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5:57:51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无人零售这个风口来的快,但似乎降温也快。
一切又重复了互联网时代概念的特点——成为热点也快、降温也快。
别了,无人零售?
仅仅半年时间,这个风口热点就遭遇尴尬
无人零售,由亚马逊掀起的新热潮
“无人零售”成为继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热点。
这场无人零售的风潮最初由电商巨头、引领者亚马逊发起,最近几年,亚马逊这家挑战屡屡夺取线下市场的电商公司,开始越来越关注线下,开书店、近900亿收购线下超市。
国内的的互联网巨头、实体巨头,都有进入之意,彻底带火了这个概念!阿里、京东、甚至传统快消界巨头娃哈哈也来分杯羹。
但是,这个风口似乎有些“虚”火太旺,在短暂的火热之后,无人零售却没有当初那么乐观。
短短半年 无人超市、便利店,从风口走下神坛
在短短半年之后,这个曾经一度媒体天天报道的“无人零售”模式,似乎离媒体、大众的关注度都远了,曾经被报道的焦点已经变成了区块链。
实际情况,它确实不如当初那么乐观!
据新京报报道,《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阵痛:高管离职 模式被质疑》,缤果盒子这家A轮获得1亿元融资公司遭遇不利情况。
“无人便利店的风口仅仅过去半年时间,从创业风口走下神坛,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依旧不时出现在媒体视野中。
缤果盒子在刚刚出现时,曾受到过诸多资本的青睐,也吸引了一批追随者跃跃欲试。其主要原因是无现金交易普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消费升级的浪潮等。
然而,经过半年多的发展之后,缤果盒子似乎没有走出一条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发展路径,缤果盒子也陷入高管离职、多地盒子被叫停的风波中,并且连无人便利店点位增加速度也陷入停滞不前的窘境。经过时间的验证,以缤果盒子为代表的无人便利店等无人零售模式开始逐步进入到调整期”
除此以外,成都商报报道,《西南首家无人超市停业拖欠员工工资?》
2017年9月3日,西南首家无人超市“GOGO无人超市”出现在武侯区大悦城,一经亮相,便引发市民的围观,媒体纷纷报道。然而,4个多月后,市民却发现,当初高调亮相的“GOGO无人超市”已暂停营业,而同属一家公司的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也宣告停业。与此同时,该公司还曝出拖欠员工工资的消息。
无人零售“同胞”无人货架,也没有那么乐观!
无人货架:低估了人性的贪婪,高估了白领的素质
与无人零售的尴尬相同的是,另一个无人模式的无人货架,在短暂火热之后,也遭遇了尴尬。
据媒体报道,2018年的第2个星期,无人货架龙头企业猩便利接连传出关闭首家便利店、疑在多个城市撤柜、裁员的消息。
因为显而易见的高盗损率与低扩张效率,朱啸虎等投资人曾言,无人货架不可能盈利。
电商专家李成东曾对记者分析,一位曾在该领域创业的朋友分享了几个数据,每个无人货架月均销售额在1500-2000元左右,毛利润率25%-30%,道德损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运营成本5%以上,货架几百块,不赚钱也基本不亏钱。但他同时提到,很多公司的盗损率7%都很难达到,一般在20%-30%,再加上恶性竞争等问题,不看好该模式。
与大量共享经济项目一样,无人货架也将面对消费者素质与信任的严峻考验。据报道,无人货架项目“用点心吧”在铺设完成64个无人货架后,核对前端和后台数据时发现,货损率超过20%,货损最严重的甚至到达39%,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
无人零售最大的问题——成本问题
毕竟,它做的是生意
对于无人零售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成本问题,毕竟它做的是生意,要考虑成本问题,成本过大,就会影响盈利,甚至造成亏损。
1、对无人超市而言,成本并不低
在超市价值(成本、效率)上、无人零售成本不低
无人超市效率上有改进,但成本并不低
对于商户(超市)而言,新技术有价值,但还要实现成本降低——通过投入减低、或效率大幅提高(同样数量的人、所完成的任务量能增大,或者同样的事情、更少的人完成),同样营收前提下,降低成本,就意味盈利的增加。
虽然,消费者通过扫码、自动识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甚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收银员的工作,在人工的环节降低了成本。
但是,它并没有带来成本的大幅降低,特别在整体成本投入并没有减低。
一方面,无人便利店,减少人员成本,但人员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大
虽说无人商店,看似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员成本,特别是收银员的工作,但是人员成本在便利店经营中所占比重并不高,减少人员并没有节约太多成本。
另一方面,无人便利店虽省掉人力成本,可是增长了其它成本
无人意味着新技术的引进,引入新的设备,但设备、技术等前期投入大,设备、技术投入的成本很高。
例如:对于利用RFID芯片来识别商品的无人店来说,芯片的价格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据相关从业人士透露,目前RFID芯片的价格大约在每片0.3元左右。而无人店里的商品都是几元或10几元的低价商品,根据利润率计算,大部分商品的标签成本应该只有几分钱。但如果售卖的主要是高频低价的快消品,RFID的成本很难被覆盖。
两者叠加,实际上无人超市、便利店,在成本上并没带来下降,甚至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上涨。
零售业本身,就是一个低净利润的行业,如果成本不降反升,并不是好事,意味着盈利降低。
对于零售业而言,盈利降低的事情,它们肯定是无法接受。
2、对无人货架而言,同样要面对成本困境问题
对于无人货架而言,同样遭遇成本困境。
如上面,电商专家李成东的分析,一位曾在该领域创业的朋友分享了几个数据,每个无人货架月均销售额在1500-2000元左右,毛利润率25%-30%,道德损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运营成本5%以上,货架几百块,不赚钱也基本不亏钱。但他同时提到,很多公司的道德损耗损率7%都很难达到,一般在20%-30%,再加上恶性竞争等问题,不看好该模式。
毛利润率25—30%,但是各种成本相加,和毛利润率相当了,基本处于不赚钱、不亏钱的状况,可是,实际中很多公司仅道德损耗率就达到20—30%,处于绝对亏损的状态。
这种成本问题,导致它们相对传统该模式的竞争上,不不具备优势,这也是它们一度火热、却没有快速铺开的重要原因。
新技术价值≠商业应用价值大
技术新≠商业普及快
新技术和实际应用之间有一个普及鸿沟
很多时候,技术和实际应用之间又一个鸿沟,如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样。
技术和应用时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
1、技术价值大≠商业应用价值大
有很多不错的技术,但是实际商业应用价值却没有那么大,或者说短期内,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例如:谷歌曾经推出的谷歌眼镜,从技术角度而言,绝对够酷、够炫、够厉害!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佩戴谷歌眼镜,就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如今类似的产品都没有掀起消费热潮。
2、技术新≠普及速度快
在新的技术普及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品,由于成本比较高,普及也需要一段时间。
例如:电脑、电话的普及
电脑、电话最初诞生时,无论是产品成本、还是消费价格都比较高,都非普通大众消费起,都只被小众消费者、少数消费者使用,之后,随着价格的下降,它们才一步步走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全民消费品,普及有一个过程,需要不短的时间。
从互联网行业出来的人,要跳出自己过去的思维看问题,不要盲目的把技术和应用现实划等号,例如:谷歌眼镜的技术很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佩戴使用,就会面临一系列问题!
技术普及有一个过程,技术新≠普及速度快!
无人零售的困境背后
没有解决基本生意法则——投入产出比
无人零售所遭遇的困境背后,没有解决好生意的基本法则——投入产出比法则,在收入没有增加、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成本却增加,不是好生意,甚至可能是亏本的生意。
无人零售所面对的问题,依然是很多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所存在的问题——缺乏成本意识、缺乏合理投入、产出意识的问题。
盲目追求新,却导致成本增加,是无法对原有产业形成冲击,甚至无法突围。
跨界不是那么简单
互联网跨界者,请多了解一下传统行业
多了解一下生意基本法则
今天,不少无人零售的创业者,是曾参与O2O浪潮的创业者。
这些跨界者都有相同特点——从互联网行业出来,越来越介入传统行业,但是对于传统行业运作、成本结构不了解。
可是,跨界要成功,最基础的就要懂所跨界进入的领域,否则,无法成功。
不懂传统产业,就要盲目改在传统产业,最终,只能碰的头破血流,还不会有好的结果。
因此,互联网出身的跨界不是那么多简单,要想在传统产业领域有好的发展,请多了解一下传统行业。
无人超市,未来成本降低,空间会比较大
但商业大普及,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否认,无人超市的确有它的价值,同时,它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但是很明显,它目前也有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在消费者体验、以及超市成本环节,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它的普及速度,需要一段时间改进!
消费者体验环节,有些服务是绝对不能省、无人的,例如现在一些超市提供高毛利的餐饮服务收入,仅其中的加热服务,就是无人超市难以做到。
超市成本环节,对传统商店进行改造,在设备、技术的前提投入上成本比较大。也许未来随着规模、技术进步,成本大幅下降,这个会好一些。
这其中,最大的成本问题,如果随着商业技术提升、技术普及,成本降低,有实现的可能。未来,随着时间,规模、技术的改进,成本下降,它的空间会大一些、发展会好一些。
不过,这个过程中它的普及需要一段时间,而取代传统零售的服务人员也短期内难以实现。
对待商业问题,一定要从它的深层解析、认识!
作者:于建民——《中国专家
公众号:商业领军 ID:yingxiao360-com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