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2:47:23 来源:网络整理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去世被誉为创业板之父
据7月12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处了解到,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于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与世长辞。成思危是创业板之父,也曾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成思危简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
1935年6月生,湖南湘乡人,生于北京。软科学专家及化工专家。
15岁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
1951年由香港回内地,在广州南方大学学习,后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
1952年9月入华南工学院学习,1954年转入华东化工学院,1956年毕业。曾任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技术员,天津化工研究院技术员、室副主任,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技术员。
1978年任化工部科技局工程师。
1981年9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管理工程,1984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回国后任化学工业部科技局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7年成为全国软科学科技进步奖评审组成员。
1988年任化工部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89年任国家软科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3年任化学工业部副总工程师。
1994年5月至1997年4月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分管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信息、出版等工作,并兼任部经济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1月加入民建,1995年12月在民建中央第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增选为民建中央副主席。
199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主任。
1996年12月当选为民建六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7年11月当选为民建第七届中央主席。
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8年5月当选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1998年9月当选为台湾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1999年11月当选为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2002年12月当选为民建第八届中央主席。
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图为成思危发表演讲。
▆相关链接:创业板之父成思危去世 曾提醒创业板估值太高很危险
成思危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去世】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于北京时间7月12日去世,享年80岁。成思危被誉为中国创业板之父。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开板仪式正式举行,这也意味着酝酿10年之久的创业板届时将正式开启。
就在本轮A股暴跌之前,创业板一度封神,被网友戏称“神创板”,本轮牛市以来,创业板指走势高举高打,市盈率、市净率等传统的估值方法全部失效。有人说,市场为神创板开发了一个新的估值模式—— “市胆率”。投资神创板拼的不是业绩,而是胆量。眼下,创业板市盈率高达百倍,这意味着,投资创业板公司要上百年才能收回成本。
作为中国风险投资的首倡者,中国创业板之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生前就曾注意到创业板的高估值等问题,
成思危曾表示,估值高了就给投资人的期望过高,这是很危险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两年内不一定就会赢利,他需要资金去扩大生产,去创新。这样,投资人就可能会失望。有人说,创业板是造富板。我觉得如果真的是依靠科技,对国家建设起了很大作用,这些科技的创新人、发明人,在实现他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得到高额回报是合理的。但如果是为了圈钱,发布虚假信息造富,我们是绝对反对的。
但创业板之父成思危也相信,创业板就像一个孩子,会长大的,总有一天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成思危指出,我们对创业板不能要求太高,因为它还是一个孩子,国外那斯达克都几十年的历史了,我们要帮助它完善,帮助它健康成长。我相信大浪淘沙,只有通过市场浪潮的冲洗,才能看出哪些企业是真正有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创业板的机制,才扶植了一批公司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型的创新公司。将来有几十家好的公司成为像微软那样的,中国的创业板就是成功的。我有信心!
▆相关链接:5月份成思危署名文章引热议 金融国策需战略性创见
——“既不能对金融安全麻痹大意 也不要草木皆兵、把国际金融都当阴谋论”
来源: 新华财经
2015年5月21日,在《人民日报》第7版刊载了一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的署名文章《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文章认为,一些人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上主张“阴谋论”,与实际情况不符。成思危指出,金融安全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能草木皆兵,而金融改革更不可错失良机。
当下,放眼全球,金融已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所在。而本文事实上也正是成思危先生阅读了新书《金融国策论》后亲笔写下的感受和看法,并被收录为该书的序言。
《金融国策论》一书宣告了全新的政治金融学的问世,明确揭示了金融与国家的关系,将金融与国家、金融与战略、金融与政治的关系抽丝剥茧地解析出来,同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全新的中国金融体系构建。该书首次提出了金融安全与坚实国家价值基础的关系,并解构为金融与国家安全的六大维度,同时对实现金融改革的六大平衡,摆正金融公平的六大误区,无不切中要害。
以下为成思危先生序言全文。
我一贯主张,研究金融问题一定要有战略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战略目标的确定,所以要求战略目标的制定者要动态地掌握和分析各方的情况,并对未来的趋势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测;设想几种可能的场景;然后通过在电脑上的仔细推演,真正确定合适的战略目标。最后,再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出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各种措施和有关的策略。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是所有研究问题中首要决定的问题,如果目标一错,满盘皆输。这就是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目标不对,那么你就算后面的战略措施和策略贯彻实施得很好,最后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在这里我仅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一个是关于金融安全的问题。在金融安全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论。我在2003年就讲过,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我们既要防止麻木不仁,丧失警惕;也要防止神经过敏,草木皆兵。在金融安全问题上,有的人主张抗击“阴谋论”。实际上,如果把抗击“阴谋论”作为保障金融安全的战略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都当成是阴谋,本身就不符合当前国际金融的实际情况。有些人把国际金融活动比成你死我活的战争,甚至拿“共济会”这种无稽的传言来吓唬一般的老百姓,这并不是真正的在对抗“阴谋论”,而是在利用“阴谋论”来阻碍改革;当然也有一些人可能是真的担心我们会中了外国人的阴谋,但是主张“阴谋论”的人多数还是有各种动机的:比如维持现有利益,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等;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这种以抗击“阴谋论”为战略目标起码存在两个重大问题。第一,我们要真正提高抗击“阴谋论”的能力,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金融实力和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实际上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无法抵挡国际金融活动的进入。第二,现在国际金融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这次亚投行的成功筹办,有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参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要有利可图,国际金融界会采取合作的办法。可以预料,随着亚投行的发展壮大,美国和日本也不可能忽视它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来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拒之门外。正确的战略目标应当是鼓励提高我们自身的金融实力,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金融系统的改革,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和我们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这才是正确的战略目标。
另一个例子是,近年来,关于金融改革的顺序问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金融改革的步骤只是一个策略性问题,而它必须要围绕战略目标来进行安排,如果没有战略目标而只是谈改革顺序的话,那么不同的部门就可能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各拿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强调他们自身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全局的优化。所以在改革顺序问题上,首先要确定战略目标。我在2014年出版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中明确指出,我国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目标实际上已经提出多年,但是在推进的时候,总是遇到各种阻力,这就说明虽然提出了目标,仍然没有把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制定出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和策略。
金融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到从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外国战略合作伙伴,股权分置改革,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设立,股指期货的开放,到融资融券;每一步都会有反对的声浪、质疑的声音,甚至还有“卖国”的责难,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金融改革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在一些人的阻挠之下,有关部门尽管已经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但也只能是放一放、等一等、看一看,而不能及时地抓住时机向前推进。这一点教训是我们应该记住的。
这本书,我认为是作者思考的结果,我赞赏和鼓励这种探索,也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关心我国的金融改革,而且要从战略上来探讨这一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稳步推进我国的金融改革,就一定能使我国的金融在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以及越来越强的地位。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