两家公司现阶段的用户覆盖率、市场份额已十分接近。中国第三方数据机构比达咨询最新发布的《201510月中国在线代驾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滴滴代驾的用户覆盖率达70.4%居代驾行业首位,e代驾用户覆盖率为65.8%。用户覆盖率是指,各代驾平台月度用户数占月在线代驾市场整体用户数的比例,一个用户可能同时是多个代驾平台的用户。

调研机构艾瑞最新发布的《中国在线代驾行业2015Q3季度监测报告》显示,在20157月,e代驾占据代驾市场80%的份额。8月滴滴代驾进入代驾市场后,补贴刺激了代驾需求,让滴滴代驾迅速抢占了43.7%的市场份额,e代驾市场份额为49.3%9月份随着补贴的减少,代驾总体订单数量有一定幅度的回落,e代驾市场份额为55.3%,滴滴代驾为43.9%

1029日,e代驾宣布推出“e车管家”,进军汽车后服务市场,业务范围包括车辆保养、美容洗车、新车试驾、二手车评估等。滴滴代驾119日宣布,将推出“代驾+”计划,最快在今年年底上线“专属司机”业务。

滴滴代驾和e代驾所争夺的中国代驾市场,未来5年产值高达500亿。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显示,在5000万人口的韩国,目前注册的代驾司机超过30万人,每年所创造的产值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相比而言,中国汽车拥有量已超1.3亿,但代驾司机仅在10万左右。

以下为杨家军内部信全文:

e代驾的创业初心就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我们始终坚信只有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公司才有可能获得收益,进入良性循环,一直以来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然而,2015年,面对竞争,我们招聘上突飞猛进,从年初到现在我们的人员增加了四倍多!今天竞争进入了持久的阶段,我们猛然意识到人员激增是我们公司管理上的一个失误。我们的人员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臃肿,很多岗位重叠,架构层级过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公司内部日益凸显。

2015O2O行业经历了从疯狂到理性的过山车般的过程,今天我们极速回归公司价值本质是当务之急,也是巩固竞争胜果的不二之道。为了提高效率,我在此不得不沉重地向大家宣布,公司将较大规模人员优化。每一个进入公司的同事都是我看过简历且亲自审批的,我发自肺腑地为优秀的人才能加入我们一起成就一片事业而高兴,但今天我不得不将其中的一部分送走,我万般不愿也无言以对。

这个错误的最大责任人当然是我,在一年内大量招人大量减人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我为自己的错误向大家真诚道歉。对于不得不离开的同事,我们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补偿大家,同时也联系我们合作紧密的猎头伙伴和创业公司在第一时间内帮大家找到合适的职位。我们始终牢记你们中的每一位对公司的贡献,一有机会我们将迎请你的回归。

公司发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e代驾现在尤其如此。减员增效必然带来所有员工短期内的不适应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情感上,我们也唯有像凤凰涅槃那样,将自己勇敢地投入烈火中,方能脱胎换骨获得永生。我们有勇气迎接竞争,也要有勇气重塑自己。我们的代驾业务依然坚固,我们的车管家在奋力前行,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在这个时点我们能率先变阵且轻装上阵,力出市场一孔,我相信我们正赢在了更高征程的起点上。

再次感谢每一个小e伙伴!

CEO杨家军

20151114

■相关链接:决战滴滴 E代驾犯了三大错误 王冠雄

   

[编者按:继承了巨头滴滴快的强势品牌,庞大用户和巨额现金储备的滴滴代驾,一出手便给市场带来了巨大震撼。“地头蛇”E代驾也绝不会坐视自己耕耘数年的市场拱手送人,从战略的角度浅薄分析,全面开火的E代驾,也许却正在犯下与巨头决战的几大失误。对于逐利的资本而言,E代驾的错误或许无非损失一份投资。然而对代驾市场曾经的先行者E代驾高管和员工而言,更在意的其实是IPO和期权的兑现。仗打到这个程度,每一步战略决策都要慎之又慎之。面对巨头,犯错的时间成本几乎没有。]

原标题:[亦观察] No.589 决战滴滴  E代驾也许犯了下三大错误

八月的代驾市场火了——在线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快的入局代驾市场,使得行业从冷战迅速转入全面战争,而曾经独占代驾市场鳌头的E代驾选择全面开火,在补贴,营销和公关上展开了针对滴滴代驾的全面战争。

滴滴代驾来势汹汹。728日,这位新选手一登场,就带来了近十倍于市场存量的百万司机,并且在任何价格位都比E代驾低3元,同时开启了首单免费模式。继承了巨头滴滴快的强势品牌,庞大用户和巨额现金储备的滴滴代驾,一出手便给市场带来了巨大震撼。

地头蛇”E代驾也绝不会坐视自己耕耘数年的市场拱手送人,斥巨资邀请人气偶像黄晓明和谐星宋丹丹代言,从新闻网页到电梯广告,满眼都是E代驾的大手笔轰炸。从战略的角度浅薄分析,全面开火的E代驾,也许却正在犯下与巨头决战的几大失误。

错误一:在一线城市决战

一线城市有巨大的汽车保有量,用户经过多年互联网应用洗礼教育,对互联网O2O类应用而言自然是必争之地。E代驾也毋庸多言,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户外和电梯等广告屏上怒刷存在感

然而北京是滴滴的总部所在地,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则是此前快的大本营。更关键的问题是,北上广深是滴滴快的优势最集中之地——去年数十亿的出租车补贴大战,以及同样高达数十亿的专车补贴战,使滴滴快的在北上广深积累了巨量用户,车主和品牌认知度。

在一线城市,由于专车,顺风车等业务的前期铺垫,滴滴快的在数百万车主中建立了强势品牌渗透,而代驾市场目前的关键,同样在于争夺这批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车主,E代驾尽管此前是互联网代驾市场老大,但要想在一线城市达到滴滴快的这样的品牌认同,不拿出同等级别的数十亿级别营销战和推广,是难以比肩的。

偏偏对于互联网代驾而言,品牌的重要性比出租车和专车等其他汽车类业务更加重要——毕竟尝试互联网代驾,意味着将自己和高价值的私家车都交给陌生的代驾司机,对于大量尚未尝试过的新用户而言,选择一个已经熟知的大企业,大品牌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

因此,E代驾在一线城市集中过多精力,与巨头在对方优势战场作战,其实是性价比最低的选择。相反,在滴滴快的对于北上广深势在必得的攻势面前,E代驾本来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经过数年耕耘,E代驾在全国150个城市开展了代驾业务,而滴滴首批仅开通10个城市,到8月底预计开通25——短期内优势集中是滴滴正确的战略选择,但仍有大量省会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是巨头留下的空间,这些城市滴滴此前专车等业务渗透率也不像北上广深一样强势,因此E代驾本来可以集中资源,在二三线城市建立起更高的竞争壁垒,以图后市。

错误二:和滴滴拼补贴

除了主战场选择,E代驾的另一个失误也许是选择了一把错误的武器——补贴大战。

728日滴滴代驾一上线,就宣布了首单免费活动,相比此前E代驾推出的首单免费,滴滴不限时段、不限新老用户,而且免单金额也不只是起步价,而是100元内全免。加上刚进场的滴滴代驾,定价标准在每个档位内都比E代驾低,这使得此前E代驾的免单活动显得捉襟见肘

E代驾则被迫迎战,推出了周三免单活动,宣布每周三200元以内免单。不过这一活动却遭遇司机吐槽。根据网贴所述:因为根据E代驾的活动规则,代驾司机通过这个活动拉到的乘客其实暂时拿不到钱——因为这部分费用被冻结在司机账户里不允许提现,只能用来缴纳给E代驾作为信息费,只有超过1000元时才能体现,且支付延后一个月之久。难怪有司机吐槽这实际上是变相把司机收入提前预支给E代驾做促销。

从成本考虑,这样的营销活动自然算得上聪明,但如此拼补贴,其实有点暴露了创业公司在补贴大战中的短板——缺少补贴的资本。

补贴大战在O2O行业早已成为独门大炮,可以快速获取用户,培养用户习惯,但补贴作为竞争手段,则受制于两个因素:补贴能力和补贴智慧。

在补贴能力上,E代驾虽然此前对外宣称斩获近1亿美金融资,但相比滴滴快的手握35亿美金现金比,其实连零头都称不上。更遑论中国创投圈资金实际到位往往远小于对外宣称额度,更让E代驾的补贴底气打了折扣。当然,我个人相信其融资的真实性。

更值得担忧的是,补贴对滴滴而言,意味着快速获取新用户,而对E代驾而言,补贴则处于守势,更多是被动防守,防止司机和用户因为补贴转投对手怀抱,因此补贴难以令E代驾的增长数字变得更漂亮,仅仅是减少失血——这将直接影响其是否能获得后续融资,支持其补贴大战。而另一方面,E代驾对存量用户的大量补贴,又影响了其造血能力,在补贴战中,现金状况堪忧。

另一方面,在补贴上,滴滴代驾不仅有集团庞大的现金储备支持,也拥有补贴大战的丰富经验——不夸张的说,造就了去年全民免费坐出租和免费坐专车的滴滴快的,在O2O补贴上,在国内几无对手。其驾驭补贴大战的资源和经验,也远非E代驾可以比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代驾此前数年耕耘,极少运用补贴战作为竞争手段的经验。

无钱可烧不会烧钱,这本来就是E代驾相对滴滴代驾的弱势,然而我们从近期的新闻上看到的是,却是其频频在主战场举起对打补贴战的大旗,而不是将其多年对司机群体的掌控和调度能力运用起来,打出更贴心,更像一个资深选手的架势来。

错误三:战略目标过于自信

其实滴滴代驾给互联网代驾行业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其实更是一次新生的机会。因为中国代驾行业面临着司机数量、市场培育和行业规范三大难题,这些都有赖于资本投入。

滴滴快的的进场,使得代驾市场突然成为O2O行业醒目的宠儿,同时也使得资本市场对代驾行业高度关注,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中国代驾市场预计在今年将达到25亿,仅仅为韩国的1/10,而中国人口数量却高于韩国20倍,未来中国代驾将是一个500亿甚至上千亿规模的大市场,足以容纳两到三个选手。

尽管滴滴代驾携资本和生态优势汹汹而来,可能切走最大的一块蛋糕,但巨头渗透的时间差和学习差,给其他选手带来了在细分市场分一杯羹的机会,一旦能避开锋芒,在滴滴代驾的第一波冲击中活下来,建立差异化优势,未来仍有想象空间——要么在利基市场通过特色产品,实现稳定盈利,要么因为具备差异化优势,具备被溢价收购的价值,比如最终被滴滴代驾收购,这样的情节本来是资本最好的选择。

然而E代驾却选择了在对手最强势的一线城市决战,而且选择用对手开创并且最擅长的补贴大战,意欲来一个你死我活的决一死战。或许是E代驾高层被历史经验蛊惑,认为自己有把握在与滴滴的正面决战中取得优势?他们的信心或许来源于此前58同城推出的代驾业务最终被其收购。然而滴滴并不是58,其高达2亿用户的高频应用天然继承了滴滴快的海量的精准流量,而且手握数十倍于对手的现金储备!选择正面决战,无异于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此前的成功反而酝酿了今日的包袱,一声慨叹。

对于逐利的资本而言,E代驾的错误或许无非损失一份投资。E代驾的天使轮就曾得到经纬中国的创投,然而经纬中国同时也是滴滴快的投资人,并且在这家估值150亿美金的公司占据了一个董事会席位。对其而言,滴滴的成功或许分量更重于E代驾的失败,然而对代驾市场曾经的先行者E代驾高管和员工而言,更在意的其实是IPO和期权的兑现。仗打到这个程度,每一步战略决策都要慎之又慎之。面对巨头,犯错的时间成本几乎没有。

一点个人分析,有可能浅薄之至,也有可能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E代驾这样的创业公司把握战略机遇,也希望包括滴滴代驾在内的公司良性竞争,毕竟这会让消费者受益。

本文为王冠雄授权网易财经《亦观察》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网易立场。

作者为职业经理人、野战派营销老兵,知名意见领袖。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