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1:56:34 来源:网络整理
王健林:下海前留后路停薪留职 200万为同事治癌症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作者:李捷
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因负债149万元濒临破产,区政府希望有能人拯救这个“烂摊子”。除了王健林,当时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离开机关的时候,我办的是停薪留职。”王健林坦言。当年公司就实现盈利,区政府奖励他个人15万元,但他分给了全部员工。
曾提着成箱现金到万达球赛现场发奖金、耗资164亿收购美国院线AMC……看上去花钱如流水的王健林,因其天生大院的气质,不苟言笑的表情,在公众眼中曾显得颇为神秘。
在同行眼中,他多次提到“亲近政府远离政治”,更显其深刻理解政企关系、往来自如的独到之处。
从当初一家亏损企业到如今的进行跨国并购的商业航母,王健林真正独到之处在于“顺势而为”。有人说他是这个时代出色的商业机遇猎手,发现了最厚的雪——利润丰厚的地产行业,最长的坡——城市化进程、消费勃兴的几次重大的机会。
他对于中国梦的理解也紧紧联系着万达的未来:中国梦就是13亿个人梦的总和,这才是中国梦。而“13亿人就是最好的市场,就是我最大的依靠。”
人生拐点
从官商到一名真正商人
1988年,从部队转业的王健林任大连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刚两年。回忆起当年情形,他说:“这样下去在机关里就算当上了一个区长、副市长,也没有什么意思。”
正是这一年,时代给了他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因负债149万元濒临破产,区政府希望有能人拯救这个“烂摊子”。这显然是十分棘手的事情,除了王健林,当时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
“离开机关的时候,我办的是停薪留职。”王健林坦言,下海前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万一下海玩不转被“淹死”,还可以回去,依然享有正处职务和待遇。
万达的创业元年定格于1989年,这年他正式来到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任总经理。公司当时只有20多人,在一所几近废弃的楼内办公,办公室下面就是锅炉房,窗台和窗户上都是厚厚的煤灰。有人回忆当年说,公司的人每天回家鼻孔都是黑的。夏天人们进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地上泼水降温。
当时30多岁的他,上任伊始披着军大衣,仿佛重现部队里下命令的情形:“我们这个集体,我决定了你若不做,就罚款;对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令行禁止。”
当年,公司就实现盈利,区政府奖励他个人15万元,但他分给了全部员工。
住宅开发公司终究是政府直属企业,很多事情还是上级机关和领导说了算,让王健林颇受掣肘。据说当时为了调走两个极不守纪律的司机,王健林跑到上级领导那里以辞职相要挟,才勉强把他们调走。
还有一年“五一”时,王健林租了几辆大巴率员工在大连周边玩了玩,员工还没回,纪检部门就接到了举报电话。后来还是因为王健林业绩突出,几个领导为他求情才没有给他处分,但每名员工都补交了200元的“旅游费”。
诸此种种事情,深深刺痛了王健林,他急切想改变现状。1991年,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准备在大连选3家企业,作为东北地区首批股份制试点单位。当时没人敢这样做,王健林却是兴冲冲地跑去申请。
几年后,国有股彻底退出。王健林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商人,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到来。
企业拐点
同事患癌激发转型想法
从小生长在相对优越的环境,王健林创业也没有经历过炼狱式的磨难。从官员转型成商人之后,几年时间就成为大连地产业翘楚。
同样,也是一件看起来很偶然的事情,触发了万达的转型。
公司有两名和王健林一起创业的老员工,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那时候没有医保,公司有钱就可以治,没钱就算了。我当时决定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救他们。”王健林分别为他们花了200多万、100多万治病。
花这些钱,他并不心疼,但是给了自己很大启发:公司刚干几年,如果再发展二十年、三十年,员工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大之后,到那时候有病的人多了怎么办?就是这种在今天看来很家长式的想法,促使万达转型:盖房子收租金,以保证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这就是万达商业地产的雏形。
现在回忆起来当初第一次遭遇的最大不顺,是沈阳一个商业地产项目“3年打了222场官司”。“那段时间每天去公司什么事都不用做,专门应付打官司。”王健林当时就想,再过五年,如果还像这样老打官司,就撤出。
万达不但没有撤出商业地产,反而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开商场影院、杀入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
如今航母级的万达,是王健林下海之初并未曾料想到的。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列车上,他把握住了机遇。用他的话讲就是“做企业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
新的起点
对文化创意产业着了迷
王健林没出自传,也没有一本关于他个人的书。“枪手理解不了我的思想和我的感受。”王健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要自己写,在七八年后,要等他的企业做到世界前100名时,再亲自出书立传。只不过此刻回忆起人生,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15岁那年,正长身体的他吃不饱饭,班长教他说先盛半碗赶紧吃,吃完再盛满满一碗。
他甚至很少上网,连一个不加V的微博马甲都没注册过。尽管万达旗下院线、百货应有尽有,但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省下来的时间全都用在了万达的投资和创意决策上。“只有投资和创意决策是我在负责,这些交给别人做也不放心。”王健林从商25年后发现了让自己着迷的文化创意产业,他用略带骄傲的语气告诉记者:“最快2014年,大家就能看到我的成果。”
对于万达的成功和未来,王健林说:我始终有一个观点,13亿人就是最好的市场,就是我最大的依靠。13亿人穷的时候是负担,可是13亿人富了以后就是最大的市场。
同题问答
1.25年前你在做什么?那时候你的梦想是什么?
从部队转业后,从机关办公室主任到公司担任总经理。
2.作为一个成功者,你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工作太忙了,陪家人的时间太少。所以孩子跟妈妈比跟我更亲一些。
3.有什么话是你深信不疑并且最想教给孩子的?有什么话是你曾经深信不疑如今不以为然?
深信不疑的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志向大小决定了你成功的概率。不以为然的话好像还没有想到。
4.是否有过放弃或不思进取的时候?如何度过那段艰难时光让自己继续前行?
没有。军队磨练出我的意志和品质,是非常坚定的。
■相关链接:王健林帝国的国际化野心:万达有钱但不傻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提到万达,熟悉房地产业的人大概都会情不自禁用“帝国”来形容它。无论是惊人的发展速度、庞大的资产规模还是越来越完备的产业链,万达无疑创造了一个神话。在每一次转型和“大跃进”式发展的背后,是其掌门人王健林的国际化野心。
从住宅开发的顺风顺水到商业运营的如日中天,再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进攻以及国际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在外人看来,王健林的每次转型和扩张都“如履薄冰”,但就是这些看似不可实现的冒险想法,王健林却将其一一变成现实。
提到万达,熟悉房地产业的人大概都会情不自禁用“帝国”来形容它。无论是惊人的发展速度、庞大的资产规模还是越来越完备的产业链,万达无疑创造了一个神话。在每一次转型和“大跃进”式发展的背后,是其掌门人王健林的国际化野心。
>>发家
棚户区改造挖出第一桶金
王健林,1954年生于四川苍溪县元坝镇,1970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同年7月进入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两年后,34岁的王健林初入商海,成立万达集团并担任董事长。
企业成立之初,在得不到计划指标和土地的情况下,王健林把当时没人愿意做的棚户区旧城改造项目作为万达的首块试金石。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敢于冒险的性格,让王健林尝到创业甜头,旧城项目让他赚了1000多万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万达年房屋销售量已经占大连市房地产销售总量的两成以上,在大连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从地区小公司到全国性公司,经受的磨难和被别人的鄙视,至今记忆犹新”,王健林曾在多个场合如此表示。企业成立之初,他曾为了一笔银行已经承诺的2000万元贷款跑了50多次,遭受无数白眼和冷遇。
而从住宅开发转向商业地产,是从2001年开始。“对于住宅来说,房子卖完了现金流就上去,卖不出去现金流就下来,很不稳定,更不要说国家政策调整的时候”。在正式进入商业地产之前,为了寻求稳定现金流的方式,王健林曾先后尝试过制造业、变压器、超市等多个领域,后来最终确定做不动产,因为“至少盖房子的那一半是熟悉的”。
王健林的商业地产之路并不顺利。从2001年到2004年,万达不断试错,曾做过222回被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天天跟法院打交道”。不过,十年以后,万达俨然成为中国的商业地产翘楚。
>>出海
一年宣布一个国际项目
2013年6月19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7层,59岁的王健林站在这里,与他三十而立时的光景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天,他宣布了在英国的两项投资:3.2亿英镑并购英国圣汐游艇公司以及7亿英镑投资建设伦敦万达酒店。这是万达第二次扬帆出海。
“以后大概每年会宣布一个项目”。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王健林二次出海的十足野心和信心。
时间回溯至2012年5月,同样的地方,万达宣布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此次并购合计花费万达31亿美元。虽然万达因此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但巨资收购、亏损现状以及经营前景,都让王健林饱受业界质疑。
“对于前景,我当时也并不乐观”。王健林事后透露,按照万达的激励制度,曾提出允许2012年亏损2700万美元,但是没想到当年就盈利5000多万,同比2011年增长10%以上,在美国这样成熟市场环境下,这种增幅很难得。与并购AMC历时两年的曲折谈判不同,此次出海英国可以说“顺风顺水”。据王健林透露,伦敦酒店的投资是万达内部员工主动发现和推荐,公司只考察了三天就拍了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健林很少在意别人的评价,他更善于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性。也许正是第一次出海带来的好收成,王健林刚毅的脸上少了一丝对未来的隐忧、多了一点猎人在成功捕获猎物后的兴奋。
>>转型
做文化产业是被逼上梁山
就在宣布英国两项投资的前一天,王健林出现在江西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的开工仪式上。
在国际舞台上挥斥方遒的王健林,在国内也同样彰显极大的野心。“想要什么必须有什么,缺什么就自己来”,这是王健林的理念。
这个总投资金额400亿元、总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预计2015年底开业的万达城,规划包括文化、旅游、商业、酒店、滨湖酒吧街五大内容,是继今年哈尔滨、合肥之后万达对外宣布的第三个百亿万达城。虽然尚未看到开业后的成果,但每次说到万达城,王健林都野心满满。在他看来,这款具有“革命性”的新兴产品,意味着万达向文化产业发起全面进攻。
万达向文化产业的转型,最早是从电影院开始的。“作为购物中心的配建,我们先后与时代华纳和广电集团谈合作,但并不顺利,最后被逼上梁山,只能自己来做”。万达院线成立当年便实现盈利,以后每年增速超30%。“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他说,新的消费升级趋势、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以及为万达今后二十年储备长期核心竞争力,是促使其转型的三大动力。
>>交班
完全退休估计要到2020年
对于王健林来说,2012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万达文化产业的发展元年,商业地产收入也首度破千亿,集团总收入更超过1400亿元,比肩万科。在这一年,王健林的个人财富也不断激增,以460亿元身家再成中国首富。
在越来越多第一代地产大佬选择急流勇退之际,关于万达的接班人话题也日益浮出水面。“他(王健林独子王思聪)只是在集团挂了个名,他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王健林并不讳言,未来万达由职业经理人接管或是子女经营,并不是问题,关键这个人要能够胜任。
不过,王健林的勤奋和工作热情在业内是出了名的,“现在万达的文化旅游规划我亲自在抓,这个工作需要牵头的这个人掌握创新的方向,这个活儿我觉得给别人可能也够呛,可能就是没完没了的汇报,没完没了的推迟,所以我自己来抓这个,我完全退休估计要到2020年。”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