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3:47:30 来源:网络整理
魔兽又火了。
可能对于很多玩家来说,这部电影是回忆青春的,已经完全超越了一部游戏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是的,它又再一次的火了,火得一塌糊涂。
而在全球游戏业互相拼杀的你死我活之时,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暴雪的游戏为什么都能卖得那么好呢?简单地说,暴雪的游戏开发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有趣。
用玩家的话来说,暴雪的游戏具有深度耐玩性,几个月的时间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那时的《星际争霸》如果你仅玩了几个月的时间,那么一般来说只能初窥门径,钻研的空间还非常大。
暴雪也曾步履维艰
说起暴雪早期岁月里的故事,并非都是花团锦簇般的绚丽多彩,伴随暴雪的更多的是步履维艰。
暴雪的两位创始人迈克·莫怀米和艾伦·阿德汗的目的都很明确,做自己喜欢、更受玩家欢迎的游戏。一个游戏大片的开发,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投入与回报的周期比较长。
在公司创办的早些时候,他们为了支付员工工资,经常需要从个人信用卡中提取现金,依赖个人的借款来支撑公司。
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的压力相当大,既要调动雇员的最大积极性发挥其才智,又要承受只出不入的阵痛。当时,从资金流动的视角看,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最终,迈克·莫怀米和艾伦·阿德汗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促使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制作伟大游戏作品的机会、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公司未来的向往。
谁都知道,创办一个公司,尤其是把它推向产业的顶峰,仅仅靠“幸运”是不可能的。
对于许多创造性的游戏公司来说,收购往往意味着死亡,但暴雪的这步棋则不同于一般并购之举,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游戏的自主开发权。正是凭借这一权利,暴雪才成长为今日享誉全球的“游戏帝国”。
而就在这个时候,互联网也开始慢慢普及,暴雪开始考虑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让玩家们一起玩游戏。
暴雪是如何变成国际性公司的?
对于国际化来说,暴雪除了美国市场之外很重视的则为亚洲市场。
刚开始时,美国是暴雪唯一重要的市场,所以当时他们的重点是美国,只有在北美发布了之后,暴雪才会考虑其他地区,把它们翻译成其他语言。
暴雪随后开始考虑欧洲市场,最终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而对此,暴风开始意识到巨大市场反而开始带来损失。
为什么?原因是当发布游戏之后,欧洲的核心玩家们会立即购买,而当暴雪做好本地化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新鲜感了,而零售商们也不会帮助我们发布游戏。所以这让暴雪意识到需要缩短不同地区的发布时间间隔。
所以暴雪在考虑如何应对不同类型市场的时候,他们也希望同步发布,让全球的玩家在同一个起点上。
被改编的游戏不止魔兽一个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还记得《超级玛丽》、《魂斗罗》、《吃豆人》……这些经典游戏吗,它们都已经被拍成了电影。
最老的游戏《拳皇》也被拍成电影了。这款曾经风靡的经典街机格斗游戏几乎在每个男生的成长历程中都留下过印记,如今被改编成电影,自然吸引了不少眼球,同时也引发了众人对同时代经典游戏的怀念。
有网友忍不住感叹:“连《俄罗斯方块》都被改编成电影了”。在这部电影中,游戏里各种方块居然都变成了可以驾驶的飞行设备,甚至还具有攻击性。
当《俄罗斯方块》变成了科幻片,当《魂斗罗》变成了战争片,当《吃豆人》变成了惊悚悬疑片,当《扫雷》变成了纪录片,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能?而这个将这些影片一部部挖掘出来的评论帖,也因此被网友誉为“又是一个评论比电影好看的资源”。
游戏改编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外市场,《生化危机》、《古墓丽影》、以及《寂静岭》等一批经典游戏纷纷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国内完美、盛大、金山等游戏公司也频繁与影业公司积极合作,影视与游戏形成一股捆绑热潮。
游戏改编电影,只是看上去很美?
玩家:褒贬不一,喜忧参半
大部分支持游戏改编电影的玩家都认为,游戏的剧情即故事性是游戏改编电影的前提,游戏故事往往限定在架空的世界观里,确实有很多吸引玩家眼光的地方。如果电影能表达出游戏的真谛,将自己喜爱的游戏展现在更多人面前,才是最令人最期待的。
在另一部分玩家看来,游戏改编电影简直是在亵渎游戏,在太多失败案例面前,当编剧们导演们投资商们演员们眼冒金光在着手打算拍一部从游戏改编来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时候,总会想到《拳皇》,想到《街头霸王》等游戏电影的下场。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