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3:25:53 来源:网络整理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从产业趋势来看,半导体产业在几年后也可能在新的领域迎来高增长机遇。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并购正发生在半导体领域]
(原标题:半导体行业最大收购 高通470亿美元 收购恩智浦)
10月27日晚间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高通当日宣布,将以约470亿美元(约318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价值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NXPSemiconductors)。
高通称,将以每股110美元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与后者周三收盘价相比溢价11.5%。两家公司表示,合并后的新公司年营收将超过300亿美元。
恩智浦半导体是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导体公司之一,总部位于荷兰,在汽车电子、射频、身份识别和安全方面实力强劲。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公司、中国排名第一的ARMMCU供应商,此外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布局踊跃。通过收购恩智浦,高通能够将芯片产品由数十种增加到数百种之多,涉及行业将扩展到移动设备之外的许多行业,并将跃升为第一大汽车芯片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球芯片市场频繁并购。去年5月,AvagoTechnologies宣布以370亿美元收购博通。6月,英特尔又宣布以约16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可编程逻辑芯片巨头Altera。
高通为何收购恩智浦
公开资料显示,恩智浦提供高性能混合信号和标准产品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和解决方案可应用于汽车、智能识别、无线基础设施、照明、工业、消费和计算等领域,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拥有2.8万名员工。
2015年3月,恩智浦和飞思卡尔宣布进行合并。2015年第四季度,两家公司完成合并。恩智浦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科雷鸣(RichardClemmer)表示,合并后的公司在汽车半导体、微控制器、安全连接解决方案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恩智浦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截至2016年7月3日),合并后的公司单季营收23.7亿美元,其中主要的高功率混合信号产品业务营收高达20.1亿美元,占比84.8%。高通财报显示,其第三财季(截至2016年6月27日)营收为60亿美元,其营收主要来自于手机领域的芯片销售和技术授权业务。
“恩智浦主要在汽车电子、物联网还有手机安全方面有不错的技术,跟高通形成互补。因为无论是电动汽车、物联网都是行业关注的方向,高通的技术此前主要集中在手机领域,如果不想错过未来的发展契机,进行收购可以理解。”半导体行业专家王艳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王艳辉也认为,如果高通对恩智浦进行收购,也会面临整合的难题,“两家公司的文化不一样,客户群体也有较大差别,整合起来并不容易。”
巨头争相展开战略布局
产业趋势和资本力量共同推动,不断刷新半导体领域的并购纪录。
实际上,软银收购ARM和高通收购恩智浦有着相近的逻辑。几个月前,软银宣布斥资243亿英镑(折合约320亿美元)收购ARM。
“一方面,手机市场增长已相对平稳,仅仅手机业务不足以支撑高通未来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新的领域,比如在车联网领域,以及更广泛的物联网领域,呈现出不同于手机市场的巨大发展机遇。”艾媒咨询CEO张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据国际电信联盟(ITU)预测,联网设备的数量到2020年将达到250亿,其中绝大多数联网设备将来自手机以外的其他智能终端。
“目前,采用高通技术的物联网终端出货量已经超过10亿。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家居控制和自动化、家庭娱乐、语音和音乐、摄像机和无人机、智能城市和工业以及可穿戴设备等。”高通物联网部门消费产品业务总监JosephBousaba今年在记者参加的一次高通沟通会中表示。
2015年,高通宣布完成对CSR的并购。这笔耗资25亿美元的并购,据业内分析高通是看中了CSR蓝牙传输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潜力。
英特尔也初步形成了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英特尔为人所知的是一家PC芯片供应商,不过其在数据中心业务、物联网业务领域正在加强投入。2015年,英特尔斥资167亿美元收购Altera,后者的FPGA技术也被认为将可能整合进CPU,应用于PC、服务器以及物联网领域。“通过业务调整和投资并购,英特尔逐渐形成了云端的服务器、终端的PC和物联网,以及中间的晶圆代工业务。”王艳辉说。
“目前是进行半导体收购的一个好时机。同样产值的半导体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估值差距可能在20倍左右,而从产业趋势来看,半导体产业在几年后也可能在新的领域迎来高增长机遇。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并购正发生在半导体领域。”张毅说。
█相关链接:高通收购恩智浦:行业巨无霸面临供应链管理挑战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原标题:高通收购恩智浦:行业巨无霸面临供应链管理挑战)
全球半导体市场大规模的整合和并购仍在持续上演。
移动芯片领域巨无霸高通终于出手——10月27日晚,高通宣布以470亿美元价码收购恩智浦,这也是半导体市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交易。
“这一交易的逻辑在于,移动芯片市场已见天花板,而高通作为该市场的主导供应商,必须通过非消费领域的进入获取更多成长动能。而车用、工业或基础建设等领域都是相对封闭的,需要时间与资源的积累,故而高通选择了收购。”TrendForce旗下拓墣产业研究所分析师姚嘉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
伴随着这一收购,高通的产业特征将从一家无晶圆厂IC设计公司转变为拥有制造据点的IDM(整合组件制造)厂商。同时,高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新市场的主要客群,车用半导体、物联网等市场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再造高通
高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芯片设计和销售业务和向手机厂商许可无线技术专利。依靠这种商业模式高通获取了丰厚利润。
但智能手机市场正日渐饱和。根据IDC最新的报告,今年全球第三季度的手机出货量约为3.63亿部,同比去年增加1%。根据近两年披露的财务数据,高通从2015年第一财季71亿美元营收、20亿美元净利润的高点,一路下挫至2016年第三财季的60亿美元营收、14亿美元净利润,其间2015年第四财季净利润更一度探底到10.6亿美元。
伴随智能手机行业财报数据承压。反映在股价上,高通股价从2014年年中最高点81.97美元一路下挫至2016年初42美元的最低点,股价几乎腰斩,市值一度缩水至620亿美元。
高通也一直在寻找智能手机新的市场应用,包括无人机、AR/VR等,并希望骁龙芯片能够进入需求不断增长的汽车市场。
恩智浦在快速增长的芯片市场上的地位无疑赢取了高通的芳心——其所擅长的汽车电子、射频等方面的技术在物联网、自动驾驶、5G时代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470亿美元的身价一方面源自于在汽车电子、微控制器、安全认证、网络处理和RF电源中的广泛布局;另一方面,恩智浦在全球客户超过2.5万家,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公司,宝马、大众、丰田、福特等都是其客户;此外,庞大的分销渠道以及分散的客户也可帮助高通触达更多元的客户。
TrendForce旗下拓墣产业研究所指出,就机会面而言,高通可以快速抢进车用、工业市场,在智能手机市场成长动能疲乏,ASP(平均销售利润)亦逐渐下滑的情况下,有助高通分散市场风险。此外,恩智浦拥有丰富的MCU与MPU产品线,与代工厂的伙伴关系亦相当密切,能够提升高通与晶圆代工业者的议价能力,并强化系统层级方案的完整性与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影响力。
外界普遍关心的是,成为IDM厂商后,以代工为主的高通芯片生产模式是否会变化。姚嘉洋表示,短期内高通不太可能生产芯片。目前,恩智浦以模拟元件为主,高通以数字类元件为主,恩智浦的产品线对于高通并没有太多帮助。业界分析人士也声称,恩智浦公司继承了60多年前开始的一些业务,老旧的工厂可能难以轻易地适应高通的生产需求。
整合风险
收购恩智浦是高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收购交易,这一交易将大幅增加高通员工数量。截至2015年9月,高通员工数量约为3.3万人,恩智浦约为4.5万人。大型并购案后,企业通常还将经历裁员的动荡和风险。
除两家企业资源的整合外,姚嘉洋还指出,供应链的管理将是高通面临的一大课题。由于车用电子与安全应用产品占恩智浦一半以上营收,这些应用领域的产品生命周期极长,与高通擅长的智能手机产业动辄一两年就淘汰的特性有极大不同,合并后供应链管理将成为首要挑战。高通身为芯片设计业者,与身为IDM业者的恩智浦间最大差别在于供应链的管理概念。与设计芯片不同,管理晶圆厂,怎样做好内部集成和优化对高通来说完全是全新的。
同时,恩智浦与高通目前同时拥有音频处理与蓝牙的产品线,在车用处理器方面也出现了重叠的情况,再加上高通在日前也推出嵌入式领域专用的处理器。
姚嘉洋认为,未来有效地作出产品区隔,避免影响其客户关系也是高通面临的一项课题。但由于恩智浦的产品线丰富,产品线的重合比例是较小的,总体互补效应远大于重合冲突。
值得指出的是,半导体在特定领域的市场份额正越来越集中,竞争也更加激烈。当前,汽车电子正受到半导体行业的一致重视。然而,在这一领域刚刚借助恩智浦上位的高通可能马上就要失去第一的位置。刚刚过去的9月,日本厂商瑞萨将美国公司Interil收入囊中,待明年6月收购完成,其市场占有率将超越英飞凌,直接挑战恩智浦。此外,诸如以色列明星企业Mobileye等新兴企业也在自动驾驶的辅助驾驶芯片和软件领域来势汹汹。
高通此举押宝是否成功还有待市场给出反馈。但至少,强强联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