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5:05:27 来源:网络整理
傅盛:再谈认知、产品经理与创业(首次回顾认知思考历程)
我今天有这样一点点成绩,核心就是在新赛道获取了当时那个大时代下绝大部分人没有看到的一些知识和信息,形成了关于认知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从一个基层起点,开始超越很多人。
百度两次擦肩之缘
说来不信,我之所以来北京,其实为了考一个研究生。因为我的大学知名度不高,工作很难找。所以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考研究生。
这是第一次与百度擦肩而过。
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获取认知
大家知道,我和张泉灵一起创立了紫牛基金。当时我对泉灵说:我到北京第一份工作正好在央视旁的信息科技研究所的楼,做一个技术支持岗位,而你就在邻近的央视大厦;我是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的普通大学生,而你是央视名主持,处在最高的起点。但为什么有一天我们会有机会一起工作?甚至搭战略,定方向,大家都能一致。
放以前看,几乎不可能一起。核心是她在那条船上所有的技能积累,其实是那个时代形成的一种工业化和电视化的积累,而我在一个新赛道上完成了互联网的整个积累,等到一个新的时代机会点出现时,我们才能得以交集。
认知深刻,判断准确,才是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是获取认知,以及不断认知升级。即使大家都在新的赛道,都在新的维度,这不是核心;我的看法比你更深刻,我做出的判断比你更准确,这才是核心。
我想,我的优势可能就是:可以一直让自己处在一种不知道的无知状态。就像海绵一样,开放吸收的状态。
周鸿祎当时面试我,他讲完话后,我觉得这个人跟神一样。脑子那么快,讲话那么犀利,一辈子我也不可能做到。
或许,正因为我的起点不高,所以我能够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一开始,我会总结为海绵一样的吸收状态。后来,我认为应该是像小学生一般的虔诚和好奇。我看到每个人,都会想他为什么这么讲。
产品经理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百度的人也在问一个问题,产品经理能培养吗?如果产品经理能培养,应该怎么培养?
首先,我认为产品经理一定能培养。但,一定不是天生的。否则,就成了玄学。产品经理就是一个框架式方法论。我总结为戴着镣铐跳舞:有一定的规则,有培养,也有实战。
8个字形容过自己的心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感觉每走错一步就会跨掉。
产品是个体系工程。每个点都要学习。我觉得,可用乔布斯讲的一句话来概括——虚心若愚,求知若渴。
以前我没有认真想过这句话。其实这是一种永远把自己当成傻X,看着每个人,都像小学生一般去仰视。对我而言,这可能是认知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而不是智商。我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拼智商,有一堆人比我聪明。技能上,差别是可量化的。我认为,三年后,蓝翔技校都应该开深度学习的课程,大量人来进行数据标注的工作。
自我否定,就是要假设自己不知道,假设自己是小白。这才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差别认知的核心。
没有行动,就是伪认知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叫对外求教,找到带路党。一定不要相信自己能够把这件事搞定。这,我也是从雷总身上学的。
放下恐惧,拥抱变化,创业不怕试错
改变,是一个人最难做的事情。虽然每个人都在讲拥抱变化,但如果拥抱变化的人能有5%就不错了。常常是,99%的人,根本不想变化。
一定要全力以赴去改变,错了没关系。创业也是这样。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不断用试错的方式找到机会。
战略三板斧:预测、破局点、All in
看到一个亮点,我们做了,觉得自己那三板斧有用。但,你发现进入深水区后,三板斧根本没用。曾经自己带着十个人,就把这场仗打下来了,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都可这么干。但后来发现,不一样,结果越做越不好,越做越累,关键很委屈。因为每天都很努力的工作,然后说这个事没做好。本质是我们缺乏方法。
所以,我说寻找大格局下的破局点。以前,对战略想得少,对风口也想得比较少。我记得,周鸿祎给我传达过一句话叫“只要坚持一个点做下去,就会有机会”。后来发现,当时的互联网是严重的稀缺经济。那个时候,就像西部大开发,遍地是机会。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情,活下来就是王道。所以,剩者为王。
这个时代,变迁之快,使得一个所谓小的兴奋点,在红海竞争中根本微不足道。第一,很难形成真正的爆发性。只有稀缺时,才可能有爆发机会。第二,很难形成突围作用。对手对你严防死守,你只稍微做一些亮点,很快就被扑灭了。
但现在,我会认为,有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去琢磨。如果每个人都在讲这些词,你就把这些词放在脑子里经常琢磨。
一方面,能跳出来,看到行业之间各种变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能深入进去,看到变化的连接点,能把这个点做到足够极致。当这两个方面之间产生交叉,一个时代要开启了,这就是巨大的行业机会。两者缺一不可。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有格局思考,才有战略认知。而战略的核心,就是对清晰目标持续推进的路线图。
。
今天在互联网公司,你得在一个领域,在这个认知点,有你非常认可的人,且能真的理解深入的人,去担当重任。
最怕让做报告人的认知取代行业的认知。而做报告的人,一般未必有行业有深入理解。最后造成,看上去投了很多人,但整个认知维度不够深。投了很多资源,沦为无效资源。
所以遇到一些困难,都不是问题。最怕遇到困难后,你觉得事实就是这样,而不去更新认知。这才要命。
最后,我想说,创业就是九死一生。创业要做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个亮点,根本不足为道。而其中只要一两个盲点,就导致整个事情崩塌。
时代变化之快,竞争之激烈。对创业者关于各个维度的思考,要求越来越高。创业者要多从内心出发,反思自己认知上的差距。即使勤奋,也要聪明的勤奋。关键在于,勤奋只是基础。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