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不能只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揍

营销资讯 2020/03/15 13:05:18  来源:网络整理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打工者不能“只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揍”

(北京)

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么?

职业选择其实不外乎两个决定因素,主观爱好和客观能力;

·主观爱好:爱好这事儿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属性,有的人喜欢发号施令,有的人喜欢落地执行;有的人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有人喜欢做王背后的男人……所以从古至今才会有王侯将相,诸子百家的区别。所以,单纯从主观爱好这一点来讲,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创业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豪华午餐的一道美味而已。

·客观条件:这个话题就要沉重一些。首先的个人能力的区别,比如有的人生性腼腆,或许就没法在缺乏一个销售型合伙人的情况下纵身下海;有的人有创业热情,但确实一时没有很好的技术产品或商业创意,估计也就没办法仅仅去兜售“情怀”;其次,生存资源的差异。很多家境普通而又混迹于北上广深甚至香港的小伙伴,估计多多少少都体会过生存的压力。家有余粮的朋友们当然可以纵情一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创业,而刚刚走出校园一穷二白的小伙伴过上一两年只有现金流流出并且前景未明的生活,在那个年龄段的看来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个最理性的决定。在涉世未深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压力,如同不会游泳的时候跳深水区,难保生理不会失调、心理不会失衡。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在面对可能性的时候选择性的偏向于投机而忽视风险,“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揍”。关于创业,让人唏嘘的案例不是不存在,只是没有报道那么多罢了。老生常谈,压下不表。

打工的经历对于职业发展来说是浪费时间么?

虽然英雄不问出处,美女不谈岁数,但是之所以会有“名校”“名企”的“名”之一说,其实说明了一个品质控制的概率问题。那么归结到打工上,选择打工到底是不是在浪费生命呢?看看打工能带来什么:

·组团: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常有高手在民间”,但实话实说,一个剑走偏锋的韩信型人才可能可以从市井偶得,但大量稳扎稳打的的张良型人才估计还是更容易从一个相对优秀的组织里面结识的。优秀企业的打工经历对于迅速接触到一帮未来可能可以作为合伙人、商业合作伙伴、交易对手方、投资人、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人才(当然见识个把“人渣”也算是增加阅历)来说,无疑是效率比较高的方法

·降低沟通成本:打工经历,会让你熟悉这个商业生态中通用的规则和语言。即使你选择创业,在某个时候你仍然需要和这个商业生态在某个频率上对接。熟悉这个世界通用的法则和语言,对于提高对接的成功率,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坏事。

创业比从事投行和咨询更具有理想主义精神么?

你们就是夜路吹口哨

到最后,稍微再加一点辣仅供调侃:)

其实选择创业还是打工,好比自学成才还是上学拿文凭,最终是否能有所成就,差别其实在人的本质而不仅仅只是一次职业的选择。看到不少小有成就的创业者,基本当年打工的时候混得也是风生水起;而一个不得志的投行民工,大概也不太可能只是通过选择创业就能咸鱼翻身。

创业还是打工的选择,要基于个人爱好、能力、Timing。对于那些刚刚走出校园面临职业选择的小伙伴,个人的建议仍然是,如果可能,尽可以去大牌的咨询、投行、BAT看看,工作两三年,从专业能力、职业习惯、商业操守各个维度去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和锻炼。对于已经混迹职场多年的打工朋友,有空多跟圈子外的朋友交流,一定要从埋头工作的惯性思维中抽离出来,环视一下周遭的世界和当下的自己,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的选择。其实只要练就了浪里白条的本事,是要选择在标准泳池里劈银夺金,还是选择在大江大海里翻滚弄潮,就仅仅是心情问题了。

即使是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也很少有所谓的“捷径”。踏实积累,厚积薄发,可能比所谓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创业”更为靠谱。最后,想真诚的对那些行走在创业路上对苦逼打工狗们不屑一顾的创业土豪们说四个字——

求抱大腿!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