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1个村竟有4家上市公司!年入350亿

营销资讯 2020/03/15 16:39:27  来源:网络整理

  1个村竟有4家上市公司!年入350亿,为何这么牛?

第一财经日报

探秘中国上市公司第一村 ——1个村竟有4家上市公司 年入350亿

核心提示:国内有很多明星村,其经济实力甚至可以超过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但一个村同时拥有4家上市公司,西王村无疑堪称“中国上市公司第一村”。

通过三任总经理的努力,西王村的干部本地化已经实现——不是说只用西王村人,而是干部都是西王自己培养出来的

出了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县城,向北四五公里,就是西王村。说是西王村,其实早已看不到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办公大楼和现代化工厂。

在这个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从摇篮坟墓所经历的上学、工作、养老都不需要花一分钱。

国内有很多明星村,其经济实力甚至可以超过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但一个村同时拥有4家上市公司,西王村无疑堪称“中国上市公司第一村

上市初体验——遗憾

西王村现在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西王集团旗下3家,分别是西王置业(02088.HK)、西王食品(000639.SZ)、西王特钢(01266.HK)。另外一家是西王村三星集团旗下的中国玉米油(01006.HK)。中国玉米油与西王集团的玉米油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存在上下游关系,是一个合作共同体。

谈到最初跨进资本市场,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用一个词——“遗憾”来概括。

王勇原来是邹平县电业局的一个临时工,1986年,36岁的王勇离开电业局当选西王村支部书记,开始在西王村创办企业。

1986年到2004年的近20年间,西王集团的步子都很艰难。最初搞的是一家油棉厂,实际就是榨棉籽油。后来1996年前后,从无锡轻工学院买了一个专利技术,投资了两三千万开始进行玉米的深加工。

王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技术是不错,但产品不适应市场,因为成本太高,这使企业陷入了困境。“当时全村530多口人,130多户,在这家企业的有70多户。这70多户联名要求把企业卖掉,不搞了。

王勇力排众议,不同意卖掉企业,而企业又需要资金发展,这个时候,王勇想到了资本市场。

当时,在山东省淄博市有一个产权交易所,企业可以在那里挂牌“上市”。在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之后,王勇募集到了700万元的私募,并准备好了在淄博产权交易所“上市”。

然而眼看还有一两个月就可以挂牌了,却赶上了全国范围内清理交易所,淄博产权交易所被关停。王勇的第一次上市梦就此终结。

更大的遗憾还在后面,当时,山东省从已经挂牌的民营企业中选择了4家,分别是淄博万杰、临沂江泉、烟台南山、潍坊华泰,推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如果当初我也能挂牌,上市的名额中也可能有我。这4家企业在上市之后,很快发展起来了,这令我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力量。王勇说。

上市再体验——蝶变

虽然西王村到200512月才拥有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但真正进入资本市场却是在2000年。

王勇告诉本报记者,在淄博挂牌未成后,他一直关注着资本市场。一位财经记者后来告诉他,北京一家叫做“先锋粮农”的粮食系统企业拥有一个上市指标,但资产和业务还需要充实。

后来,王勇将玉米深加工企业中的优质资产剥离出来,参股先锋粮农,并于2000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次上市,让王勇甘苦参半。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之后,作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如果自己再发展玉米深加工,就构成了同业竞争。而上市公司更多的关注点其实在房地产方面,对玉米深加工的兴趣并不大。这让王勇感到了“掣肘”的难言之隐。最终,王勇还是退出了先锋粮农。

对王勇来说,此次最大的收获无疑是上市前后带来的头脑风暴。这个过程,使得西王集团实现了从村办企业到规范的现代企业的蝶变。

上市之后,北京方面派来了一个十七八人的团队,接管管理、培训、经营等各项工作。虽然是上市了,但当时村民和员工并不理解,还是以为这块资产仍然是自己的。

王勇的态度很明确,对北京来的管理团队,充分授权。他说:“你们有两把‘尚方宝剑’,一是上市公司董事会赋予你们的,二是我西王这边赋予你们的。除了财务需要分开之外,西王集团的人员培训、管理,我都全权给你们。”

在这之前,王勇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外来和尚”的重要性。他一共请过三任总经理,每任总经理带来的头脑风暴,都让西王人受益无穷。“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西王的今天。”王勇说。

早在与先锋粮农合作之前,王勇已经聘请过一位总经理。这位总经理来自河南莲花味精,是河南省优秀青年企业家。当时西王集团很困难,但他与他的团队来了之后,很快就将资产盘活了。

第二任总经理来自北京,是北京肯德基连锁店第一任总经理。“他的管理模式是美国式的。他的思路是:我套好了车,你只管往前拉,别问别的。”王勇说,“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束缚员工的创造性,但经过两年,纪律性是树立起来了。”

第三任总经理到任后,王勇给了他两个任务:一是发挥团队精神;二是开展干部的本地化培养。

通过三任总经理的“外脑”熏陶,王勇的“干部本地化”目标已经实现。他告诉记者,干部本地化,不是说只用西王村人,而是干部都是西王自己培养出来的。现在,四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很多不是西王人,但他们都是西王培养出来的。 

上市终体验——“上瘾

2003年,从先锋粮农退出后,王勇就开始考虑自己上市,而当时在内地获得上市资格需要很漫长的过程,于是他选择了去香港上市。

王勇说:“在香港红筹上市,西王是山东省第一家。当时国内资产转移到香港很难,建行在香港设立了建银国际,还未获得执照。但建行当时给了建银国际5个亿的额度启动资金,可以帮助内地企业作为过桥资金在香港上市。我们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大额存单存在内地建行,从建银国际获得过桥资金。这在当时是有政策方面的突破的。”

2005129日,西王糖业(后更名为“西王置业”)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6亿多港元。

西王食品则是在国内借壳上市的。王勇告诉记者,除了资本市场考虑,还有广告效应。因为食品最终是要走向市场终端的,为此,每年光推广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如做成上市公司,每天都让人看到。

为了借壳上市,王勇考察了很多“壳公司”,最终看上了金德发展这家湖南的公司。200911月,双方开始重组收购谈判,12月签署债权转让协议,西王集团拿到了1270万股份,成为单一大股东。20101130日,重组得到批复,12月底资产交割完毕。

“西王特钢这块上市,纯粹是被形势逼的。这几年,国家对钢铁行业控制得厉害,8年来,没有一家钢铁企业上市,金融机构也不看好。这种形势下,你怎么和别人竞争?”王勇说,在香港上市也很不容易,整整跑了两年才成功。

现在,西王集团正在准备打造第二个西王集团。去年西王集团的营业收入是270亿元,利税14.4亿元。加上西王村的其他企业,西王村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

这个上市已经“上瘾”的“村官”,未来是否还会培育出更多的上市公司?王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以后的方向一是发展,二是并购。”

    

(西王村老年公寓外景)

相关链接:西王村党委书记王勇:农业现代化直通新型城镇化

来源:凤凰网山东

20143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前夕,凤凰网山东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小组于山东代表团驻地酒店,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西王村党委书记王勇先生,交流了王勇代表的议案方向与农业产业化想法,当谈及农业产业化,王勇表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会有大批量农民脱离土地,国家可以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引剩余劳动力,这样不但小城镇自然形成了,农民收入自然提高了,土地交给少数农民集中规模化经营,新型城镇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王勇:目前国家食品标准太单一 建议实行阶梯式标准

凤凰网山东:王先生您好,这次来参加2014全国两会您带了哪些议案?

王勇:一个是关于食品标准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粮食的收购和储备问题,牵扯食品安全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因为西王村主要是做粮食加工的,所以我是农村的代表,关注这个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的食品标准,只是一条60分及格线,线上为合格,线下为不合格,这就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因为如果提高产品质量标准,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生产成本,结果产品质量提高了,没有对应的更高标准,市场没法认定,价格上不去,所以今年我提出阶梯式食品标准。

即,最低标准为合格产品,再往上还有更高的标准,这会激励企业创新。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企业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觉得品牌出去了,销量就上去了,对产品研发上却没有提高。我想随着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也是随之提高,我建议国家实行这种阶梯化的食品标准。

西王模式:89年起探路农业现代化 要让新型农民、规模化经营土地

凤凰网山东:西王村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示范案例,这么多年来,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有哪些?

王勇:现代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核心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现在农村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三个问题。我考虑,第一个是土地的规模经营,一个是机械化作业,一个是有新型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现在通过三十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现在从事农业劳动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太太老爷子,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

这几年到了这样的产量,再想提高很难了,就是需要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特别在品种的研发,都需要新时代、愿意付出的新型农民来加入建设队伍。

西王现状:86年起以工促农 土地交给集体实现规模化经营

凤凰网山东:目前,西王村的农业现代化现状如何?

王勇:实际上我们西王村土地不多,700多亩地,我们走了以工促农之路,86年发展工业企业,81年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89年我们西王村就实行专业化,从事工业生产的不能种地,把地交给集体,拿出我们村700多亩地,有12个人开始做,一个人50多亩地,每人种地也收入四五万块钱,打工也是收入这个数。规模化经营,我们从89年就开始实行了。

我们西王村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现状,工业起来了,农业规模化也起来了,今年我又流转了三千多亩地,做一个农业生态园,发现一个情况,农村从去年开始,中央提倡土地流转,但是真正土地流转来解决粮食问题,不多,因为成本太高,因为我们必须让种地的挣钱,他才能活下去,但是大部分流转土地都用来粮食加工了,这也牵涉到粮食安全问题。

比如,土地留出来,没有种粮食了,而是种苗木、林业、蔬菜了,所以国内的粮食才会存在一些安全风险问题。

当时大家不理解,后来告诉他们如果把土地交给集体,一方面会安排进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会保证300斤小麦口粮。当生活必须保证了,大家才可以安心在企业打工,绝大部分人才放心把地交给集体。

西王模式:新型城镇化之路,可以依靠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来实现

凤凰网山东:目前我国从事农业人口很庞大,新型城镇化之路,是否会像西方一样,大批量的农民脱离土地?

王勇:目前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就是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肯定会有大批量的农民脱离土地,关键问题是脱离土地怎么干,新型城镇化怎么建设,是需要工业化的带动。

我所说的工业化不是那种大化工、大重工业,是城镇上的建设的工业化,是农产品为主的,依托农产品的产业链,所以我一直呼吁国家能够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因为国家可以利用农村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乡镇集中。这就将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当人口开始集中,城镇化不就形成了,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合理安排。

通过工业化、农产品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剩余土地交给部分农民去做,这样问题都解决了。

西王品牌蜕变:做企业的初衷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要为大家创造效益

凤凰网山东:西王村的农产品品牌,是如何从一个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发展成为一个壮大的大企业品牌?

王勇:关键是,做企业的初衷是什么。

我们发展企业,最早就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为了增加西王村村民收入,一开始是西王村的问题,慢慢做大了是附近村的问题,慢慢地变成社会的,全国各地的人都来了,关键要让职工对你的企业有信心。

你这个企业到底是为什么,要为社会创造效益,要为职工创造发展平台,要为大家创造效益,这是一种文化。

2014年打造电商平台,结合销售网络和物流配送,西王可以走入千家万户

凤凰网山东:西王集团与省科技厅的战略合作,产业结构、企业产业布局会有哪些调整。

王勇:山东省科技厅是我们的科技殿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方面我们积极跟省科技厅对接,一方面科技厅也在创新,也想扶持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科技、人才上进行扶持,山东农业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这次合作,科技厅支持建立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建下设两个院士工作站,一个是高端食品的农产品院士工作站,一个是特种钢材的院士工作站。

还有一个重要合作是,目前西王的物流公司很大,我们的玉米胚芽油品牌建设在北京,所以以北京为中心,全国建立了整套的销售网络体系,物流配送,销售网络体系,结合起来,可以一起建设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一旦搭建,借助高端技术信息技术实现,结合销售网络和物流配送网络,我们西王村的产品就可以很快的进入千家万户,缩短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就等于插上翅膀了。这是今年的一大突破口,一大亮点。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