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巨头们的社交败局:从微软MSN到腾讯微博

营销资讯 2020/03/15 11:13:19  来源:网络整理

 

核心提示:除了近日的腾讯微博,在社交领域,国内外早有一众巨头先后折戟,或者伸一把“咸猪手”便早早退缩。他们的屡战屡败究竟是为什么呢?

腾讯微博,大势已去(资料图)

换句话,企鹅做这些是为了防御,搅局,甚至玩票,别人却是玩命,做不成就一无所有了,逼到悬崖边的马儿自然跳的更高,动机也一定程度促成了结果吧。

一个你不那么熟的人对于你的消息有反应,无疑更有助于提升你的影响力,助长小小的虚荣,刺激你更多发自真心,而非强迫或营销刺激的碎碎念。另外,微信在移动端社交的多重可能性,也大大减少了腾讯在防御性产品线上的动力,战略收缩水到渠成。

最早的有微软的MSN,起了个大早,捡了个芝麻。在中国市场,几乎是与QQ同步起势,而后由于微软中国与美国总部的协调不灵敏,产品策略不清晰,蹩脚的运营推广(一度捆绑其他微软产品)等众多复杂因素,产品形态多年扭捏,用户晕头转向的同时,也在IM市场中也被完全边缘化,于去年彻底关闭并整合到Skype业务中。

微软于20133月关闭MSN(资料图)

不过,社交这种用户基本需求,微软仍放不下,除了2011年买来Skype,其实验性社交网络SOCL也于2012年底上线,并在2013年底发布移动APP,这个实验性棋子目前看起来也只是碰碰运气,并未投入太多资源,尽管以前的MSN可能也没多上心。微软的软件公司病,扼杀了自己本可以开拓大场面的互联网产品,巨资收购Skype也算是花钱消灾,弥补过失了。

苹果对于卖硬件做生态以外的事,算比较节制的,但在社交领域也伸了把咸猪手。其社交产品“Ping”基于iTunes,于2010年发布,乔布斯形容为“FacebookTwitter遇到iTunes后的产物,纵然说辞华丽,用户并不买账,认为不过是披着社交外衣卖音乐的工具,当年Ping也被CNN评为年度十大最烂产品之一,最后在20125月无奈关闭。音乐社交属兴趣社交,讲究慢热抓心,而以强烈的销售冲动做音乐社交,以体验立身的苹果却没在Ping上用心打磨出突出优势,是其不受待见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冲动也不止一次了,一款又一款产品前赴后继,充当了它在社交领域探路的炮灰。

此前Google在社交领域有过OrkutBuzzWave等尝试。20095月发布的Wave一年后即宣布放弃,并于2012年彻底关闭服务器,20102月发布的Buzz2011年底停服,同时,谷歌也停止了社交方面其他小打小闹,整合了平台多方面资源,在当年上线了战略级社交产品Google+,而运营了十年的Orkut,也于20147月宣布将关闭,并将彻底为Google+所替代。

Google+前景饱受质疑(资料图)

但目前Google+光景也并不好看,2011年上线初期经过排山倒海的拉新后,其现状受到业内各种质疑,聚集的用户类型,用户行为特征及活跃性等重要方面均难以恭维。据comScore数据,20119-20121月,PC用户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费3分钟时间,远低于Facebook6个多小时,有关专家和媒体曾用鬼城来形容Google+大楼里的寂静,甚至有研究机构发现,Google+的庞大用户量中,三分之二似乎是谷歌整体注册系统的结果,有效用户要大打折扣。而今年4月份Google+之父维克冈多特拉也宣布从谷歌离职,一位前谷歌工程师甚至直接称Google+已经是一个失败的社交网络。

现在来看,虽然还不能判Google+死刑,有说法也称Google+并不是一款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而是作为Google整体平台的一个社交层,以满足战略需要,作为融入到谷歌诸多产品中的一个社交特性,从全局角度完善谷歌生态体系。可是,迄今在社交领域最苦心孤诣的努力,很难让人认为谷歌团队不在乎那些实实在在的运营指标,至少这次的真诚加班确实落得个尴尬一片了。

国内,百度和阿里在社交领域当然也有过几番哼唧,百度最为人知晓的努力有百度HI和百度说吧,前者已经沦为一个存在性产品,后者作为一款类微博产品于2010年上线,寿命不足一年;而阿里,最近立足移动端的来往也早已过了喧嚣期,不仅在移动市场没给到力,而且让马云急得在年初换掉了无线业务的负责人。

以上看来,染指社交的巨头,不论是立足于传统软件优势的微软,以软硬件生态见长的苹果,还是在搜索服务具有统治力的谷歌和百度(中国市场),hold住了电商大局面的阿里巴巴,甚至是以社交立业的腾讯自己,都凑齐了在社交领域的尴尬时光,或者彻彻底底吞下败绩,其原因舆论不缺乏精细的分析和精彩的马后炮,但最重要的也只有两点。

第一,社交产品,时间差优势胜于资源优势。巨头纵然在技术、流量、渠道等方面持庞大资源,但社交的根本特性在于剧烈的滚雪球效应,咬定一个核心需求,熬过一阵基础积累后,其滚动壮大的速度,盯上的敌人即使是有充沛的配套资源也难赶得上。这很容易解释Snapchat、陌陌等社交新贵的快速崛起。

第二,巨头做社交,有资源优势,但也容易被自己的资源束缚,或者被曾经的胜利导致惯性思维。如微软的软件思维断了MSN的前途,苹果源自iTunes的销售冲动打了Ping的脸,谷歌的技术导向和平台倾轧,稀释了Google+本就不多的人情味,而对于腾讯,强关系,熟人资源和粗暴导流,也干扰了弱关系产品的成长。

现在,社交领域能快速崛起的新贵,针对的需求一般都是与现有巨头相关资源存在异质性的,它们确立产品独特性后,以一个足够的时间差迅速建立市场地位,常常能达到大公司拍不死的状态。

明白地说,巨头看到大卫雄伟英气,但不能拿当年开山用的斧子来凿出一个大卫,敢于和历史做一些切割,兴许能收获一尊维纳斯,微信大概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她有多妩媚。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