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1:19:57 来源:网络整理
万科北京总经理毛大庆回应离职风波:我从未想过离开万科
来源: 理财周报(北京)
目前,万科与毛大庆本人均对离职传言作出了否定,但结合万科高层人员频繁调动的“传统”与毛大庆执掌北万五年的经历,传言无限引人遐想。有媒体猜测,离职传言是万科为试探舆论而提前释放的烟幕弹。
并非空穴来风:毛大庆离职传言或为万科试探舆论之作,此前已有先例;再度削藩,“宁可总经理流失,也不能让形成的制度流于形式”;万科危矣?
B股转H股挂牌前夕,万科再度陷入削藩传闻。
主角是毛大庆。公关运作手法与陶罗离职如出一辙。6月24日,万科发布数个公告,对公司最新的公司章程、治理结构、高管人员组成做了详细说明。
一切似乎都在为遽变做铺垫。
目前,万科与毛大庆本人均对离职传言作出了否定,但结合万科高层人员频繁调动的“传统”与毛大庆执掌北万五年的经历,传言无限引人遐想。有媒体猜测,离职传言是万科为试探舆论而提前释放的烟幕弹。
6月23日凌晨,毛大庆在微博借用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委婉澄清了离职传言,并劝“大家请快快继续啤酒、炸鸡、好好看球。”
显然,啤酒、炸鸡、球赛并不能转移人们的注意力。2014年6月23日,毛大庆电话一直未接通。24日上午,毛大庆的电话终于通了:“我从未想过离开万科。”
离开万科与离开北万却是两码事。
离职风波
早在五月初,毛大庆就因为“内部发言风波”而陷入离职传言。5月1日,一篇关于万科副总裁毛大庆在某内部沙龙的发言稿开始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文中所传递的“部分城市的供应过剩、银行资金面收紧”等信息被舆论迅速放大。
最终,万科总经理郁亮不得不出面以“忧患意识被误读为看空行业”圆场,以细腻、踏实著称的郁亮与高调、多言的毛大庆之间风格的迥异可见一斑。
一直以来,万科都秉承着严格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经过创业初期的披荆斩棘,万科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之后,需要严格的制度、统一的管理与职业精神来操控全局。郁亮时代的万科,高管离职更加普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职业经理制所强调的统一化和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个性凸显的毛大庆,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握自己与职业经理制之间的平衡。
与另一位北京地产大亨任志强一样,毛大庆也频频亮相媒体,出席各种公开活动,大胆发言,不受拘束。但不同的是,任是华远地产的大哥,而毛的背后还有深圳的万科总部。个体性与整体性之间的差异,更加大了毛大庆离职的可能性。
同样是2000年,当时因为不满万科上海、北京区域总经理对调一事,时任北京、上海万科总经理的林少洲、林汉彬双双离职,当时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王石在谈到万科的区域公司高管对调制度时说,“宁可总经理流失,也不能让形成的制度流于形式。”
“人事调动当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万科的这种互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管流失的现象。”一位接近万科的人士说。
2009年到2014年,五年,北京万科在毛大庆的执掌下迎来的林少洲之后的“第二春”。五年,毛大庆凭借其个人能力在北京万科扎根,并逐渐形成了个人色彩浓厚的管理风格。五年,对于万科而言,可能已经是一个敏感的数字。
6月24日,万科发布公告,对最新的公司章程、治理结构、高管人员组成做了详细说明。其中关于执行副总裁和高级副总裁的划分,以及取消副总裁职位的内容引人注目。在毛大庆被疯传即将离职的时候,公告再次引发人们无限联想。舆论将这次调整解读为一场万科自郁亮接手总裁以来的权力轮换,“公司越来越大,需要将人力、财务、运营集中管控,这些业务在公司内部也是最重要的,集中于总部,便于对一线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管控。”万科内部人士说。
在万科的灵魂人物王石看来,地区公司过于强势将不利于保持总部和一线公司的协调关系,不利于“万科化”进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毛大庆调离北京依然是大概率事件,但会不会彻底离开万科,就要取决于万科和毛大庆本人了。
北京万科的“毛大庆时代”
如果算上在雅诗阁和凯德置地的工作经历,那么毛大庆在北京地产界深耕已达15年之久。这位京城房地产大腕与北京地产圈、政府、媒体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前一段时间,恒大拿了一块非常贵的地,万科拿的地就在恒大的街对面,恒大是两万九拿的,万科是八千四拿的,这肯定少不了毛总的运作,这几年,万科拿了北京几乎一半的土地。”一位接近北京万科的人士说。
毛大庆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母都是著名的科技工作者。据媒体公开资料,其父20世纪50年代曾留学前苏联,是著名的核物理专家;其母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选派赴英留学的航空航天工业专家。毛大庆并没有像父母一样出国,而是选择在国内深造。
1991年,毛大庆获得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北京教育学院外国语言系英语研修证书;2001年,获得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在职)学位,外界在称呼他时,常常会加上“博士”二字。
2009年,王石将成立16年之久的北京万科交给毛大庆。此时的北万,正处于瓶颈期:在京项目仅13个,总开发面积刚满300万平米,且发展迟缓,甚至不及更晚成立的上海万科的18个项目、400万平米的开发面积。
在接手北万以后,毛大庆迅速展现了他在京城扎实的政府关系和人脉资源。
2009年8月,毛大庆加盟北京万科。2010年,北京万科加快了开疆拓土的步伐,北万当年的许多项目都是与大型国企五矿集团合作开发。借助国企力量,扩展业务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如果缺乏广阔的人际关系网,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毛大庆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万科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
其后四年,北京万科业绩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9月,北京万科提前3个月完成100亿的全年销售任务。2013年,全年销售额超过160亿,总销售面积约60万平米。北京万科的业务向房山、大兴、通州台湖区域扩展的同时也逐渐发展到秦皇岛、唐山等地。
此外,毛大庆还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频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生、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在外界开来,作为北万总经理的毛大庆甚至有些“不务正业”。毛大庆同时与媒体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时常被媒体称为“正能量的毛博士”。
作为万科集团苦心积虑从凯德置地挖来的人才,毛大庆并没有辜负万科对他的希望。
追溯万科将毛大庆从凯德置地挖来的过程,可以说充满了不易。毛大庆于2009年在万科著名的“007”行动中被引入。根据王石的回忆,万科前后共用两年时间,通过郁亮等人的几十次游说,和与凯德置地的深入沟通,才最终把毛大庆拉入万科麾下。
王石在其亲笔自传《大道当然》中,曾谈及“007”行动:“毛大庆,作为计划中最后一位被引入的‘007’,在供职五年之后,不得不面对重新寻找与万科契合点的尴尬。”
万科的“节骨眼”
2013年,万科30岁。
在过去三十年,万科有过许多光环: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2014年,当万科在中国地产界一路领跑的时候,恐怕要越来越频繁地扭头向后观察自己的对手。
2012年,万科销售额1418亿,比排名第二的绿地高出340亿;2013年,万科销售额为1776亿,比绿地高出151亿,差距在缩小。而此时,绿地集团的销售面积已超过万科。2014年,绿地剑指2400亿超高销售额,直接叫板房地产“一哥”。与绿地一样“野心勃勃”的地产商还有恒大、万达、保利等企业,它们正步步紧逼,分食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相比于竞争对手,今年楼市的走向恐怕更能让万科感到丝丝凉意。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楼市迅速降温,主要城市成交量持续几个月的低迷。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
今年,万科在大中城市也搞起了“降价促销”:广州的万科欧泊、万科金色家园降价幅度在15%—30%,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海上传奇项目5月加推房源单价直降5000元/平方米,降价后项目均实现热销。位于北京大兴的万科一楼盘,就以低于预期近3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入市,引来千人抢购。
万科公布的2014年5月份销售及近期新增项目情况简报显示:2014年1—5月份,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面积647.3万平方米,销售金额815.2亿元,分别比2013年同期增长7.0%和16.2%。5月份,万科共新增3个项目,总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53.6万平米,共支付地价13.5亿元。
1—5月份,万科拿地面积、土地支出逐月减少,反映万科管理层对当前市场判断较为谨慎;累计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增长幅度逐月收窄,仅前2个月同比大幅增长,全年销售增长趋势不容乐观。
在五月份流传甚广的毛大庆内部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感受到了一丝凉意,对于有些城市来说,这一轮房地产非政策性调控的萧条,有可能会带来这个城市房地产长时间处在难以反弹的局面,有可能长时间就会这样一直下去。”
6月25日,王石在香港出席万科B股转H股活动时表示,“中国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处于白银时代。”
2012年底,万科开始酝酿B股转板H股的方案,然而其间命途多舛,多次被搁浅。直到今年3月,万科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复后,向香港联交所申请转板并通过了聆讯。
此时对于万科,是个敏感时期,诸如唱空楼市、高管离职的消息足以刺痛万科总部的神经。所幸6月25日,王石终于敲响了万科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金锣。
万科如何应对人事地震?
“人事地震”在万科历史上屡见不鲜。
2011年1月,万科执行副总裁徐洪舸、副总裁肖楠离职,之后万科给予了两人极高的评价:“他们凭借自己的卓越才华和不懈努力,在万科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堪称万科职业经理人的杰出楷模。”
2012年4月,万科副总经理陶翀富、营销总监罗霆离职,并表示:“正因为在万科积累的经验才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创业,为自己创造新的人生舞台。”王石回应说:“诚挚祝愿他们在创业道路上一帆风顺,未来事业蒸蒸日上,创造人生的更大辉煌。”2011年6月,万科执行副总裁,上海区域总经理刘爱明辞职,万科在公告中对其表示了感谢,“公司尊重他的个人选择,衷心感谢他在任职期间的勤勉尽职和对公司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诚挚祝愿他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再创辉煌。”
回顾万科与王石历次对高管离职的回应,几乎如出一辙,充满褒奖和祝福之意,这也是万科在回应高管离职时最为常见的做法。
近年来,关于万科高管离职的小道消息总能抢先一步进入公众视野。早在2010年末,坊间就有关于万科执行副总裁徐洪舸、副总裁肖楠或离职创业的传闻。2012年4月16日晚间,深圳万科副总裁杜晶及另外两位高管离职的消息在网络疯传,4月17日晚8点,万科确认副总经理陶翀富、营销总监罗霆离职,7月杜晶正式宣布离开万科。
可以看到,万科高管离职之前,坊间流传的消息并非全部空穴来风,于是有媒体大胆猜测,毛大庆离职传闻又是万科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意在为以后人事调动做铺垫。
6月25日,毛大庆出席万科在香港的转板活动,并与王石、郁亮“亲切合影”,再一次打破“禁言管制”与“离职”传言。换个角度思考,毛大庆的出席似乎已在无形中被媒体放大,其中又会有何深意,时间会给出答案。
回忆两年之前,时任万科执行副总裁、深圳万科总经理杜晶离职时的情境,和今天的情况颇有些相似。2012年4月16日,网传杜晶已经辞去在万科的职务,而其本人在第二天发表微博“求辟谣”。三个月之后,杜晶正式离开万科。
两年之后,历史是否还会重演?
■相关链接:传毛大庆被逼走几成定局 万科迎最严峻人事危机
来源: 网易财经综合
细心的人会发现,自万科招商大会后,在公开场合中已见不到毛大庆的身影,许多媒体人也表示已无法采访到毛本人,可推断,万科或已对毛大庆采取了禁言管控。
上周,一条微博搅动地产圈,传杭州万科总经理刘肖将接替毛大庆,任北京万科总经理。尽管两位当事人都第一时间辟谣,但事情远非那么简单。
对于万科这种极度在乎资本市场反应的企业而言,不会不了解人事震荡可能引发的各种危机。地产财富会独家获悉,本次“传谣-辟谣”,实则为万科酝酿人事变动、试探舆论风向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传谣-辟谣-坐实-公布”,是“导演”万科的惯用手法。
细心的人会发现,自万科招商大会后,在公开场合中已见不到毛大庆的身影,许多媒体人也表示已无法采访到毛本人。可推断,万科或已对毛大庆采取了禁言管控。
熟悉万科的看官都知道,万科有着严格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不会仍由一名地方老总在当地扎根,每隔三五年就会实施换防、调任、明升暗降等措施,为的是防止封疆大吏做大做强、功高盖主。但后果是,或直接逼走职业经理人,或使城市公司一蹶不振。太多案例不在此赘述,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发文。
毛大庆入主北京万科恰好五年。
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曾用10年时间将一家外企凯德在北京从0做到22个项目,展现了他在京城扎实的政府关系和人脉资源。万科直接享受了“凯德毛大庆”的“边际效益”,毛用五年时间将北万从“无米下锅”带到销售额160亿。
但业绩斐然的同时,也触犯了万科对诸侯管制的“政治”红线,加上毛出席公众场合过多、在北万内部人事调整上手腕偏软导致与总部意见相左,自然成为本轮郁亮“统一货币”的调整对象。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道调离坐实,毛大庆是否会继续留在万科?继任者能否接好北京这一棒?舆论危机会怎样发酵?作为品牌和业绩重镇,北京一旦失守,万科当下面临的“第一”江湖地位不保的危机是否会加剧?
北京毕竟不同于其他城市,干过地产的人都知道,北京的水有多深,多少品牌房企进京折戟,空有一身“钱袋子”却无法打开局面。
传言中接替毛大庆的刘肖,出生于1979年,一线操刀经验不过2年,在杭州处理的政企关系、媒体关系并不融洽。这位年轻的经理人如何应对北京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商业生态,是让业界担忧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调离毛大庆将对北京万科产生巨大冲击,甚至可能直接逼走毛大庆——因总部人事调整逼走高级职业经理人在万科发展史上并不鲜见。但毛本人在政府、业界、媒体及企业内部深耕多年,这次调整也势必引发万科史上最大的人事变动危机。
万科为何要在关键时期抽走强将?
今年五一期间毛大庆的“内部发言”风波,被认为是本次人事调整的诱因。发言稿中用严谨的数据论证了当前房地产形势,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响。
但这引起了万科总部的不满。正值万科B转H的关键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万科败走麦城。于是,如你看到的,王石、郁亮、谭华杰纷纷出来辟谣,称市场会在6月底有起色,“地产白银时代来临”。
但这也仅仅只是诱因。
纵观北京万科发展十余年,其掌舵者最终难逃“调离”的命运魔咒:要么通过“做死”公司而“做死”自己,要么直接“做死”自己。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被认为是中国“水最深”的城市,要想在这里开疆拓土,需要除资本之外的更多资源与实力。此前北万八任掌舵者,多数在一年之内就匆匆离开,或因表现平庸业绩无起色,最终被换将调离;要么扭转局面业绩亮丽,但也因此成为万科企业政治格局中棒打的“出头鸟”。
林少洲便是后者——在地产圈稍有年头的人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被称为京城“地产四少”:有魅力,年轻,有着过人的管理和营销能力。1996年,林救北万于水火之中,这甚至让远在深圳的王石和郁亮感到惊讶。
这也直接导致万科著名的“二林事件”。三年后,1999年末,万科决定,将北京总经理林少洲与上海总经理林汉彬对调“换防”,最终两人均因不满而双双离职,万科同时失去两员大将。当然,后来呈现的表象是,林少洲“主动请辞”,万科的口径是“林要追求个人事业,不愿受约束”。
SOHO中国潘石屹当时一针见血,他表示:“林少洲只是万科调整过程中的牺牲品。”正是当年2月,王石辞去总经理一职,郁亮接任。老潘说:“毕竟秦始皇要统一货币。”
十四年后,同样的剧情似乎又要上演。事实上,近几年毛大庆并不受总部待见。
在总部眼中,毛大庆与政府、媒体交好,曝光率过高,频频参加各种活动,与任志强等大佬公开谈论市场形势,光环和色彩逐渐加身,他过度频繁的社会化行为,远远超出了一个城市公司老总的范畴。
而毛大庆的企业管理风格也与强硬、严谨的万科也并不融合。了解毛大庆的人都知道,毛大庆包容心过重,公司治理手腕偏软,甚至在北万人事调整上因讲究人情味而忽视制度,导致经常与总部对地方公司人事调整要求发生冲突。
而在资深媒体人看来,万科高层不喜欢毛大庆早有迹可循。
2010年末,毛大庆带领万科第一次拿到北京年度销冠时,举办了一次主流媒体高层交流会,当时媒体赞誉几乎一边倒,似乎毛大庆才是北京万科的救世主,“这让当时参会的郁亮颇有不快”,现场人士回忆。
这显然是万科森严的职业经理人管控制度,以及多年来全力塑造企业领袖形象的郁亮所不能容忍的。就在5月份的万科北京招商大会上,郁亮亲赴现场,很少谈论市场形势的他,看似即兴地发表了一篇“斑马论”的“脱口秀”,在数百家媒体面前尽显其郁式风范。
而据观察,招商大会结束后,毛大庆再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而面对各种媒体邀约,北京万科都以“出差或忙于事务”为由婉拒。可以推测,毛大庆此时或已受总部安排全面禁言,将逐渐淡出北京万科,给市场留有缓冲期。
北万的大庆时代——从无米下锅到全城销冠
在毛大庆之前,北京一直是万科的拖后腿者。1993年,万科正式在北京开疆辟土,此后发展并不顺利,拿不到地、无米下锅。发展16年,至2009年中,万科在北京的项目仅13个,总开发面积刚满300万平米。同期,更晚成立的万科上海公司开发18个项目,总计400万平米。
频频更换的职业经理人也并不给力。在毛大庆加入万科之前,北万共更换八任总经理,从第一任谭志伦,到第八任周卫军,大多都没来得及与北京有亲密接触,一年之内便匆匆离开,北京也曾被称为“万科经理人的滑铁卢”。
万科总部认为,北京万科的弱项在于政府关系,所以郁亮在选第八任总经理时,对周寄予厚望,他认为周的优势在于搞定关系。但扛着压力上任的周卫军并没有让郁亮满意,这位原沈阳公司老总在北京的政治生态中表现出极大的水土不服。
直到毛大庆出现。郁亮选中他时,毛已在北京地产圈深耕十年。根据当时媒体1999年,毛大庆被凯德置业派到北京,当时北京公司只有“毛大庆一个人,随身的一包行李,以及居住的地下室旅店”。靠着个人打拼和人脉资源,毛大庆用十年时间,把凯德在北京从0做起发展到22个项目,规模达200亿元。
在北京这个深水区,金钱并非万能的,除了专业度和管理能力外,还要交得了朋友,谈得下生意,这恰是毛大庆的长处。毛大庆建筑学出身,同济管理博士,而且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政府资源和业界人脉深厚。他曾与数十位北京地产职业经理人发起联盟组织——这也让北京万科在市场招拍挂之外,获得了更多转让或合作项目机会,直接促成了与中粮、五矿、京投等企业的合作。
毛大庆入主北京万科后的业绩亮眼,第一年便给万科带来了一个年度销冠,这一度让毛与总部进入蜜月期。因为业内共知,北京万科当时一直是名不副实,远被其他地产商甩出前十;而毛大庆的到来相当于让北京万科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当时,关于王石、郁亮两人挖角毛大庆的故事被业界奉为佳话,“择将有功”、“知人善任”是媒体对王郁二人的重要注脚。
毛并不负王、郁二人所望。五年来,北京万科业绩快速增长。2009至2013年,万科共拿地31块,连续四年跨越百亿门槛,一扫往日阴霾。2013年,北京万科首次在前三季度达成销售目标,全年销售额约达160亿元。
此外,毛大庆还关注民生,参与社会活动,探索社区商业和养老产业,媒体喜欢称之为“正能量的毛博士”。
将北京万科注入浓郁的“毛式个人风格”,对于拥有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万科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资深媒体人认为,毛大庆过强的个人色彩,对万科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确实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毛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万科与政府、业界和媒体的润滑剂,这在北京商业社会中尤为重要。“王石这几年都在国外,郁亮处理媒体关系时职业感过强、情感生硬,这需要毛大庆这样一种角色来给予缓冲。”
但显然,郁亮并不能容忍这种对万科多年打造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精神领袖地位可能存在的冲击,即便“去毛大庆”可能引发的种种危机。
史上影响最大的人事调整,万科将临三重危机
这场人事调整对万科而言并非, 易事。传闻中的继任者刘肖,并不为业界看好。
刘肖,出生于1979年,是万科最年轻新一代少帅。公开资料显示,刘肖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麦肯锡工作,随后加入万科,任万科集团部总经理。2012年,刘肖调任杭州,开始操刀一线。
刘肖并不乏光环,其掌舵的良渚文化村成为近年来业界的成功案例,甚至获得了产品主义者宋卫平的青睐。但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收购于南都,至今开发已近十年,前任杭州总经理周俊庭功不可没,刘肖更多充当了继承者的角色。
而在2014年,刘肖领导的杭州公司成为万科“降价”的第一炮,这一度引发业界抵制,甚至受到杭州政府的干涉,政企关系紧张。而搜索网络,今年3·15期间,杭州万科被新华网连续三篇报道虚假宣传。
而事实上,无论谁来接棒,对于万科而言,至少将在三个层面面临危机。
一是“一哥”不保。
在位中国房地产第一把交椅多年的万科正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形势并不乐观,近期万科还多次被爆出产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绿地、中海、恒大、保利追赶迅猛,万科很有可能在30周年丢掉“一哥”地位。
虽然郁亮屡屡强调“不在乎”第一,但“第一”带给万科的品牌效应、市场效应以及资本市场的便利度,想必他心里比谁都更清楚。
内忧外患之下,重镇北京如何守好并持续开拓,是万科业绩保证的重要前提。不得不担忧的是,续任者能否在北京复杂的政治、商业、媒体生态中保住现有基础并持续打开局面,是毛大庆之前八位老总曾经面临的最大门槛。
二是人事震荡。
虽然毛大庆管理手腕偏软,但也因其人情味而在北京万科深得人心。一旦“功臣”毛大庆被调离,必定让更多职业经理人心寒。一朝天子一朝臣,北万的改朝换代必成定局。而假设毛大庆被逼出走万科,大批的高管与员工流失也在所难免。
当然,这对万科的诸侯管控红线和强势的郁亮而言,实在谈不上什么危机,这种代价万科不是没有付出过。不要迷信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制度透明、开放,近年来万科官僚主义逐渐盛行,职场规则日渐森严,谈感情太幼稚。
三是公共关系危机。
毛大庆在北京深耕多年,深受业界、媒体和公众喜爱,这对后来者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舆论层面也必然会用更高的预期和标准来衡量继任者和未来北京万科的发展走势——这甚至可能引发万科史上最大一次人事震荡的公共关系危机。不要小看这种危机,它对房地产市场及资本市场的蝴蝶效应不容小觑。
万科不是没有前车之鉴。2000年的林少洲的调离,便引起了极大轰动,舆论几乎一边倒,万科企业形象陷入阴影。当时有人评论:范蠡终究成为陶朱公,林少洲也逃不脱“贾客随船返照来”的宿命。
万科最大的公共关系危机当属2008年的王石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同样发酵于舆论危机,万科一时间遭遇网友的强烈抵制,甚至全国的网友发起联名抵制购买万科的房子。
万科,对这接踵而来的一切,真的准备好了吗?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综合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