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4:53:10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这个最牛品牌,为国产手机写下新纪录!
………
▎最牛国产手机
刷新中国手机纪录,半年狂卖1千亿
2017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7301万台,同比增长20.6%;销售收入超过了1054亿元,同比增长36.2%。
在高端市场上,华为手机P系列和Mate系列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了发货量同比增长100%。“华为500美元以上全球高端市场份额提升了8.2%。在中国提升了27.2%,波兰提升了12.8%。”余承东列举了部分地区的高端市场增长比例。
据透露,迄今为止,华为Mate9系列发货量超过了850万台;
华为P10系列发货量超过600万台;
华为Nova2系列上市不到一个月发货量超过100万台;
荣耀9发布28天,销量超过100万台。
(注:按照目前这种增长速度,华为中高端旗舰级Mate9 单品销量将轻松突破千万台,对于华为中高端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意味着华为继P系列成功实现销量过千万台之后,华为中高端旗舰市场mate系列也实现单品破千万
至此,华为成功在低、中、中高三个市场均成功实现旗舰级单品过千万台)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华为和荣耀品牌在大中华区智能机发货量同比增长了24%,智能机市场份额提升了22.1%。“对这个成绩,我还不是很满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余承东认为。(崔玉贤)
小米年度小目标,华为手机半年就已完成
两者差距,保持在两倍左右
今年年初,雷军提了个小目标,业绩过千亿。
而雷军的这个小目标,被华为手机半年内就完成了!
余承东表示,“小米雷军提小米手机今年目标是1000亿元,我们半年就已经完成了1000亿元的收入。”。
2017年二季度小米出货2316万台,一季度出货1362万台左右,上半年出货3678万台左右,约为华为手机的一半(50.38%)。
而上半年华为手机业绩1054亿,按照下半年业绩往往大于上半年的规律,华为手机部门全年业绩有望达到2200亿,也为小米的2倍左右。
华为手机2017上半年究竟有多强?一张图看懂
华为手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传奇,甚至堪称商业神话!
短短几年时间,华为名开外做到了国产第一,全球第三。
如今,2017年半年做到1054亿,一年有望达到2200亿。
它是如何做到的?有哪些值得其它企业学习?
下面是对华为手机成功的深入解析:
——————————————————
■相关链接:
《华 为手机成为第一真相……》
2016年7月13日 作者:于建民(内容有修改)
导读:华为手机是非常值得中国中国企业深入学习、思索的一个案例!
在手机领域,华为手机并非一开始就是绝对领先,六年前华为智能手机知名度在10名开外。
此后,华为手机利用五年时间成功崛起、乃至成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创造了一个不小奇迹!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案例!
它既是一个从小到大崛起的商业案例,也是一个成功的跨界转型案例!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华为手机成功完成了一个运营模式的跨界转型,难度不小,这个跨界转型的成功历程值得其它企业认真学习!
这其中,它是如何做到的?它做对了什么?
它是如何逆转成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的?
《华为手机 如何成为国产第一的?》
客观说,华为手机,并非一开始就做的很出色、很成功!
相反,它是厚积薄发、一步一个台阶积累上去的结果!
华为手机在运作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补短板开始,从推广上、产品上、渠道上等这些关键要素上,一块一块补短板,然后又把短板一块一块变成了长板,变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超越了竞争对手。
这个逆转、胜出的过程有太多值得其它企业学习的地方!
很多企业想实现飞跃,就要如同华为手机一样,补齐自己的短板,然后把它们一一变成长板,最终才能成为赢家!
▎5年时间里
华为手机也曾走过艰苦蜕变
严格意义上,华为手机之旅并非外界想的那么简单,并非那么顺利,华为手机也一度迷茫过。
在功能机时代,华为手机也曾遭遇挫折,直到智能机时代,才真正走向了辉煌,登上了手机领域的巅峰!
华为从通信设备跨界手机 要完成一个艰难运营转型
——从B2B模式转向B2C,难度极大!华为也困惑过
华为公司崛起于通信行业,最初华为是卖通信设备和解决方案取得成功,并在国际上打开市场,成为全球通信行业有影响力的巨头之一。
从通信设备领域跨界手机领域、做手机,也许有些人觉得华为以前做通信那么成功,做手机也是很容易事情,实际上并非如此。
华为之前所针对的客户通信运营商属于B2B领域,而做手机属于B2C领域,这是两种不同的业务模式,相对应需要两种不同的能力!
两种不同客户类型,在行销上有很大不同
换句通俗话说,华为以前是卖通信设备的、和服务商、运营商打交道,针对企业客户,属于B端客户;而华为手机,是直接卖给消费者的,直接和终端消费者打交道,属于C端客户。
运营商和消费者是两种不同的客户(一个B2B、一个B2C),销售方式、路径、产品特点都有很大不同。
1、运营商注重耐用性——质量、稳定性
——运营上采用工业品行销、业务员大客户营销的方式
运营商客户,特别是针对通信设备,最注重的是耐用性、质量,毕竟通信设备一旦投放出现问题,那就不是小事情,涉及一个区域大面积的通信安全、故障率。
对产品更注重质量、稳定性,同时服务要好,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快速响应、进行处理。
针对这种运营商客户,往往采用工业品行销的方式——相对低调的跟单模式,业务员进行大客户直接对接、行销的模式,对业务员的能力要求很高,在这点上,华为的营销铁军,也是业内称道的一支队伍。
(在行销模式上,工业品与大众品有一个典型区别,就是相对而言广告投放少,华为在做通信设备时,很低调、基本上很少投放广告,因为它需要直接面对通信运营商客户的模式,此前关注华为比较多的,主要是科技行业和中国商界,它们对华为不俗业绩、独特管理文化比较,相对大众对华为知道比较少,这一点实际上是之后华为手机运营模式转型的一个难点)
2、消费者注重产品设计、功能
——运营商采用媒体推广、渠道终端的行销方式
消费者客户,对产品的关注点,特别是时尚属性产品的关注点,与工业品完全不同,工业品看重耐用性,而消费者大众消费品、特别是时尚类产业外观设计、颜值很重要。
今天,是手机行业逐渐成为具有时尚属性的快消品(更换频率变快),具有很强的时尚消费属性,注重颜值、功能。特别是颜值高、外观炫酷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相对产品的溢价能力也高。
同时,针对消费者客户,往往采用大众消费品的行销方式——媒体广告、渠道覆盖、终端拦截等形势。
这两种客户是不同的客户类型,不同的产品要求、不同的传播方式、销售途径,在运作上有很大的区别。
两种不同运营模式,转型是个很难的事情
两种不同客户、不同运营模式,要完成转换、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和华为同样属于技术流的中兴、酷派,就没有成功完成这个转型,虽然它们的技术积淀也不错,但在手机领域的业绩,与华为相差堪称悬殊。
当然,一开始华为要完成这个转型也是个很难的事情。
毕竟,两种不同模式的转换、跨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互联网的两大巨头——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有电商基因,腾讯有社交基因,两者都是在自己主力领域做的不错,都是所在领域的王者,但是一旦跨出去,就会非常吃力,阿里巴巴做社交领域的跨界始终没成功、而腾讯做电商领域的跨界也一直没如意。
同样,当华为从自己擅长的运营商客户、工业品行销的B2B模式,转向消费者客户、大众品行销的B2C模式时,也很难,因为这也是一个大的转型!
类似的例子,还有国内一些代工企业转型做自主品牌,成功的比例不高。它们习惯了做外贸代加工,当它们想做自有品牌、成为品牌运营商时就很难,成功转型的非常少。在代工领域,富士康已经成为了王者,有“代工之王”的美誉,它也一直想打造自有品牌,可惜,战绩一直不如意!
而华为手机从B2B业务(运营商业务能力)实现掌握B2C(大众消费品)市场,也是艰难完成了艰难的转型!
华为手机早期做手机时,做的是自己的资源渠道——运营商渠道,做的类似于代工业务,为运营商生产定制机,虽然量也不错,但是单价低、利润低,而且缺乏大众影响力,品牌影响力极弱,也就是人称的白牌手机——有技术,但是缺乏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华为的成功转型?哪些决策很关键?
两个关键事件很重要
一是业务分拆、成为战略重点;二是选一个优秀操盘手
在华为手机发展历程中,两个决策极为重要。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两个安排,成功奠定了华为手机今日的基础,
1、内部业务分拆,手机部门成了战略重点
华为过去在通信运营商领域的业务进展迅速,不断攻城掠地,从国内打到国外,为让国际通信巨头都害怕,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通信设备及服务始终是华为的业务主力,其它业务都是非主力、辅助业务,华为手机也是如此,最初华为手机业务一直没有作为主力重点打造。
虽说华为的小灵通曾经也做的也不错,但手机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业务,华为在手机领域没有取得运营商领域相应的品牌影响力,甚至两者之间的差距用悬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直到2011年,华为内部开会,决定业务分拆,变成运营商、企业业务和终端消费者业务(手机业务)三大板块,手机业务才正式独立出来,才算改观。
因为,这意味着终端消费者成为了战略重点之一,将成为华为重点进攻的方向,一旦列入华为重点进攻的业务,相应的重点资源配备、要求都大幅提高了。
2、选了一个优秀操盘手
悍将余承东+任正非力挺,成就了手机传奇
一个业务能否运作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否拥有“优秀操盘手”至关重要,也可以说是,优秀领导者的关键作用。
在华为手机分拆成独立业务板块时,任正非挑选了一员悍将——余承东,一员高调、前卫、敢干、凶悍的大将。
在华为内部,余承东是一位具有开拓意识的悍将,他也是把华为无线做到世界第一、欧洲做成华为海外第一的猛将,仅此出色的业绩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不可小觑。
而且要特别强调,余承东是既有开拓精神的人,对于一个新领域开展的业务,急需要一个具有创新精神,能够打破惯性思维、引入新思维、新理念才能打开局面,这是华为手机破局所需要的条件,也恰恰是余承东所具备的特质。
余承东在以往负责业务时,就很有创新精神,华为成功打开欧洲市场的“分布式基站”,它的第一发明人就是余承东,通过余承东拍板的华为第四代基站(Single RAN),一举奠定了华为无线的优势地位,以风卷残云般,横扫整个欧洲市场,2010年之前,华为无线花了多年时间,在西欧市场取得9%的份额,但两年后,华为的市场份额飙升至33%,高居欧洲第一。
任正非对余承东的评价是:“能抓大放小,有战略眼光”。
而在余承东接手手机业务后,也对以往的战略进行了很多大胆的改进,这些改变恰恰正是盘活华为手机的关键——精品战略、大众消费品行销模式。
1)走出运营商定制模式,关注产品、做精品战略
上面我们提到,华为手机最初的产品走的是资源渠道——运营商渠道,做的是代加工模式,为运营商定制,这种模式,是很难打开消费者层面,是很难打出品牌影响力。
如果不走出以往的模式,意味着华为难以出海,难以有更大的空间!
因此,余承东的一个大胆决定,就是走出运营商渠道,从以前针对运营商的“机海战略”转为“精品战略”,从运营商贴牌机市场退出,全面向自主品牌和中高端产品加速转型。
2)引入大众消费品行销模式
前面提到,运营商客户与终端消费者客户,是两种不同类型客户,两种不同的运营方式。
可以说,余承东是清醒意识到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前面我们提到,华为以往做运营商服务B2B模式,偏重于内敛的工程师文化,比较低调,不喜欢张扬的传播广告的方式运作,由于客户注重实用性、耐用性,往往重点是技术和服务,只要做好产品和服务,而且产品不用很炫,功能卓越即可。
而做大众消费业务,属于B2C模式,要直接面对消费者,特别是作为大众消费品,产品要炫,而且要多传播、多做广告、多做渠道,让消费者知道了解,这是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
因此,余承东从一个低调的技术男,变成了一个高调的企业CEO,他高调露面,与媒体打交道,向媒体推介华为手机,并经常将华为目标追求公之于众,为此,余承东一度成为华为内部的另类高管。但是,余承东很明白,他初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华为手机。
实际上,在华为转型过程中,余承东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无论是砍掉产品线、引发运营商不满、导致业绩受影响,还是高调推广华为手机,都与华为过去的风格、打法有很大的不同,也在内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以至于2013年左右,每隔段时间就会传出余承东“下课”的声音。而余承东自从2011年秋天正式接受任命以来,一直到2014年,他都过得很难受,都在争议与压力中度过,一直到2015年,华为以绝对优势从国产机中胜出,对余承东的争议基本平息了,最难熬的日子才算过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帮他度过难关的,一方面是他不服输的性格,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华为掌门人任正非的力挺,任正非曾在2012年底(2013年春节前、2013年1月14日)给余承东一个“从零起飞”奖,还有一架起飞的飞机模型,鞭策他继续努力,同时在一些决策和内部争议上给与了支持。
余承东曾表示“任总给我挡过很多箭,否则我可能没有今天的机会。我有时做些出格的事,任总有气度,有胸怀,能包容我”。
凭借出色学习能力和狼性进取精神
华为人成功完成从B2B(运营商市场)到B2C(大众消费者市场)的转型
虽然华为手机面临的是转型问题,但是华为华为有一个独特的基因特点——就是进入一个行业,“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佬”,这种狼性进取精神让对手有些汗颜。
在华为手机转型的操作过程中,华为人经历艰难的蜕变,而这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佬的特点,可以说成为转型的一个成功关键。
▎华为手机崛起、称霸两个阶段
从学习到开创自己的引领时代
截至目前,华为手机发展有两个阶段,实现了从品牌影响力排名10名以外到国产第一品牌的跨越!
第一阶段 学习小米的传播推广
——完成从B2B到B2C的营销推广模式转型
2012年,华为一度要和360合作推特供机,但是关键时刻被任正非叫停,这个考虑还是很长远,一旦介入特供机,对华为将来的品牌形象有不良影响,任正非对华为的定位可不是只做一个中低端品牌,因为华为在通信上都是国际前沿的企业,而今天我们看到这个叫停是非常具有战略性,今天华为已经形成高中低都有布局的产品矩阵,而且定位高端的产品也获得了国际认同!
这也是一种极高的策略,采用了紧盯小米的战术,一方面对小米最有力的武器进行了复制也体现出了自身的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又借势炒作了自己,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2、在营销传播上,华为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小米所有的方法,也多数被华为复制。
客观说,华为本身也具备很强的新闻炒作点——一个成功国际化的中国公司、在通信领域位居巨头行列。可以说,很多资源过去没有利用好,而通过CEO余承东的操作,很好的利用了这个价值点,然后同时不断的发表言论、制造话题,他本人被称为“余大嘴”。
这些说起来简单,但当初如我们前面所说,余承东做起来可不容易,华为习惯内敛的工程师文化,这些强化宣传一改以往B2B运作的低调模式,过于高调、适合于大众产品的营销方法,最初并不被内部所接受,但余承东扛着巨大压力,向大家证明了这种操作正确。
余承东的这些努力,也把华为知名度拉升起来,包括上面提到的每一次对标小米价格的炒作等等,逐渐让华为的大众消费者品牌目标落地。
而像小米采用的预约,也被华为一次次运用中娴熟,加上产品特有的品质,华为的荣耀4X也创下单日过百万、3天224万的记录,同时这些新闻的传播,也把华为的品牌拉升。
不仅是是对于互联网媒体的传播运用日趋娴熟,而对微博等SNS媒体的运用,华为也远超不少同行。在2年前,余承东的微博粉丝、子品牌荣耀的微博粉丝都超过了300万,而华为终端公司的微博达到400万,也极好的利用了新媒体。
目前,余承东的微博粉丝、荣耀的微博粉丝、华为终端公司的微博粉丝已经分别达到608.9万、1287.4万、1048.3万,可以说是暴涨,这个数字的倍增,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如今华为手机系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同时,华为也打造了自己的粉丝团队——花粉,目前因为华为品质的卓越和良好的形象,这一粉丝也不断壮大。
可以说,凭借狼性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华为快速的复制了小米的营销模式,让自己迅速壮大起来,这是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华为前瞻性的布局开始显现,展现自己的特色。
第二阶段 华为开始创新自己的特色
——用华为产品技术驱动模式矫正手机行业
成为中国手机新的标准、标杆
在掌握了传播推广之后,华为开始构建自己的打法。
2013年开始,华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用产品技术驱动模式矫正手机行业,此时,华为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运营优势也开始发力。
商业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竞争,是“产品力、推广力、团队、企业文化”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相对而言,小米在传播推广上优势比较大,一度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当华为娴熟运用传播推广后,开始把自己的产品驱动的优势、人才储备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的综合实力优势发挥出来后,也意味着行业领导者的位子要发生更迭了,行业新的领军企业诞生了!
首先,华为手机在产品线上,成功实现了突破
——成功打开中端、中高端市场
与竞品之间,开始大幅拉开差距
华为最初与国内其它对手在产品上区别不大,大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但是华为却有一股韧劲,持之以恒的向中端、中高端市场进攻,并且通过P系列和Mate系列,成功打开中端市场和中高端市场,也与小米等竞争对手大幅拉开了距离!
这个过程中,通过产品序号,我们可以知道华为人,有多么大的耐力和毅力,P6打开中端市场、Mate7打开中高端市场,华为人的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很值得国内企业学些!
第一个突破 突围中端市场,打开2500元价格带
2013年,华为手机通过P6进行中端市场突围,成功打开2500元价格带,凭借超薄纤美的设计,华为的品牌美誉度大幅度拉升,P6的销售达到400万部,产品成功攻破了2500的中端价位。
P6的成功,对华为具有战略意义,意味着华为首次走出过去以荣耀与小米PK中低端的状态,成功打开了中端市场,并且成功将华为的品牌形象大幅度拉升,开始与小米拉开差距。
2014年5月,华为P7发布,再次获得美誉,销售比上一代大幅提升,达到700万部,成功巩固了中端阵地!
第二个突破 突围中高端市场,打开3000元价格带
同样,Mate7的成功,对于华为也有重要战略意义,意味着华为打开了中高端市场的大门,也再次把华为的形象大幅拉升,也同时与小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最新数据,华为Mate 9发货量已经达到850万台,今年Mate9销量突破千万台已基本确定,意味着中高端市场华为手机再次创下单品销量破千万记录。
P系列和Mate系列的成功,在战略上实现了破局,实质上已经为后面大幅甩开竞品埋下了伏笔,毕竟这两个系列的成功意味着华为手机攻下的阵地,意味着华为手机从中低端、中端、中高端市场全面开花!
目前,国产手机在产品线上覆盖最全面、发展最均衡的非华为手机莫属。
其次,在渠道上成功回避线上、线下互博
——独立电商品牌 回避线上线下问题 用子品牌攻打小米
线上、线下渠道之间的影响,成为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对两个渠道都会有影响。
实际上,这两个渠道还是有区别,线上消费群体偏年轻、更注重于价格,而线下注重体验,价格敏感度相对低的群体。
一方面,荣耀作为性价比品牌,主打线上
而荣耀的独立运作,也实现了荣耀这个子品牌业绩的暴涨,2014年一年销售超过2000万部,2015年完成4000万部。继2014年荣耀6、荣耀6plus大获成功后,2015年6月30日发布的荣耀7、荣耀7i再次获得好评,预订量更加惊人。2016年5月8日,荣耀发布了新旗舰级荣耀V8,再次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荣耀系列走向成熟。
2016年,荣耀销售7220万台,小米销售5800万台,荣耀以1420万台的绝对优势,超越小米,成为中国互联网手机第一品牌。
另一方面,华为没有放弃线下渠道,用P系列、Mate系列主打
在小米当红时,线上电商渠道似乎被看成销售主流时,余承东顶住了压力,没有放弃线下渠道,认为线下对于中端、中高端产品的体验阵地无法替代,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同样极为精准。
华为的中端、中高端产品P系列、Mate系列侧重于线下渠道运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之后,华为的这一“线上、线下子品牌的”的模式已经被国内众多同行所学习和借鉴。
如今,荣耀针对线上、线下渠道,在分别稳住线上、线下渠道各自优势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延伸、补充。
再次,构建品牌阵列
——实现低、中、高多层次消费者的覆盖
如同成熟行业的领军企业,往往是多个品牌阵列,满足多个消费群体,如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丰田汽车,都会有自己低、中、高的品牌,实现多层次消费者的覆盖。
华为在国产手机品牌中,率先开始构建自己的品牌矩阵,实现低、中、高层次的覆盖。
其中,荣耀,形成自己针对不同领域的品牌阵列。避免了一个品牌不利于几个层级、几个人群同时发展的弊端,从而有效的针对性攻击。
如今,伴随着荣耀的成功,荣耀品牌的产品线也在不断延伸,向中端市场进军。荣耀的路线也从最初的性价比,走向了丰富设计、技术的新阶段。2016年荣耀8发布的魅海蓝成为了潮流,成为竞品模仿的对象。2017年,荣耀9发布的海鸥灰,再次成为潮流,相信也会成为同行模仿的对象。
而华为品牌手机,以Mate系列、P系列为代表,成功掀起双摄技术潮流,并且引发苹果对双摄技术的跟进,成功树立技术标杆。
目前,国内手机中,低、中、高三个群体的品牌立体覆盖中,华为无疑是最成功的。
最后,华为的产品、人才优势开始发力
——构建领先的科技形象,占领行业制高点
在找到传播推广的感觉后,华为的手机销售业务逐渐走上正轨,此时,华为长期形成产品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始发力,很多前瞻性的布局也开始发挥作用。
如:2012年苹果、三星打专利官司时,任正非就开始提醒华为注意这个问题,开始进行芯片的布局,今天成为了华为手机重要的竞争优势!而今天苹果也在向华为购买专利,标志着华为的技术竞争力已在行业处于前沿地位!
而当华为手机业务高歌猛进时,任正非再次消费者业务部提醒,“一部手机赚30元算什么高科技,要打造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也正是任正非的敲打,让华为实现了中端、中高端的突破。在2016年任正非与华为手机渠道商的见面会上再次表示“消费者根上的需求是好产品,是高品质的产品,而这需要持续巨大的投入,这一点未来不会变”。
从2014年的P7、荣耀6、Mate7、荣耀6plus,再到2015年发布的P8、荣耀7、荣耀7i、Mate8,再到2016年的P9、荣耀V8、荣耀8、荣耀magic、Mate9,再到2017年一系列优秀旗舰产品,叫好又叫座,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在的技术,都有很强的个性特色,充分彰显了华为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这一切既是华为人长期的技术沉淀积累,也是他们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追求的结果!
而对于手机行业的认识与资源整合,华为绝对是国产手机中的No.1.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表示:在手机产业中,信息产业芯片与器件、软件、整机三方面中,美国在芯片和软件都占有优势,而日本在材料与元器件有优势,中国仅在整机有优势。
因此,也正是意识, 到这种差距,华为目前在手机行业的, 产业链进行布局,师夷技长以制夷,集天下人才之长进行竞争:华为硅谷的半导体和芯片研究,西雅图的软件研究,日本横滨的器件研究,欧洲和俄罗斯的数学与软件算法研究,加上中国整机和能力,必将带来新优势。
在第二阶段,华为手机精品战略、抢占行业制高点布局作用日益显现,华为手机逐渐成为精品手机代名词,在海外市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也成为了华为超越国内同行的重要原因。
在互联网行业素有“红衣大炮”之称的周鸿祎就表示“大家可能感觉这两年华为手机势头不错,如果你只研究华为最近两年做了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华为在十几年前就成立了手机终端部门,有很多积累。如果没有这些积累,仅仅靠一些营销技巧,一旦这些技巧大家都学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失去光芒”
这一系列的成功也构建起了华为手机领先的科技形象,成为国产手机产品的引领者!
同时,华为人并没有止步,保持着一贯的清醒、危机感!
面对巨大成功,华为手机CEO余承东表示:“没有危机感非常危险,很多企业走向顶峰就是失败和倒闭的开始。当你走向成功的时候,你自己内部会发生变化,所以危机意识要时刻保持”
在产品力优势日益稳固之后,华为手机依旧在补着自己的短板。2016年在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华为依然不断努力、提升中,它针对国内两个强大劲敌——OPPO、ViVO也进行研究,对这两个品牌的明星代言模式、线下渠道模式进行探索和实验。在经过一系列实践之后,华为的明星代言模式也成绩斐然,胡歌代言的荣耀9、张艺兴、关晓彤代言的NoVA分别都取得不俗成绩。
短短4年的时间,华为智能手机从10名开外成为全球第三,也成功实现了转型,从一个运营商品牌转型成一个有非常强影响力的大众消费品品牌,再次体现了充分显示了这家中国最国际化最成功科技公司的实力!
如今,华为更是将这一记录继续改写,半年出货7301万台,销售额1054亿,太厉害了。
狼性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较强的产品力、营销推广力、品牌运营能力使得华为手机将会成为国产手机的新旗帜!
同时,产品力、推广力、品牌力始终是竞争的王道,华为的成功正是在这些方面做到了优秀!
没有华丽的概念和高大上的理论,有的是吃苦奋斗的精神,踏实的实干风格,对产品技术技术的追求,不断进取和改进、提升,成就了手机行业新的领军旗帜!
华为手机崛起过程中的这一切,它所做对的那些,在推广、产品、渠道上所下的苦功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对技术驱动的信奉,对技术领先的积累和追求精神,也是它之所以成为国际通信第一、成为国产手机品牌第一的奥秘,这一切都值得中国企业认真学习和思索!
作者:于建民——《中国专家
公众号:商业领军 ID:yinxiao360-com
第一赢销网.下一篇:别小瞧,小表情包里的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