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2:33:51 来源:网络整理
小米正在走上邪路 回归专注才是正途
这段时间,雷军的麻烦似乎有点多。
上个月,小米宣布上半年销量不达预期,让人看淡它全年销量破亿的目标,近期,业界盛传小米最新出炉的红米Note2陷入了“虚假门”,让一款创造了12小时80万台国产手机首卖纪录的明星产品,瞬间遭遇汹涌退机潮。
雷军说,这是水军在构陷小米,小米也说,自己没有公示过虚假信息。但诸多网友提供的证据显示,红米Note2的屏幕、摄像头,以及售后的“意外保”服务,都存在着事实与宣传不符。并且,小米在事发后表现出来的不真诚,让人感觉到今天的小米,离雷军创业时期的小米,判若两人。
再把时间多倒拨一点,去年8月,小米在台湾虚报30万销量被罚款60万新台币,以及把宣传中联通版小米3 CPU采用的高通骁龙8974AB 换成了8274AB——两款CPU性能相差无几,但后者不支持4G-LTE。
一系列不诚信的作派,终究让人有点不齿。而这些行为,已非小米一句“失误”就能解释清楚的。
雷军是中国业内头号乔布斯拥趸,每当涉及小米的话题,雷军言必谈“专注”,但何以在成功后的三两年里,小米公司糗事连连?
我觉得,问题就出在小米正走在“专注”的反面,很有些南辕北辙。
专注,延伸出来的意思是单品海量,这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经典理论之一。看看当下最为成功的苹果和特斯拉,前者闷着头制造iPhone和iPad,每年就那么一两款,其余欠奉;后者也是每年敲敲打打出一两款新型号,想要新的,明年请早。
以前的小米,大家脱口而出是小米手机,现在的小米,不仅手机系列有小米、小米Note、红米、红米Note等,其他还有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小米路由器、小米电源插座、小米移动电源、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手环、小米体重计、小米摄像头、小米音箱和小米血压计等等。
这么多产品,不知道雷军是否能一口气数过来,但要是再说“专注”的话,可能会有人和他急眼。
不专注,必然三心二意,必然要出问题的。小米科技的资源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办一件大事,是为“力出一孔”。
雷军肯定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还要如此?因为小米的估值要维持在450亿美元!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小米明明是一家硬件公司,干嘛非要说成是互联网公司。这里的窍门在于,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更好向投资人讲故事,看看那些在纳斯达克表现风光的谷歌、Facebook、Youtube、阿里巴巴,甚至苹果,都是互联网公司,投资人何曾眷顾过重资产的制造企业?
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是按用户数量起评,小米要维持最高市值的非上市互联网公司的荣光,就必须拼命跑量,小米手机贵了,用户有些小众,就上便宜的红米,手机用户数不够,就上一大堆的智能硬件来凑数,反正要把用户数量堆积起来。
所以,有人当着雷军的面,质疑小米开始“不专注”,从以前围着质量跑,变成了围着450亿美元的估值跑。
但是,这一两个月全球资本市场的极度动荡,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所谓估值,就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纸上财富,市场一动荡,不属于你的财富,也就烟消云散了。
别迷恋450亿美元了,别迷恋最高市值的非上市公司的无谓招牌。不忘初心,回归“专注”,对于当下的小米来说,才是正途。
作者:张里
█相关链接:红米换屏风波根源:用户被教育成势利人群
创事记 作者: 五道狗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老范
从上周到今天,手机圈里最热闹的事情就是红米note2这款手机的换屏和换摄像头风波了。
红米换屏换摄像头风波
8月13日红米note2发布之后,网友就在小米官网和京东商城等渠道发现宣传资料中醒目标注其屏幕来自夏普/友达,摄像头来自三星。但是买到红米note2的用户收到货之后惊讶地发现屏幕并不是夏普屏也不是友达屏,而是一个叫天马的供应商;摄像头也不是三星造,而是一个叫欧菲光的厂家。
结果当然是网友们纷纷在小米论坛、微博、贴吧等各种地方抱怨,最新进展是著名打假律师王海也加入了为红米用户维权的行列。为此,小米公司官微专门发布声明,称从来没有宣传使用夏普/友达屏和三星摄像头。此后小米官网和京东等所有红米note2宣传资料都被修改或者删除。王海在微博上认为小米公司这种行为是典型欺诈行为,上当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
小米把用户教育成了供应商势利人群
实际上,所有电子行业(也可以说所有生产型行业)都会使用多个零部件供应商作为备份,苹果三星索尼都是如此。为什么偏偏小米换个供应商就会闹出这么大的风波呢?其实这根源还得从小米第一代手机发布时说起。2011年8月,被誉为“中国的乔布斯”的雷军在北京798艺术区发布了小米手机,与笔者见过的所有新品发布会不同,这次在PPT(或者说Keynote)上的主角似乎不是小米自己,而是被雷军推崇之至的高通等零部件供应商。此后每一次发布会的套路都是如此,高通的芯片、索尼的摄像头、三星的内存、夏普奇美友达JDI的液晶屏,它们反客为主成了小米发布会的主角。这种做法甚至还影响了一大堆“友商”。
雷军为什么会这么做。笔者认为这是2011年的时候他很担心小米的品牌不够响亮,希望借助高通这些早已在科技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供应商品牌来给自己站台,希望能一次提升自己的品牌高度。然而,三星、索尼、苹果这些品牌几乎从来不会在自己的发布会PPT上露出其他品牌的形象,原因与小米完全相反,他们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品牌。
话说回来,供应商毕竟不是品牌商,天马屏有高中低档产品,夏普屏也分高中低档,天马和欧菲光的顶级货并不会比夏普/友达和三星的低端货素质差。只要这些零配件能达到标称的技术规格,就不应该被指责。苹果iPhone 4的时代也有过暖色屏和冷色屏的风波(因为采用了不同供应商的屏幕),iPhone 6 plus也存在采用不同规格闪存(TLC和MLC),但都没有上升到被用户要求维权甚至引来打假律师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是小米这些年过于将本应位于后台的供应商搬到台前的做法,将用户教育成了对供应商品牌敏感的势利人群。这都是小米自己多年来种下的恶果。
并不古老的爱立信供应链风险案例
笔者曾经去过多家电子产品的工厂参观过,发现即使是号称自身供应链完整的三星,也不会完全使用自己生产的零配件,比如三星笔记本多数都不会使用三星自己造的硬盘。在这些工厂里,即使是基层的惯例人员也知道当年爱立信手机供应商问题的典故。
瑞典企业爱立信是全球通信行业巨头,1998年之前与诺基亚、摩托罗拉并列为三大移动电话品牌。但是从1998年起的三年内市场占有率从18%降到5%,最终被索尼收购,成为索尼爱立信,而爱立信公司从此之后只出现在电信设备领域。爱立信手机的失败源自一个供应链危机事件。
2000年3月17日,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飞利浦公司第22号芯片厂的车间发生了一起火灾,火灾持续了10分钟,烧毁了正在准备生产的数百万个芯片,更严重的是飞利浦公司需要几星期才能使工厂恢复生产。这家工厂同时是爱立信和诺基亚的关键供应商,发生火灾之后,爱立信没有备份的供应商,而且反应迟缓,导致长时间产能供应问题,最终失去了手机这块市场;而诺基亚立即从自己的全球供应商列表中找到了替代方案,火灾并未给其手机产能带来严重问题。
类似的案例还有2011年的泰国水灾,冲毁了关键的硬盘相关供应链工厂,西部数据、日立、希捷、三星的硬盘都遭到严重打击,全球硬盘价格好几年居高不下。后续还影响了硬盘行业的格局,一些品牌被并购消失。
诸如此类供应链风险案例,早就成为一些企业内部培训的关键教材。只可惜小米在教育用户时只顾及了供应商品牌的光鲜,却没有普及供应链风险的知识。
刘德华经典的的爱立信手机广告,有几人还记得?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