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1:42:14 来源:网络整理
欧莱雅拟收购 美即为何赶着“出嫁”?
第一财经日报
核心提示:在收购本土日化品牌小护士和羽西之后,欧莱雅集团近日击败另一潜在竞争要约收购人,宣布收购本土另一以生产面膜为主的日化企业美即控股。
在收购本土日化品牌小护士和羽西之后,全球最大化妆品企业欧莱雅集团近日击败另一潜在竞争要约收购人,宣布收购本土另一以生产面膜为主的日化企业美即控股(01633.HK)。
此前,美即控股半个月停牌两次,并释放出公司及若干股东正与两个潜在买家磋商收购事宜的信息。而将被欧莱雅收购的消息公布并复牌后,美即控股的股价上涨了19.01%,达到6.01港元。
欧莱雅的建议收购价为每股6.30港元,总价将达到65.38亿港元。该价格也相当于欧莱雅2012年中国区销售额的一半,而美即2012年营收仅有欧莱雅中国区收入的1/10。若按复牌前美即的收盘价5.05港元计算,建议收购价溢价24.8%。
欧莱雅称,通过协议计划收购美即控股全部股份的建议获得美即董事会的支持。包括创始人佘雨原等创始管理团队和机构在内、占公司总股本62.3%的六位主要股东已经承诺支持欧莱雅的建议。欧莱雅方面表示,将以集团内部财务资源来拨付建议及协议计划所需资金,法国巴黎银行集团的母公司BNPParibasSA也给欧莱雅集团授出可动用的信贷融资金额6.5亿欧元。
对于收购美即后的规划,欧莱雅内部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美即将会作为欧莱雅中国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进行运作。此外,目前的管理层和团队将留任。收购后的美即董事会将由现任管理层和欧莱雅代表组成。”
而佘雨原承诺收购完成后仍担任美即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欧莱雅甚至为佘雨原开出300万元的年薪和每年90万元定期分红的服务协议。
按照双方的协议,被收购后,美即控股将撤销上市地位。该交易还有待中国商务部的批准。
欧莱雅抢夺美即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下半年,业内就已经有欧莱雅与美即接触的传闻。欧莱雅内部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证实,开始关注美即品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对消费者潜在的引导作用和向欧莱雅其他高端品牌转化意义非常重大。
更重要的是,吴志刚认为,该收购是欧莱雅竞争策略的一部分。
据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另一潜在要约收购人可能是宝洁。美即内部相关人士曾向行业人士透露,宝洁也曾与美即有过接触,“如果欧莱雅不收购美即,就可能被宝洁收购,这是欧莱雅不愿看到的。”吴志刚表示。
从财务角度考虑,熟悉日化行业的分析人士高剑锋认为,估值溢价25%左右不算太高。如果算上这两年较高的通货膨胀因素,美即作为细分行业的龙头而产生的马太效应,以及欧莱雅与美即未来协同效应的叠加效果看,未来2~3年后实现25%的收益是比较轻松的。
从中国市场日化行业的趋势来看,虽然欧莱雅不同层级品牌金字塔相对完整,但单一品牌覆盖所有品类,且在各品类都做好的难度越来越大。相对传统日化,细分化市场的面膜产品,也是近两年整个业内比较看好的较有新意和成长价值的品类。
而欧莱雅旗下的玉兰油、欧莱雅等品牌虽然也有面膜产品,但市场份额与美即相比相差甚远,想要做到细分市场第一非常困难。欧莱雅看中美即,与其此前的收购爱好,选择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也是一以贯之的。
美即见好就收?
曾代理过可采品牌面膜与眼膜的佘雨原及其团队,在2003年与可采的合作被终止后,2005年自建美即品牌。2010年在港交所上市时,美即已是行业领头羊。2012财年,美即营业收入增长到13.49亿港元,较2011年增长29%;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2013财年中期业绩,美即实现收入8.2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1%。
根据AC尼尔森的报告,美即品牌在中国面膜市场的份额在2012年为26.4%,仍位于面膜行业第一的位置。
“美即必然选择被收购。”吴志刚表示,从日化行业的规律来看,化妆品单一独立品牌很难长期持续增长,必须通过多品牌实现发展,所以美即不是选择被收购就是收购别人,而现有团队的管理能力不一定能实现收购意愿。
日化业资深人士冯建军也用“最适当、最稳妥和最佳时机”来形容美即管理团队的退出。“从三四百万元资金投入做到现在10多个亿销售额的水平。”冯建军说,现有的管理团队经历过很多波折,而品牌对未来更大规模的发展上没有足够的掌控和管理能力,欧莱雅在相关方面的经验可能会更利于美即的发展。
这就像当年苏泊尔和汇源也在巅峰时期决定出售一样,高剑锋表示,从后续发展来看,美即品牌延伸到其他品类或是新创其他子品牌对原团队来说,也存在不少困难,在美容化妆品领域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在新的细分领域拓展投资回报期可能会比较长,投入的成本也会比美即当年创业时高很多,甚至可能侵蚀到美即现有的盈利,不见得创始团队或其家族都愿意进行这样的长期投资。
另一方面,虽然现在美即在面膜市场还是一家独大,但市场竞争环境已今非昔比。日化行业人士于斐此前向记者分析,如今市场上已经有200多个面膜品牌,鱼龙混杂,市场发育和价值链环境并不理想。由于面膜产品的进入门槛低,且行业与市场变化迅速、消费者容易审美疲劳,这也决定了其竞争优势不一定能持续很久,美即现在寻求出售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而除了目前持股约25.3%的以佘雨原(执行董事)、邓邵坤(董事会主席)为代表的美即管理层,持股比例分别为20.95%、9.93%、8.75%的直投基金霸菱亚洲、景林资产管理公司和西京资本控股公司更是乐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退出并获利。
未来命运难料
但是,美即会不会重蹈小护士的覆辙呢?
虽然不排除收购过程中和之后的变故因素,吴志刚表示:“从欧莱雅的战略、收购的难度强度、协同效应等角度来看,相比起小护士,收购美即的成功概率更高,更何况欧莱雅也会吸取当年收购小护士的一些教训。”
首先从美即的渠道上来看,其三分之一是屈臣氏渠道,四分之一是商超等现代渠道,其他是化妆品专营店渠道和电商渠道。吴志刚表示,这些渠道与欧莱雅现有的品牌渠道高度匹配。接手美即之后,欧莱雅不仅不需要额外的渠道费用,反而能与原有渠道产生协同效应,减少渠道成本,财务表现非常显著。
冯建军介绍,以屈臣氏渠道为例,2012年屈臣氏内地1500家店120亿元销售收入中,13.9亿元来自70多个品牌的面膜、眼膜产品,其中,除屈臣氏自有品牌收入5个亿外,美即约有4个亿的销售收入,其他品牌则瓜分了剩下的部分。可见美即品牌的渠道领导力,对欧莱雅是有协同效应的,这是其看中美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而言,当年的小护士走的是大流通渠道,欧莱雅需要跟着代理商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欧莱雅原来的跨国公司团队与本土的代理商不够熟悉,沟通都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原有的管理团队走掉之后,再加上对低线城市市场消费者也不太熟悉,所以管理存在较大难度。这也是后来小护士没能做好的重要原因。
高剑锋也认为,收购后美即的发展前景会与小护士不同。当年欧莱雅全资收购小护士时,虽然可能如其官方多次表示的那样,并没有刻意冷藏小护士,但是欧莱雅旗下的卡尼尔与小护士品牌的定位高度重合,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更看重其渠道和市场份额而不是产品本身,所以当欧莱雅借助该渠道下沉,以及自己的产品价格下探后,小护士在原有渠道的价值也就降低,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相关链接:美即被欧莱雅收购之后,下一站凋零?来源:i黑马 作者:王静静
【i黑马导读】这是一个王子和灰姑娘的爱情故事。来自欧洲,拥有高贵血统的欧莱雅16日凌晨宣告以每股6.30港元的价格收购美即控股国际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总价格将达到65.38亿港币,交易完成后,美即控股将会从港交所退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收购方欧莱雅集团是一家来自欧洲拥有106年历史的化妆品,其旗下拥有兰蔻,乔治阿玛尼,碧欧泉,巴黎欧莱雅,卡尼尔,美宝莲,薇姿,理肤泉,美奇丝等多个大名鼎鼎的化妆品品牌,涵盖护肤,彩妆,化妆品多个领域,年销售额超过,其2012年实现销售额224.6亿欧元销售额,营业利润达37.1亿欧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5.5%和12.3%。2012年欧莱雅集团营业利润增长12.3%,占销售额的16.5%;净现金流增长26.4%,达25.8亿欧元,都创历史新高。在中国市场实现107亿销售额,首次实现了中国市场百亿销售大关,风头正劲,
而被收购方美即面膜与欧莱雅相比显然只是灰姑娘,无论是利润销售额都不是一个体量,但却无碍美即中国的面膜之王的称号。美即控股旗下最重要的产品美即面膜是中国面膜在2012年单品实现销售额12.2349亿元,可以说是面膜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其较上一年度增长29%.而其所处的面膜领域依然持续的以百分之20-百分之30的速度高速增长。
美即控股随后在收购发布之后发公告称:加入欧莱雅集团将有助于‘美即’借助其全球的研发优势和国际化战略平台,为‘美即’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
而欧莱雅也认为美即所处的领域是中国化妆品增长最快的领域,十分看好这个领域的未来。这也表明了这一场“婚姻“是一场郎有情妾有意的收购,双方各取所需,但是事实会像公告里面说的这么完美吗?
欧莱雅收购目的大解析
对于快消品领域的收购,尤其是国外品牌对本土品牌的收购,一般会源于以下几个收购目的:
1 收产品 。任何世界顶级的制造商都不可能覆盖全产品线。目前欧莱雅已经覆盖了香水,美发,彩妆,身体护理,药妆,高档消费品等多条产品线,但是在相对低端的面膜产品领域基本空白,它急需进入这一自身空白,但却具备高成长的领域,直接收购成为最好的手段,与其花大量的精力重新打造品牌,不如花钱直接进入,这也是公认的欧莱雅收购美即的重要目的之一。
2收品牌。 对于中国本土发展良好的品牌,外资巨头近些年来都像切韭菜一般收割他们。乐百氏,小护士,美加净,乐购等这些曾经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先后失守,落入外资巨头们手中,而巨头借助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曲线杀入中国市场。但从欧莱雅本身拥有在中高端市场享誉中国市场的多个组合品牌,收购美即的品牌价值意义不大,所以,非主要目的。
3收购团队。美即做为中国市场土生土长的品牌,拥有一支强大的本土化的渠道开拓团队,同时也拥有在面膜领域比较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但国外大品牌如雅诗兰黛等恰恰是在技术研发团队上强大,而欧莱雅的技术能力显然不会弱于国内技术产品团队,所以,收购美即技术团队动力并不足,但美即在三四线城市的渠道开拓团队非常强大,对于近年来立志于渠道下沉的欧莱雅这些品牌一定程度上具有吸引力。
4收购渠道。对于中国本土品牌而言,在渠道谈判之中并不具有太多强势的地位,美即主要涉足的渠道是屈臣氏这样的化妆品零售店。而欧莱雅的三条腿之中化妆品零售店,商超,专柜全部处于谈判的强势地位,所以,对于大众而言的美即渠道的收购意义不太大,但是对于三四线下沉的渠道有一定的意义。
5收购用户。美即单片面膜维持在7.7-25元之间,是处于一个低端的用户群价格,其与欧莱雅的用户群之间重合度较低,用户需求上并不太一致,品牌理念和诉求差异很大,所以,收购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太明显。
6在资本市场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直接销售额与利润。从美即去年的销售额来看,其全年销售额在12亿左右,按照毛利百分之76,净利润百分之14.4来计算。而每年还有百分之20-30的高增长,美即去年就增长了百分之29,下一年读销售额按照这个推算可以达到15亿左右,而欧莱雅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约为107亿销售额,这一笔收购将直接推动欧莱雅百分之15左右的业绩增长,这让这一笔销售无疑不管是在业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都多了更多的遐想,而并不太低的利润和销售额将推动欧莱雅继续持续增长。这显然才是欧莱雅此次收购的重要目的。
7外资品牌近年来陆续收割国内细分领域的顶级品牌,还有战略考虑。外资品牌往往没法在某些细分领域与国产品牌抗衡,但是却可以利用国产品牌缺乏国际化的能力做为诱饵吸引国产品牌投入自己的怀抱,之后再利用“雪藏“等手段一举消灭竞争对手。虽然对于此条,这些洋品牌并不认可,但从近年来被收购之后的国产品牌没有一个能够再如当初收购之后的锐气不得不说,外资对国产品牌非但没有如想象之中给予技术品牌支持,反而让国产品牌得不偿失。这种当年娃哈哈拼命也要从达能手中赎身可见一斑。
美即卖身缘由猜想
从以上各个收购目的可以知道欧莱雅收购美即的目的显然在于优化产品布局和增加收益,从而扩大自身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优势,那么对于美即而言,又因何要卖身呢?其实原因无非是下列几个:
1 虽然在这个细分领域增长迅速,但是整体市场规模小,使得单品增长空间有限。以美即的现有销售额,即使保持持续的增长,美即还是难以达到理想中的销售额,相对于欧莱雅全球数百亿欧元的销售额,其规模还处于很小的阶段,所以,想要继续做大,除非扩充品类,但这显然需要更多生产线资金的支持,并非易事,遭遇成长困境的美即卖身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 第二个原因恐怕是众多国产品牌的心声之谈,想要实现品牌进一步国际化。由于国内化妆品中高端品牌几乎都是洋品牌,所以国产化妆品基本集中于低端市场,品牌形象和利润链处于低端,要想实现国际化扩张和品牌升级延伸十分困难,所以,嫁入豪门,依赖外资企业全球化的渠道,资本,人才,技术,助力企业摆脱困境是国产品牌的核心观点,当年汇源希望卖给可口可乐也是因为看中外资大品牌这些优势。
3 另外创始人的套现冲动也不能忽视。这次美即卖给欧莱雅能让创业者获得一个相对理想的回报,也是创业者卖身的因素之一。
不看好收购的六大因素
这一婚姻,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似乎是一桩美满的婚姻,一个需要合适的“小妾“对象,一个希望嫁入豪门提升档次,从而步入上流社会,怎么看都该是一笔好生意。但是从洋品牌这些年收购本土品牌失败的案例来看,这一”婚姻“难言美好,美即嫁入豪门之后将会遭遇真正的挑战,而它前面有羽西和小护士这两个嫁入欧莱雅,而如今只能在“冷宫”枯坐的“中国式不幸”的案例。在一片叫好之中黑马哥想要泼一泼冷水,原因如下:
不看好原因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欧莱雅收购本土品牌整合失败已有先例。小护士当年在被欧莱雅收购之前是市场上前三的护肤品,仅次于国际大牌玉兰油和本土民族品牌大宝,在消费者心中认知度极高,但是时至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几乎消失,而另一品牌羽西在消费者中几乎难觅踪影,这虽然无法证明外资品牌有意“雪藏“本土品牌,但至少证明了欧莱雅虽然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但却并不能很好整合收购的本土品牌,而达能收购乐百氏,庄臣收购美加净之后,这几个大名鼎鼎的国产品牌随后几乎销声匿迹,这也让人不禁怀疑美即这一本土面膜之王会步他们后尘吗?
不看好因素二:团队文化冲突如何弥合?前车之鉴证明文化差异和公司基因难以弥合。在外资巨头进军中国市场失败因素之中很重要的一条因素就是外资团队与中国本土团队文化的差异之上,本土团队更灵活激进,而外资团队往往保守。而刚刚传出将tesco乐购卖给华润的就是很好的案例,团队中的两种文化冲突,往往会造成原来的管理团队流失,美即创始人有多大可能留在原有体系之中往往画上一个巨大问号。还是以小护士为例,在小护士被收购之后,小护士经销商大量流失,关键在于原管理团队与经销商良好的关系在欧莱雅易主之后再利润分成上存在巨大分歧,而外资公司所有事物制度化,需要层层上报,这样与以前快速反应形成巨大反差,最终小护士经销商流失大半,不得不黯然收场。这种文化冲突在美即被收购之后依然会存在,欧莱雅又该如何弥合这种文化差异?
不看好因素三:美即是否真的拥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被边缘化可能性更大。美即在没“卖身“之前一切都是自己做主,但是“卖身“之后,只是品牌众多的子品牌中的一个,能够得到多大的资源倾斜,令人生疑,在讲究资源分配的时代,有多少营销资源会投入到美即之上,又会有多少精力投入到美即的产品研发?一个品牌如果在半年或者一年没有新品推出,基本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失去影响力,而品牌线众多的欧莱雅的重心显然不是美即,所以,美即营销投入成疑的情况之下,这也成为悬在美即头上的阴影。
不看好因素之四:可能遭遇外资品牌抽血式“借力“,血的教训已经证明。外资洋品牌往往会利用已有的内资品牌的影响力壮大自己已有品牌,然后再将国产低端品牌打入冷宫。而最新的血淋淋的案例则是被科蒂集团收购的丁家宜,在丁家宜被收购之后,科蒂利用丁家宜渠道大局发展自有品牌,结果其旗下品牌阿迪达斯的销售额增长了将近一倍,而丁家宜销售额却下降了50%。虽然这被欧莱雅等企业否认,但这些案例却不得不怀疑国产品牌是否会再次遭遇此种困境
不看好因素之五:能有多大程度上的协同效应?用户群和用户气质不匹配。欧莱雅产品偏重于中高端,美即认为自己嫁入豪门之后可以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但是美即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国产=低端的心智,并不能扭转消费者心中国产低端的形象,所以,对于美即品牌升级的梦想而言并不现实。而欧莱雅借收购美即就能够实现自己进军中低端市场产品的价值吗?在前面已经分析进军中低端市场的欧莱雅并不缺乏渠道,也不缺乏产品,收购在财务意义和建立护城河上意义更大,至于所谓协同效应,缺乏共同的用户群的结合,貌似只能貌合神离。
不看好因素之六:收购目获取现金牛目的更大,所以是否持续投入打造美即品牌成疑问。从欧莱雅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增长实际趋缓,欧莱雅急需一只现金牛来帮助增长,所以,从收购目的而言并没有动力想要花大价钱去持续投入打造美即。而获得不了真正想要的美即在这种环境下还能持续生长么?毕竟中国消费品市场依然还是依靠营销驱动,而美即这类快消品需要高额的营销费用,欧莱雅能为一个干儿子继续投入么?
在每一个童话的最后,都是王子和灰姑娘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在每个现实黑童话背后,王子都和灰姑娘因为文化差异而遭遇婚姻困境。美即和欧莱雅会遭遇这样的困境和悲剧吗?拭目以待。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