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3:20:52 来源:网络整理
它所带来的自我心理暗示,就像《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的自嗨:
要表现得像一个现成的高富帅,你就会变成真的高富帅;
要表现得你有无敌的信心,这样人们自然会对你有信心;
要表现得你有无与伦比的经验,这样人们才会听信你的意见;
要表现得像是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人,这样你最终会和我一样取得成功。
中国互联网为什么总能击败美国老师?
总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使了什么手段,中国互联网公司手下的美国败将已然不少。这是事实!
你可以说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特殊,足以发挥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转移优势,但真正的因素无非是中国公司更大胆、更敢于违背经济规律做事而已。
从支付宝开始,中国公司一窝蜂做支付,拿到支付甚至征信牌照的公司不在少数,中国网民需要这么多支付工具?
时至今日,躺在用户惯性上的蚂蚁金服就有了转嫁成本的能力,而它捆绑了账户体系的沉淀资金却留存下来,为后来的衍生金融场景做好了铺垫,甚至可以拿银行祭旗了。
相比之下,美国公司做支付,就只是做工具,较少触及合作方和友商的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只培养两种创始人:一种是刘邦,另一类是项羽。
刘邦的反应是: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则是睥睨和不屑:彼可取而代之!
前者见猎心喜,后者蔑视权威,可说是创业者的精神鼻祖。
所以中国互联网公司烧了多少情怀,就会收回多少利润作为补偿,它追求的不过是边际成本下降后的规模效应,是一统天下后的唯我独尊,他们变得比自己誓言颠覆的对手更贪婪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公司为什么醉心做智能手机?
凭心而论,中国互联网的门户之私还少吗?
多少封闭假手开放之名,多少私欲藏身情怀背后!
中国O2O为什么遍地开花?
如今常有懒人经济的痛点被发掘出来,加以互联网改造,升华出吓人的商业模式,例如各种数不清的上门服务,很多创业者发现了这些看来特别不互联网的消费场景。
说它们与互联网格格不入是因为:
中国真需要这么多上门服务吗?除了某些刚需消费场景,有多少是补贴烧出来的伪需求,平台、用户、投资人都心知肚明。
如果剥去华丽的外衣,大家都似曾相识,外卖不过是架构于互联网的大号丽华快餐,滴滴不过是超大号的出租车公司而已。
从长远看,那些因低价或免费膨胀起来的商业模式正在慢慢耗尽自己的生命力,它们急不可耐的寻求变现是规律使然。
1、直接交叉补贴,用一部分免费业务来推动另一部分收费服务,这种游戏免费,道具收费的模式也快玩不下去了;
2、三方市场,广告商付费而消费者免费,最典型的就是已然没落的互联网广告;
3、免费加收费,部分用户免费而另一部分收费,内容平台用的比较多,但也在向限免过渡,即通过尝鲜式免费来引导付费会员。
中国互联网的20年红利已然到顶,随着用户薅羊毛时代的结束和平台集中度的强化,互联网情怀将不可逆转的进入变现时代。
很多人乐见的中国互联网超越美国,准确的说是中国由消费驱动的互联网应用场景多于美国,导致中国互联网的经济比重快速增加。
谷歌所关注的那些黑科技,除了每次被拿出来敬畏一番,或者调侃一下百度,大多数人是不屑于身体力行的,除非有利于资本运作。中国互联网公司更关心那些与人互动的,能够即时切入消费场景的新玩意。
所以,直接后果是中国互联网经济比重在不断提高。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本土繁荣也掩盖了一个真相。
真的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情怀逝去之后的红利收割了。
中国互联网财富观其实就是两种道路:
要么习微信、支付宝、滴滴之故伎,当规模效应不再需要免费或补贴等口号做背书时,就坚定的躺着赚钱;
总之,当猪身上不产羊毛时,一切还是那句市井名言,全是套路。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