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汉芯”式造假又现:涂掉日本产品油漆 充国产骗经费

营销资讯 2020/03/15 15:48:59  来源:网络整理

 

来源环球时报

如何利用好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在国家、社会、单位搭建的平台上,让这些经费能够转化为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有利的科技成果,这是中国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们为之努力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却拿着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搞科研造假。

 

以笔者的经验,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年均能获得近两亿元科研经费,这样亮丽的科研实力,是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羡慕的。因此,常林的教训值得对我国的科技评价与资助、监管等政策进行反思。

以欧美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为例,从制度上实行全过程监管,这与中国应该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所有项目申请、立项、预算、过程管理、成果等,除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外,均须向社会公开。如美国《信息公开法》规定:经政府批准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必须向公众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在结题后,有内部和外部审计,对经费的使用予以审查。

而与中国不完全相同的有两点:首先,对科研不端行为、造假或者经费违规使用,欧美国家则是予以严厉惩处。在法律上,如美国的《总监察长法》、《联邦会计和审计法》等,法国的《科研指导法》、《促进研究及技术创新法》,赋予相关机构和法律部门对科研不端行为惩处权力。而且惩罚多数时候非常严厉。

 

其次,除了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学者一旦被认定存在学术造假行为,就会受到供职单位、学界和整个社会的惩戒。整个欧美社会的诚信环境也有利于遏制科研造假,一个人如果被认定有不端行为,那么他在整个学术界都难以容身,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我国需要借鉴的。

笔者认为,诚信是科研的生命线,如果一个科研单位弄虚作假,骗得国家科技经费、骗得科技荣誉,而事后得不到严肃处理,这对中国科技、对中国创新的危害是致命的。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