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2:56:56 来源:网络整理
对话彼得•蒂尔:中国创新的“从0到1”
我们有点跟别人不一样。要做创业者你总是跟别人有点不一样,你完全是一个疯子,肯定也做不好一个企业。但是你稍微有点疯,要疯的恰到好处,你完全是理性的,你也不可能创立一个企业。所以我们有一群疯的恰到好处的人做这个企业。
【彼得·蒂尔】我们有点跟别人不一样。要做创业者你总是跟别人有点不一样,你完全是一个疯子,肯定也做不好一个企业。但是你稍微有点疯,要疯的恰到好处,你完全是理性的,你也不可能创立一个企业。所以我们有一群疯的恰到好处的人做这个企业。
第一要选择朋友作为合伙人,否则你就是碰运气。
第二相比现金奖励,股票报酬更有利于公司发展。
第三,初创企业三人董事最理想,不能超过五人,除非已经上市。
第五,特立独行的创始人才是驱动公司发展的引擎。
第六,初创公司就是要像教派,甚至是帮派被人称之为邪派,甚至是黑帮也不是坏事。
【牛文文】我对于第六条感受特别强烈。他的书里面说,公司是顾问式还是邪教式。大家喜欢到这个公司上班,但是我觉得中国初创公司凡是不能形成自己在一起,尤其是核心团队不能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吃饭工作,花时间一定比家人多,如果不能形成这样很难有自己的成功。我们自己黑马会,我们叫黑马帮,经常提这些事儿,还是更像宗教,类宗教组织的早期创业公司,可能更容易走的长远一点,偏职业一点的团队,走到后面反而有麻烦。所以我非常赞同第六条。
竞争会扼杀创新?
【陈伟鸿】我们也从这本书当中找到了一些我们需要跟您探讨或者很多人不太认同的地方。比如说接下来下面的这个观点,竞争扼杀创新。
【周鸿祎】我是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傻子才天天想竞争,能够不劳而获,选择一个市场,市场里没有竞争对手,这是每个人的梦想,问题是这种梦想在中国做不到,巨头天天念叨你。你要选择一个在刚开始让巨头看不懂、看不明白的事。如果你一做一件事,巨头就看明白了,那中国的巨头一定会来跟你竞争。
【徐小平】巨头天天念叨你,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事实上是你天天念叨巨头。任何一个新公司的目的总是想推翻大公司,做大就意味着推翻。
【周鸿祎】你说错了,我跟你讲。做搜索,做手机,我认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最开始的时候,我在刚入这个行的时候,我天天说巨头的好话。我从来不批评马总。
【徐小平】那叫口蜜腹剑。
【周鸿祎】这叫小狗策略,你要当小狗,让大狗对你不要在意。
【徐小平】今年是羊年,那是披着羊皮的狼的战略。
【陈伟鸿】二位说的这些,彼得不太在意,你何苦这么做呢?你们为什么还要竞争?
【彼得·蒂尔】我们并不想直接到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去。如果你已经建立的,比如美国谷歌在搜索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地位,很难创建搜索公司。我同意你不能完全避免竞争,竞争会发生,但一定不要迎头冲上去竞争。所以你的目标,作为一个创业企业,不管是小狗、中型狗,还是大狗,你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成功的公司,而不是打倒其他的公司。
【陈伟鸿】你会让在座的这些创业者们觉得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了。到处都是垄断的,那还有什么样的地方是留给他们可以生存和发展呢?
【彼得·蒂尔】那如果这个世界是静态的,是会这样,所有的机会都已经被发现了,所有的企业都已经建立起来的。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动态的世界,有很多新事情可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还没有被探索。从现有的企业、现有的竞争者,你会看到,现在存在的只不过是搜索、电子商务、手机短信,这是三种公司,你就想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那么你就分成这三类实际上你就错过了数以千计的人们还没有探索过的领域。
独家揭秘!彼得·蒂尔看中国创新怎么破?互联网的创新都不算创新吗?
【陈伟鸿】关于在互联网界的创新,彼得先生有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看法。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不算创新?
【彼得·蒂尔】我讲的意思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原子层面的创新,而很多的互联网的创新是比特层面的创新。比特层面的创新非常重要,但光有比特层面的创新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原子层面的创新,比如我们需要清洁能源、可持续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需要找到能够治疗癌症的新药,需要能够打败病魔,需要找到一些新的食品,农业的创新,使我们获得粮食的安全,大家都有饭吃。我不是说批评互联网,我只是在批评很多投资者只专注于互联网是不够的。
Duang!到底什么是中国创新的桎梏,我们与硅谷真正的创新究竟差在哪?彼得·蒂尔如何看待与硅谷之间的创新差距?
【彼得·蒂尔】我感觉很难做出跨文化的比较。其中一些人我比较了解,评价也很高,比如扎克伯格和埃隆马斯克。人们老是说中国正在追赶世界。因此,他不需要做多少创新,只要复制就行了。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时代将会很快结束。因为中国现在非常接近发达世界的边缘。今后十年、二十年要取得进步,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像硅谷一样创新。我觉得中国已经有了不少的创新。中国在过去十到二十年间如果没有创新,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如果只是复制的话,是不可能的。
【陈伟鸿】人们在寻找中美两方创业基因和环境不同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中国有这样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创业目标就是盈利和上市。第二个特点是商业模式创新是创新的主流。第三,在30岁以下的创业者当中,我们发现平均年龄是28岁,而美国的30岁以下的创业者当中,平均年龄不到26岁。
【牛文文】我坚决不同意中国创业者的目标是为了盈利上市,扎克创业的时候没想过盈利,我们不能做这种判断。阿里巴巴是电商公司,它的创新是超过ebay的。我们不能原教旨主义,或者说我们就不是创新的,我们不能轻视身边的创新。我非常不同意这一点。
【徐小平】我也要插一句,刚刚想插一句,出于礼貌没插。Copy to China在过去两三年之内,由于中国的创业者、中国政府、中国投资界共同努力,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对于纯粹的抄袭鄙视的风气,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的转折点。中国的创业者确实有了大量原创的东西,在过去一两年,美国许多公司开始抄公司了,比如现在美国积极发展的电子商务叫(英文)其实就是抄的淘宝的东西。我觉得Copy to China的时代真的过去了,这是中国创投界骄傲的地方,也是机会所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应该鼓掌。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