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中国饮料巨头倒下?真相…

营销资讯 2020/03/15 15:41:34  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饮料巨头倒下?真相

导读:它是中国一代的饮料巨头,被传出陷入困境的消息,事实是否如此?真相是?

01

一代饮料巨头汇源,陷入尴尬

可是,它真的不行了么?

近日,媒体报道,曾被国产果汁品牌代表的汇源果汁,又陷入了一场危机。

一时间,引发纷纷热议,似乎汇源、这个中国一代饮料巨头要倒下了一样。可是,它真的不行了吗?

02

真相1

它是上游产业布局高手,但不是下游卖饮料高手

它的饮料业绩不如巨头对手,但还是一定量级大佬

一、它是上游产业布局高手,但不是卖饮料高手

如今,汇源果汁在销售规模上,依然达到几十亿,依然是国内饮料行业一定量级的大佬。

不过,与国内市场的其它几大饮料巨头相比,汇源果汁在上游的产业布局能力,要远大于它在下游的销售能力。

1、这两年,它卖饮料,与对手业绩差距拉大

但是,这些年汇源果汁与饮料行业对手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除了娃哈哈、农夫山泉外,还有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红牛等这些巨头级对手。

2、汇源果汁在卖饮料方面的弱点

在中国快消的饮料领域,与娃哈哈、农夫山泉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汇源果汁在产品、渠道方面都弱于对手。

产品弱:缺乏更多明星主力产品

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汇源果汁的几个对手拥有多个主力产品,它却一直吃老本。

公司的业绩和明星主力产品息息相关,也和明星主力产品的数量息息相关。

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等这些国内饮料领域的巨头,都有多个主力产品。

例如:娃哈哈,拥有纯净水、营养快线、呦呦奶茶等有多个明星产品;农夫山泉同样如此,拥有农夫山泉、东方树叶、茶π等多个明星主力产品。

而汇源至今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汇源果汁,汇源果汁在公司整体的业务占比很高,能达到汇源果汁一样的的明星主力产品,还是比较少。

这些年,汇源也曾经推出了不少产品,但是很少有达到汇源果汁业绩表现的产品。

例如:汇源曾先后推出真鲜橙、她他水、百利哇、奇异王果以及果汁醋等,市场表现都不尽人意,没有很好的完成推高业绩的任务和使命。

在汇源卖饮料的运作中,有一个现象很常见——前期高举高打,然后逐渐悄无声息,最后暗淡,奇异王果、甚至曾经有过一定表现的冰糖葫芦都是这样。

对此,汇源也有过反思——“这方面确实需要检讨,我们推出的新产品不少,但是能够坚持推下去的不多,基本上中途就断了。”

除了在饮料整体市场领域,汇源由于缺乏明星主力产品,没能成为饮料整体市场领域王者。

在果汁领域,有三类饮料市场——高浓度果汁市场、中浓度果汁市场、低浓度果汁市场。

在这三个市场中,在高浓度果汁市场和中浓度果汁市场,汇源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占有率,但是在最大低浓度市场中份额很小。

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从2009-2012年,伴随着果汁市场总量的稳步提升,汇源百分百果汁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至2012年完成了从50%54%的进步,中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始终稳定在45%上下。真正危险的,是在低浓度果汁市场,汇源虽然新品不断,但市场份额却从2009年的5%降到2012年的2.9%

渠道弱:这么多年仍在开发渠道

除了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弱势之外,在渠道上,汇源与对手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缺乏健全的代理商、分销商

目前,娃哈哈、康师傅、农夫山泉这些都有稳定的经销商、分销商,而汇源还要不断的招商。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与汇源同期成长的娃哈哈和康师傅早就不参加糖酒会招商,因为渠道代理商、分销商很健全,但是汇源果汁每次出单品都还需要继续参展糖酒会招商。”

另一方面,渠道终端质量不如竞争对手

2008年,汇源差点与可口可乐牵手,汇源一个初衷就是用可口可乐的下游销售优势比较强。

渠道 href="http://www.yingxiao360.com/so.asp?keys=%C7%FE%B5%C0" target=_blank>渠道将有可能被弃用。

如同手机行业中的OPPOvivo,通过强大的渠道网络体系——优质的经销商、庞大有效的终端,构建了强大的渠道优势,中国快消行业的几大巨头——伊利、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都是拥有强大渠道网络体系的。

①明星产品少,无法摊薄渠道成本,难以深耕

渠道成本是一定的,主力明星产品数量越多,渠道成本就会被摊薄,企业也可以安排更多的人力进行渠道深耕操作,而渠道深耕操作好了,进一步助推业绩增长。

相反,主力明星产品越少,渠道平均产出低,成本就比较高,企业很难安排更多人力进行渠道深耕。

渠道无法深耕,又进一步影响业绩

渠道越深耕、渠道网络体系质量就会越高,对业绩进行推进。

而无法深耕,就很难让渠道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很难带来更大增量。

因而,缺乏更多明星主力产品,和渠道深耕之间,有着互动的循环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拓展空间。

3、几任职业经理人,没有有效改善状况

汇源创始人朱新礼,也想通过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来改变状况,实现汇源的跨越式增长。

为此,他请过可口可乐装瓶厂的高管,请过统一和健力宝高管,请过瑞典利乐公司中国区高管,还请过一帮国内家电连锁的高管。但是每次请高层都是敲锣打鼓决心大,后来都是偃旗息鼓回到原点。

最近一次,比较受关注的莫过于他曾引进的曾在李锦记担任高管的苏盈福。

但是,一年之后,这次合作又画上了句号。

这一次,希望通过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解决企业更上台阶的规划,又暂时告一段落。

三、相对而言,汇源产业上游能力大于下游

朱新礼是最初从上游的果园做起,然后又通过上游的果汁出口而崛起。

19938月,朱新礼在德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与瑞士一家公司签下了500万美元的浓缩果汁订单。当时国内一吨苹果的价格不足200美元,而生产出的浓缩苹果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卖到2000美元。正是这一笔订单,让朱新礼掘得第一桶金。

2、汇源创始人朱新礼上游能力大于下游。

而对于自身的能力,汇源创始人朱新礼也有一定的认识。

饮料的下游,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既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样的国际巨头,又有娃哈哈、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这样的国内劲敌。

在很早,朱新礼就开始大规模布局上游,在这块它比国内市场下游的巨头们做的要好。

在上游,汇源建立了庞大果园基地;而且在果汁产业链之外,汇源又规划、建设了十几个农业产业园,有种植、养殖,有加工、销售,农业观光、度假养生,农工商高度融合,一二三产业互相支撑。

四、可口可乐交易失败,影响了汇源的战略转型节奏

这次交易,汇源创始人朱新礼的初衷是,拿到这笔资金,完成汇源的一次战略转型。

他希望能把全部的重心放在汇源擅长的上游产业,而将果汁的生产和复杂的销售让给精于此道的可口可乐。

之后数年,朱新礼曾表示假设我在2008年,把汇源1/3的部分(汇源果汁)卖出去的话,(剩下的)汇源果业、汇源农业,加上汇源鲜果、汇源果酒……我现在早是千亿级公司了。

这也是一种商业发展模式——控制上游并争夺果汁供应链话语权的模式。

不过,由于上游产业投资、布局,有着周期长、重资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单纯靠汇源果汁的利润来支撑,难度比较大大,而且,上下游同时兼顾,精力也是问题,于是,朱新礼希望出售下游汇源果汁品牌,将精力集中在上游,然后通过其带来的资金,更有利推动汇源的上游产业发展。

而如果上游运作的好、资金充裕了,未来再做新的果汁品牌、饮料品牌也未尝不可,

不过,最后,交易失败,影响了汇源战略转型的节奏。

03

虽然卖饮料不如对手,但上游产业规模很大

汇源在上游产业布局,已经是产业巨头

1、如今,卖饮料只是汇源集团一小部分

如上面所说,饮料业务不是汇源集团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今,伴随着上游产业的大规模投资,汇源果汁业务可能占比已经不到十分之一。

2、虽然卖饮料不如对手,但是汇源上游产业规模很大

虽然,汇源在下游的品牌运营销售上不是超级高手,在卖饮料上,汇源不如几个强大的对手。

但是,在产业链上游的产业布局上,汇源的实力或许大过一些强劲的对手。

3、汇源上游产业布局,已经是产业巨头

今天,在上游领域,汇源已经是产业巨头。

汇源在上游的布局,分为果业和农业两部分。前者以种植、生产经营浓缩汁、果浆为主;后者则是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养老等多个项目于一身的综合产业。

所以,汇源集团依然是果业、大农业领域的巨头。

对于汇源的发展,要以相对清晰、客观的视野来看,这其中既要深刻分析汇源的企业能力结构,又要注意到它上游产业的布局,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