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包子,竟也做出了10亿级企业,而且成就了一个身价超30亿的富豪。
他是如何做到?这个上市的“包子大王”如何炼成?
在成功的背后,往往有着很多坎坷、很多失败,以及反思、持之以恒的学习、改进、提升。
01
小包子
他卖出10亿级企业,卖出30亿身家
10月12日,被称为“国内包子大王”的巴比公司——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巴比食品”)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上市前夕,刘会平、丁仕梅夫妇合计持有巴比食品80.76%股权。本次上市,巴比食品公开发行6200万股股份,发行后,总股本为2.48亿股。上市后,刘会平夫妇的持股比被稀释至60.64%。
截至10月14日,巴比食品的总市值为54.98亿元,刘会平夫妇持股财富为33.34亿元。
这意味着,巴比馒头的创始人刘会平通过卖包子,身价超过30亿,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包子大王”!
02
“包子大王”“中国包子第一股”
如何炼成?
巴比馒头和所有的成功创业者一样,很少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都是经过弯路、多次失败、历练后,才逐渐找到感觉、找到方向,然后经过不断的升级、时间沉淀,一点点走近了成功,并成就了传奇。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要走过两个重要阶段——从0到1,和从1到N。前者代表从开始创业到创业成功,后者代表创业成功后如何一步步做大。
(1)
从0到1,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成功走过“从0到1”,才有后面的一切。
要想实现从0到1,要选定一个领域,进行长期积淀,具备一定基础,进而在该领域进行有效延展。
1994年,17岁时,初中毕业的刘会平随一位油漆工师傅远走外地谋生计。
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刘会平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艰难。
持续了一年多后。刘会平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平庸下去,1995年初,他向师傅提出了辞职。
刘会平的老家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是个3万余人的小镇,全镇有2万人在全国各地开馒头店、包子店,号称“馒头之乡”。
实际上,面点工比做油漆工更累。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凌晨两三点便要起床。那段时间,美美地睡上一觉是刘会平最奢侈的愿望。
但渐渐地,刘会平适应了高强度的作息时间。也喜欢上了面点。并从中学到了不少面制品的专业知识。这个过程中,他的专业性也不断提高,也为后面的可能性打下了基础。
只有一个专业领域的沉淀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打开一条通道。
2、第二关 产品关
在专业性之后,下一步就要在这个领域,做出有一定特色竞争力的产品。
1997年,在学了一年多面点后,刘会平就开始创业。
江苏、贵州、广西、云南…….年纪小小的他,跑遍了全国很多地方,开了很多店,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1998年,21岁的小伙刘会平怀揣着4000元钱到上海寻梦。
起初,他果断地以6000元租金租下了一间承载着他所有梦想的小门面,初来乍到,由于不了解上海人的口味,他的包子店生意并不理想,只能关门。
在江苏打工的姐姐听说刘会平在生意上遭到了挫败,专程赶到上海,拉着他的手说道:“做生意哪有不尝点苦头的,鼓起勇气,姐永远支持你!”说着,她从包里取出4000元钱塞到刘会平手里,“拿着,继续搞,不够回头姐再想办法。”
在姐姐的鼓励下,刘会平重新振作起来。但是之后的一系列尝试,也并不是很顺利,刘会平也做过其它品类,但都谈不上太大的成功。
当时,生煎店曾在上海火爆一时,于是刘会平也跟着开了一家。
然而,好景不长,赶上“猪肉五号病”,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上海吃生煎的人逐渐少了,店铺的生意便萧条了起来。
不过,这次创业经历,相对他以往的创业经历,还是有一些不同。
刘会平最初的几次创业失败,往往是血本无归,而生煎店还是多少给他积累一点实力。
在告别生煎店后,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实力的刘会平不甘心维持现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他也在反思,自己过去做了好几年生意了,问题到底都出在哪?自己能否做一个可以做大、又持续赚钱的店?该如何做?
最终,经过思考后,他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包子、馒头上。
为了这次经过思考后的创业,开这家新的包子店,刘会平下了很大功夫!
为此,他吃遍了江浙沪一带的包子、馒头,并拜访一些知名点心师傅,甚至是拜师学习!
在这一系列努力下,他终于逐渐打造出了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
3、第三关 经营关
一个商业运作,不是单独一个产品、一个策划、一个推广所能成就,而是多个要素的综合竞争力所成就。
2001年,在经过长久的沉淀、思索后,刘会平在上海河南路开了一家名为“刘师傅大包”的包子店。
在重新开包子店的时候,刘会平特意对上海的小吃市场认真的考察了一下。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构建自己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这家包子店将刘会平的诸多思索、沉淀都包含在其中,而且打造出了多个竞争优势。
(1)店面模式优势 “第三种包子店业态”
通过对大店、小店的对比,他觉得市场存在机会。他发现:
B、一些大的连锁小吃店,虽然卫生,但大多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价格高。
他思考:自己能否将这两点结合起来,钻这中间的空子,重新创立一种新的包子经营模式呢?刘会平对自己这个想法充满了信心。
他构建了包子店的第三种业态模式——既有小摊经营的好吃、便宜,同时又有大连锁店的卫生。
他的这种“第三种业态模式”,恰好迎合了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特别是满足了年轻人、白领消费的需求。
这种模式,犹如服装里的平价快时尚品牌H&M、优衣库一样——产品不错、价格又不高,从而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成功突围。
(2)产品力优势
今天,产品力的竞争作用日益突出,特别在餐饮业,味道是一个关键性的竞争要素,某种层面上,一些消费者选择餐饮店,就是吃在口味、吃在味道上!
在这一点上,刘会平清醒的意识到,在残酷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他高薪托朋友在一个知名餐厅请来了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人口味的大师傅,经营花样多且价格适中的各色包子。
而且,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尝试。比如,为保证肉的味道纯正,他专门从安徽乡下采购天然饲料喂养的猪肉;他的菜馅全部由人工切碎,这样青菜的口感好,非常脆。
经过改良后的包子,解决了之前刘会平所开包子店的问题——虽然来自馒头之乡,但不符合上海人的消费偏好,让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任何行业,都难免遭遇跟风,做的好了都会被跟风,往往周围会开好几家店。
曾经有个朋友,在深圳开一家包子店时,就遇到这个问题,他的包子店刚火,周围就出现了“包子大王”“包打天下”等多家包子店铺,陷入恶性竞争,最后搞得朋友没办法,最后只好关门了。
在刘会平新的包子店红火后,周围也出现了这个问题,周围出现了众多包子店,刘会平采用了迎难而上的PK策略,他认准了一点——自己不改进,早晚也会被同行逼得关门大吉,但只要自己改进产品、形成自己独特产品特色,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就不怕竞争。
于是,刘会平的包子在一点一滴的改进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口味,在与跟风的PK中成功胜出。
如果没有后续的改进,刘会平的包子,可能就在跟风和竞争对手的围剿中败下阵去,乃至于在市场上消失,但是通过持续改进避免了这一点,商业竞争中的持续创新价值值得深思!
(3)价格优势
在价格上,刘会平再在价格上也走亲民路线,最初一个包子只卖7毛钱。
在“店面优势、产品优势、价格优势”三种优势下,刘会平的包子店终于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脱颖而出。
于是,这次刘会平经过几年沉淀、反思、提炼的创业,终于大获成功,“刘师傅大包”包子店很快实现盈利,并且很快打响知名度、引发报道。排队购买包子的人群,也成了常见的状况,并且抵挡住了同行的模仿、跟进!
这次,刘会平通过经营包子也赚到了大钱,一年赚到了30多万的净利润,他成功的还清了之前的债务,进入了新的阶段。
走到这一步,从第一次创业到此次成功,他用了5年时间,如果从学徒算起,用了7年时间。
可以说,在整个创业过程,刘会平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屡败屡战,中间也曾动摇、气馁过,这也是所有创业者的必经之路。
(2)
企业在成功度过“从0到1”的创业考验后,下一个考验,就是“从1到N”,规模如何不断扩大的考验。
1、第一个大突破 从单店到多店
同时,对包子店进行大升级,品牌升级
在“刘师傅大包”第一家店取得成功后,刘会平没有止步,没有仅仅停留在一家店上,而是开始多店化,进而带来是营收、利润的增长。2003年,刘会平赚到其人生属于自己的100万元。
2004年初,刘会平已经开了10多家直营的巴比馒头店,加上亲戚朋友加盟的门店,共计20多家。同时,在2004年,刘会平投资建工厂,让门店摆脱手工作坊的束缚。
2003年,在刘会平的刘师傅大包逐渐走向了正轨后,也遭遇了一个新瓶颈——需要升级、对品牌形象进行升级,一位顾客的话给了他深深的触动。
这位顾客对刘会平表示:“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办公室。同事吃着蛋卷饼干,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来,还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后再回到办公室。”
这个话也刺中了刘会平的内心,他意识到了企业的瓶颈——“刘师傅大包”的形象软肋。
此前,他就一直在进行思索,对同处餐饮业的明星企业麦当劳、肯德基进行了观察和思索,“麦当劳、肯德基无非就是汉堡加可乐,它就能做到在全球开连锁店。中国的包子并不比汉堡差,完全可以像麦当劳一样,实现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于是,刘会平开始了对自己的“刘师傅大包”店进行改造、升级。
为了适应发展,刘会平将“刘师傅大包”店改了个洋名字“巴比馒头”,在这个名字上,刘会平体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索。
当时,很多朋友不理解,说说你一个中国卖包子、馒头的,怎么起个不伦不类的的名字。
而刘会平有自己的独特考虑,巴比馒头的消费群是年轻人、上班族,有一种好奇、猎奇的心理,基于这个因素,刘会平起巴比这个名字,更容易让消费者记住、也容易产生好奇心,产生好感,事实证明了这个名字的正确。
而且这个名字打出后,除了消费者容易记住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同行短期内无法跟进。
后来,刘会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到了这个“巴比馒头”这个名字的作用:从商业角度思考来讲,叫巴比这个名字特别容易占领小朋友的心智,小朋友叫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记,朗朗上口,你不用再去教育他了,创业的时候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取好品牌名,取好品牌名真正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此外,之所以把包子店叫做馒头,因为上海人把包子称作“带馅的馒头”)

同时,在店面形象上,开始向肯德基、麦当劳学习,进行统一的终端形象升级,进行标准化的输出。

这两个改变,无论是品牌名称、还是店面形象建设,一下子就让巴比馒头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让同行短期内没有反应过来、没有快速跟进,给巴比馒头也赢得了发展时间、扩张时间。
(2)标准化运营
标准化运营是所有连锁经营模式绕不开的问题,一方面,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扩张;另一方面,只有标准化,才能保持一致性,巴比馒头也不例外。
特别是随着规模扩大,如何实现标准化生产,实现千店一味,就成为重点,如果不能实现“千店一味”,充分保证品质、味道,将会对品牌构成致命伤害。
在市场上,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产品和服务偏离标准,给品牌造成不良影响,是连锁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和品牌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麦当劳、肯德基之所以厉害,就是这种标准化运营,无论在全球什么地方开店,都能做到口味的一致,也成就了他们餐饮帝国的业绩,年营收都达到千亿规模。
早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万元,在佘山工业园筹建了一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包子工厂,并以此为所有店面的“中央厨房”。在巴比每年供应超过200多万只的包子的猪肉、青菜这些食材全部由中央厨房把控质量关和安全关。
门店所销售的产品两种模式,由中央厨房提供包子、馒头冷冻制品;或提供包子的馅料、由门店师傅现场制作,包子以外的产品全由“中央厨房”配送,这样充分保证了品质、味道的一致性。
这个“中央厨房”能支撑1600-1800家门店的需求,后面随着其发展,新的“中央厨房”陆续建设,随着巴比馒头在新的地区拓展,相应的区域“中央厨房”也在筹建中。
同时,随着成长,无论是猪肉、还是蔬菜的需求量都是巨大,巴比馒头也正在同上游的专业养殖公司、农业公司合作。
2、第二个大突破 从多店到全国加盟连锁
刘会平开了多店的连锁模式,让巴比馒头走上了1到N之路。
而让巴比馒头的“1到N”发展走上规模发展快车道的,是2005年开始启动的加盟连锁。
这种低成本的扩张模式让巴比馒头在当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10年突破500家。
如今,巴比馒头主要聚集在长三角,仅上海就有700—800家。刘会平正筹备将覆盖范围扩张至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
2019年底,巴比食品的加盟店已经达到2915家,
相较2005年,十四年间,加盟店已经增长了接近50倍。加上16家直营店,巴比食品的门店总数达到2931家。这一数据,远远超过庆丰包子铺、天津狗不理。
目前,巴比食品门店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等几十座城市。
开放加盟后,“巴比馒头”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从一个包子馒头连锁店的经营者,变成中式面点制造商,主要的营收来源有两部分:向加盟店销售供应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加盟费、管理费(单店每月300—500元不等)等收入。
2008年,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饮集团”),下辖“巴比馒头”等子公司。
2014年,巴比馒头的一年零售业绩,卖了超过15亿。
(3)
巴比馒头的一系列做法
领先国内包子同行十年
巴比馒头的做法,无论是品牌名改变,还是统一的店面形象建设、标准化建设,连锁加盟模式,这一系列运作,让巴比领先国内经营包子、馒头的同行十年。
2003年,巴比就开始统一形象的连锁化、标准化经营。这在国内餐饮业中都是比较早的,而在包子、馒头领域就更早了。
直到十年后,国内一些经营包子、馒头的同行才反应过来,开始按照这种模式运作。
行业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就是因为它们拥有领先行业的商业视野、商业运作。
(4)
巴比商业帝国再次大升级
如今,为了应对同行竞争对手的跟进,巴比再次进行了大升级!
巴比馒头已经不仅满足于包子、馒头这两个品类,而是开始了延伸,不过所有的产品线,都是围绕面点展开、丰富产品。
巴比要做的不仅是中国包子大王、中国包子第一品牌,而是中国面点大王。
为此,巴比的形象建设上已经取消了馒头,变成巴比品牌名!

1、丰富产品线
除了以往主打的馒头、包子以外,巴比还开始尝试卖各类面食、油条、粥、速冻点心等。
这种丰富的结果,就是巴比的新追求,不只是做一个早餐品牌,而是全餐——早中晚,营养好吃点。
2、丰富渠道线
在门店形式上,除了以往的外卖店为主的模式,逐渐丰富了即食便利店模式(既能外卖,也能坐下来吃),同时还在一些机场、CBD开了餐厅模式,大大拓展了渠道线的品类。拓展了应用场景和空间。
无论是丰富产品线,还是拓展渠道线,实际上都在拓展流量空间(客户数量)、人均消费量空间,都在拓展增量空间。
03
后记
“巴比馒头”的商业启示
通过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的成功历程,可以看到,和我们之前分析的诸多企业相同的情况——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成功,都要经过多次坎坷、风雨考验。
“但凡把创业到成功的过程说的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的,大多数不是无知,就是忽悠,或者骗子。”
毕竟,不是谁都是一开始就懂得商业,而是有一个过程,一个摸索、成长的长时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反思、改进,一步步提高!最终,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所以的企业都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是在和竞争对手争夺消费者,你要想赢得这场竞争的PK,你就要比对手做的更好,否则你将很难有机会!
刘会平的巴比之所以成功,与他对竞争对手的充分了解、分析密不可分。
很多企业失败,也是因为这一点上做的不到位,对竞争对手缺乏足够的了解、认识,导致缺乏竞争力,而遭遇落败。
所有和消费者对接的,最终都是产品,如果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价值、体验不够好,消费者对产品、公司的好感就会打折扣,重复消费的可能性就很低!
如果公司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感越强、体验越好、好感越多,那么竞争力就会越强,越容易胜出;反之,则越弱,越难以胜出,更容易遭遇失败!
例如:巴比馒头的连锁体系、中央厨房体系等,这些支撑体系都是支撑其发展扩大的基石。
企业要想做大,一定要在体系、结构上下功夫,只有体系、结构强大了,才能支撑其发展、壮大,否则难以做大!
作者:于建民——产业观察家、营销管理专家 《中国营销成功宝典·科学策略营销》(修订版) 作者
公众号:商业领军之道 ID:shangyeling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