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台湾综艺节目陷窘境:艺人能否内地成功掘金?

营销资讯 2020/03/15 11:14:44  来源:网络整理

 

台湾综艺陷入窘境:台湾综艺人能否在内地成功掘金

编辑/常皓靖

素颜、卸妆、夫妻吵架、翻明星包包,关于台湾综艺节目除了这些标签你还能想到别的吗?对于同一个梗多次出现在不同节目里是否已经厌烦?曾经红极一时的台湾综艺节目遭遇滑铁卢,艺人北上,制作人也纷纷离职,是什么原因让观众“变心”?

台湾已故知名艺人高凌风曾断言“大陆综艺至少落后台湾综艺二十年”,这句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两地电视人的共识。然而短短几年时间,两者之间,已悄然经历了一场身份转换。

本期《贵圈》,腾讯娱乐记者采访《康熙来了》、《全民大闷锅》、《小燕之夜》、《国光帮帮忙》等节目的制片人,台湾娱乐圈资深媒体人,以及十余位台湾本土观众,带领大家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台湾的综艺节目稳步不前,甚至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康熙来了》让内地观众重塑三观

就在内地综艺节目还在玩明星抢答、互动游戏的时候,《我猜》就已经走上了恶搞、整蛊艺人的无厘头道路。为博收视率,节目组让明星“丑态毕露”的手段一招高过一招,当场激吻、吃兔子大便等耸人听闻的环节层出不穷……明星碍于节目收视,只得照单全收,完全放下自己偶像的包袱。

台湾腔成内地主持人“标配”

只不过,内地节目的尺度始终无法像台湾综艺节目那样开放,内容照搬不成,腔调却可以无限靠近。曾几何时,又嗲又软的台湾腔竟一度成为内地女主持人的必备技能。彼时还是湖南台综艺一姐的李湘,就曾因为在台上过度使用“港台腔”,而被广电总局当做反面教材。

新节目收视不好马上被砍

除了《康熙》,观众还能数得上名字的台湾综艺节目已经寥寥无几。曾在《康熙》和《国光帮帮忙》两档节目做过制片人的陈冠廷,目前正在跟内地洽谈合作。在接受腾讯娱乐记者采访时,他的情绪并不高,他认为台湾综艺节目的没落,除了老节目创新少之外,更大的挑战是,如何避免新节目的“见光死”。

在台湾目前的综艺环境中,新节目没有收视就被砍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不管是吴宗宪还是胡瓜,电视台都不卖面子。制作单位似乎也无法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和一档新节目培养感情,往往观众还没回过神来

陈冠廷用胡瓜主持的《金头脑》向我们举例:“这节目你们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是胡瓜跟一位新人主持的,节目非常好,是我们很喜欢的益智类型,它还得到了金钟奖的最佳节目奖。但是由于收视不佳,做了一年半就停了。”

而一度很火的《全民大闷锅》,因为总涉及政治因素,已经被停播、复播、改版很多次了,“我知道的就有四、五次,这样很伤节目元气的”,陈冠廷无奈的表示。

老节目形态不变没创新

与此同时,老节目缺乏创新已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状了。十年前的制作环境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曾任《国光帮帮帮》制作人的陈致远说:“以前的节目预算比现在多很多,你想在飞机前面做开场秀,或者想把四只老虎运进摄影棚都不是问题。但现在的老节目,都以嘉宾访谈为主,节目预算也只够你发艺人通告费和制作费,外景都能省就省了。”对此,陈致远很无奈,他指出这是目前台湾综艺节目的现状。

即使像《康熙》这种王牌节目,也要符合“短平快”的特征,在简陋的景棚里做对话,十年如一日,制作单位满足于这种不多花钱但又性价比高的节目形态。所以,台湾电视一打开,换来换去几乎都是不变的访谈类节目,枯燥又乏味。

节目内容太雷同素颜、翻包已做烂

如果认真翻看《康熙》、《小燕有约》、《国光帮》等节目的近年列表就会发现,话题重复也是一大避不开的雷区。素颜、卸妆、夫妻吵架、翻明星包包成了台湾综艺节目四大流行话题。

最苦恼的时候,他甚至想出过做“女明星的内裤”的馊主意,但这种尺度很快就被自己推翻,毕竟翻内裤和翻包包是两回事。

通告艺人一个梗跑遍全台湾

家家都是谈话类节目,就算通告艺人再多,也难免同一个梗会出现在不同节目里。比如寇乃馨和他老公的故事,几乎是在每一个访谈节目里都重讲一遍。

“原则上来讲是退步的。”孙乐欣这样总结台湾综艺节目的创新。陈冠廷则说:“我说一句对台湾综艺比较负面的话,我觉得台湾综艺把自己的路做得越来越窄。”

吴宗宪阿雅北上主持欧弟Ella内地当家

吴宗宪在内地主持的节目虽多,却始终无法找准属于其个人的定位,而欧弟则是来到内地才赢得一片天空。当年,在台湾并不如意的欧弟加盟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其独特的主持风格很快就为他赢得大量内地粉丝。

电视人压力大制作人纷纷转型离职

就连这些台湾综艺界的大佬们也在不断寻找安身之地,基层工作人员更是可想而知。整个电视行业的不景气,令电视台的工作已从早年人人羡慕的对象,变成人人想逃离。

“最夸张的是,我们一般编制十二个人的团队,因为找不来人,然后老同志又离职了,本来要十二个人做的事情现在六个人做,我想其他的综艺节目制作人也会跟你谈到这个状况,还蛮常见的。”

与内地强大的资源配置相反,台湾综艺人仿佛回到了小打小敲的作坊式制作模式,每集几万块的制作费用,让台湾综艺宛若万劫不复。

“康熙”制作费十年未涨“国光帮”不升反降

陈冠廷告诉记者,在任职《国光帮帮忙》期间,节目的制作费用不仅没涨,还曾一度下调。而在陈致远担任制作人时,节目制作费仅经历了一次微调,之后再未动过。

制作费用的缺口,成了悬在台湾综艺人头上的一把利剑。在陈致远的工作中,这份恐慌时时刻刻困扰着他,“会有绑手绑脚的感觉,因为这么低的制作费,很难再增添什么新花样。”

孙乐欣以《小燕之夜》为例,作为一档访谈类节目,邀请到大牌明星受访自然是生存之本,然而由于缺钱,这档每周五期的节目平均一个月才能让观众见一次大牌,“你唯一可以做的是用其他成本来分摊,比如请了某个大牌,花了很多钱,你在下一期就想办法请一些价位没有那么高的明星来平衡预算。”

内地节目台湾逆袭好声音成餐馆最爱

这三档内地节目在台湾的火爆,引发了台湾人的思考,虽然大家还认不全《我是歌手》第一季里的内地歌手,但是总决赛里有杨宗纬,而林志炫又夺亚军,引发的话题讨论已经上升到两岸政治性高度。

台湾综艺节目为没钱而苦恼

对于内地综艺的兴起,他们也并非不眼馋,“你得给我钱我才有办法去学习嘛,没有钱我也没有办法学习的,我看到那个场面我就知道我是没法学习的,因为那需要很多资金的嘛。”陈致远满腔抱负,面对缺钱,只能化作一肚子怨气。

百余家电视台抢夺收视人群

电视台的增多,无疑瓜分广告收益。陈冠廷透露,在最初电视台行情好的时候,制作人是有权利去外面谈时段广告的,广告收益可以跟电视台分红,到后期电视台的收入萎缩,便收回了这一权益,制作方只能拿制作费,广告部分都回收到台里面。

视频网站崛起令本土节目失去竞争力

据调查,台湾本土的观众已经没有再主动追看《康熙》、《国光》等综艺节目的习惯了,反倒是部分内地学生还会定期更新。但是随着节目内容的重复性太高,话题越做越无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转回头观看内地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了。

在孙乐欣看来,就像民营电视台的增加势必会瓜分原来“三大”的费用一样,人们通过网络欣赏国外优秀剧目、节目这一收看形式的转变,也在侵蚀着台湾综艺的收视率,加上内地综艺的兴起以及在华人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台湾综艺竞争力的下降是很自然的。

在内地综艺节目教母龙丹妮的眼里,这一切却是顺理成章,“首先是内地经济的飞跃,导致了很多基础的上升,第二个在于文化的包容性。大陆同行在做电视体系的时候越来越开放,视野很宽泛,看到的是一个世界。”

回顾过去这些年做综艺的变化,龙丹妮对自己及团队在行业内的地位变化十分感慨:“我自己做综艺节目的早期,每个礼拜都请台湾制作人飞到湖南来教我们,然后慢慢就变成我们直接跟英国和美国的一流节目制作公司沟通,现在是英国和美国的制作人也飞到中国,跟我们进行一个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台湾综艺节目仍努力寻求出路

至于台湾的综艺人,他们也在努力地适应已改变的娱乐方式,已经离开电视台的孙乐欣目前就在筹备为网络制作的综艺节目:“电视是一个将会被淘汰的产业,将来大家都不在电视上看电视了,你得去寻求新的,比方说新媒体的市场,我们还是在做制作,只是我们换一个地方制作。”

而已经离开台湾综艺圈的陈冠廷则坚信,最终做节目的还是人,还是制作团队,在他看来,博大并不是台湾综艺的出路:“加入台湾的元素,运用创意,你可能预算低,观众也会觉得很好玩,觉得很有趣。”

总结陈词:

台湾综艺面临的困境,并非钱能解决,正如内地综艺的所面临的创意疲乏,也并非邀请几位台湾制作人,购买几部版权能够改观。龙丹妮说:“十几年了,我们没有产生非常好的原创节目,这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如果未来的十年,我们不能反输出好的原创,这可能是有问题的。”

一成不变,谁又能保证观众会永远死心塌地呢?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