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面对压力,微信怎么做到6亿用户?

营销资讯 2020/03/15 13:54:30  来源:网络整理

 

微信的成功,让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团队要发展,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时之间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了。于是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团队第一次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大的规划,规划很宏大,计划做一个产品矩阵,包括邮箱、阅读、存储、记事本等,基本上把团队几年之间尝试过的产品重新做了梳理,每一个都将是一个独立的门户,从一个产品内的四个功能变成四个产品。

当时做了一个多月的记事本立即停止,开始投入微信的开发中,很多代码直接复用过来,目标只有一个:快。  

而据说当时公司还有其他团队也在同时做类似的事情,且团队要强大的多,人力丰富有经验。但是,广研的小团队文化,为了取悦自己的巨大信念,使得广研微信团队能够在几个团队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完成了产品开发,只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在2011121号于ios平台首先发布了它的1.0版本。  

但,此时,广研的其他同事却并不看好这个体验简单到有些简陋的手机应用。  

第二章微信-冲出重围  

微信的成功,除了团队的努力,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  

  

确实没错。  

但,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团队就一直在挖掘手机平台的各种可能,不断尝试利用手机天然的能力做出极致简单且自然的功能。  

但,作为一个处在生存期的应用,必须一个假想敌来超越(这也算是广研做产品的一个潜规则吧),那就米聊吧。  

可以这么说,语音版奠定了微信的基础,但真正让外界感受到微信强大的,是附近这个功能。  

当附近的人发布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惊叹:微信原来有这么多人在用啊!  

是的,我们很快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  

当国庆节那天我们发布摇一摇的时候,微信的地位已经是似乎无法撼动了。  

但是,我们的担心还在,那个内心的幽灵一直挥之不去,团队依然崩的很紧不敢松懈。  

本章结束。  

第三章微信-平台化  

朋友圈和公众号是伟大的发明。  

文字、图片、语音和群是微信作为通讯工具的基础,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则进一步拓展了通讯的范围,向社交演进。到这个时候,微信已经是一个相当完备的移动通讯应用。  

朋友圈是必然的。  

而微信是移动端上网聊天的主场景,用户在移动端的主要活动聚集地,它天然的适合做社交,所以,微信有朋友圈是必然的。  

朋友圈的成功有两个基础。  

其一是阅读空间在社交领域三年的浸淫,让团队对社交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其二是超强的团队执行力。  

朋友圈延续了微信的双向好友关系,没有向二度关系扩散,把用户隐私保护作为设计的基础,你在微信中无论是聊天还是晒命,都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那么,在微信内看到的都是好友的信息,怎样看到更多丰富的内容呢?这就回到了阅读这个命题。  

关于公众号的话题,我打算在之后谈及微信商业化的时候再详细展开,我觉得它是一个潘多拉盒子。  

商业化和国际化。  

有幸参与了微信从一个成功的产品演进为一个平台的过程,更庆幸接下来的两年里全程参与了微信的商业化进程,这又是一次学习与探索的历程,这段时间接触的人和事,各种感受给了我极大的冲击。  

这段时间比较忙,更新无法保证及时,也没有时间雕琢,写的比较粗糙。最后奉送一个小故事作为收尾吧。  

就这样吧。  

讨论是发散的,但执行是聚焦的。  

微信商业化从启动以来的这两年,在这个框架下逐步展开。  

在微信的商业化决策中,一直还是以产品需求为导向的。小龙和团队讨论任何的商业化项目,主题一直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展开的,战略、战术、竞争等等不会成为焦点。  

问题来了。  

小龙在设计微信的过程中,提炼了很多的准则。除了上篇文章提到的不可逾越双向好友关系之外,有另外一个准则最能解释微信的各种商业化设计。  

微信内的信息是和用户相关的,不是系统推送的。  

这个准则延伸出去,有很多的结论。比如,不要做过度的活动推广,不要诱导分享,不要诱导关注,信息流要清晰,信息流突出好友等等。  

这条准备保证了:微信是用户的,微信不是商家的,微信也不是微信团队的。用户打开微信,期待看到的是自己关注的信息,自己好友的消息,而不是系统推荐的不痛不痒的信息。  

当然,这条准则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强制建议性。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一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提供关键的信息给微信用户,但需要微信给他们提供入口作为条件。微信在可控的前提下,提供了一些这样的入口,不过这些入口的收效却甚微。这就从另外一方面佐证了这个准则的正确,系统推荐的信息用户不待见。  

但是,遵守这条准则执行起来很难很难。  

其二,微信商业化项目的设计很难。一般都会引入好友关系,会通过加强用户参与互动把功能做起来,但是这些功能无论怎样设计,都会太接近朋友圈,朋友圈在这里成了一个过不去的坎。团队在几个领域的项目中进行了几十次的迭代尝试,最终没有一个能够通过验收。  

不过,还是有一些成功的项目的。  

飞机大战这个小游戏多说一下,它和我的关系忒大了。  

飞机大战的稳定性是很关键的,因为每一个用户启动微信都会先玩这个小游戏,如果出问题,所有用户就进不了微信了,当时我的领导甚至对我说,如果稳定性有问题,你可以卷铺盖走人了。

从最初解决阅读的媒体订阅号,到后来连接一切的服务号,公众号给微信开了一个好大的口子。整个中国为这个小小的号沸腾了。但是团队一直以做优质平台为目标,两年多以来一直在非常谨慎的探索中为平台增加能力,节奏显得很慢,内外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大家都不看好公众平台的商业化价值。  

直到,团队在公众号的最下面开了一个口子,尝试做效果广告。这是一次成功的试验,效果超乎团队预期。优质的内容充分展示了它的商业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团队做好优质的决心。微信广告团队一直没有以提升收入作为目标,团队通过不懈的学习与探索,坚实基础,努力把自己打造为最优质的效果广告平台,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有两样东西还在:正确的方向和团队的激情。我相信,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转自品途网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