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农业巨头国际化转型:刘永好30年要再造新希望?

营销资讯 2020/03/15 13:36:35  来源:网络整理

 

紧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供给侧改革大潮,农业巨头纷纷加速国际化。

在中粮集团迈向国际主要大粮商之际,另一家知名企业新希望集团也在努力打造成为国际高端蛋白的“大粮商”。

在转型跨国现代农业集团的征途上,新希望刚刚走完了第一程。

国际化之路

从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到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从办工厂到并购参股,从动物饲料到高端蛋白,新希望国际化的历程亦是现代农业企业国际化转型的样本。

为何新希望对澳大利亚情有独钟?

在此之前,新希望已经在澳大利亚农牧业以及地产投下巨资,收购与联合多家企业。

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企业可以连接成千上百户大型的牧场,通过合同的方式,就锁定了草原,也锁定了牛羊资源。“用这种方式比我们直接去买地冲突小,效果会好,实施的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刘永好如是说。

澳大利亚以往是欧美、日本投资的聚集地,在农牧业上,已经形成布局。现在中国资本加入并购,正逐步取代欧美资本在对当地农牧业影响,也改变了澳大利亚向中国肉类出口的格局。

抱团取暖

在国际化的路上,新希望也会遇到羁绊。

新希望曾考虑并购澳大利亚当地最大的肉牛牧场,刘永好表示,当时新希望去看了不少牧场,也去考察所谓最大的牧场,结果发现收购牧场受到的制约很多,首先是政策制约,还有澳大利亚人的产业保护意识也比较强,政府批准也是一个难题。

刘永好介绍,在澳大利亚新希望找到几家奶牛牧场准备收购,由于当地企业多是家族企业,对中国企业收购抱有戒心,担心收购后被全方位整合,不愿意出售。

面对中资收购,澳大利亚舆论反对声音较强,澳大利亚政府在审批上也是保守,推迟审查,最后多次驳回中企收购。

刘永好表示,国内企业出去遇到了很多困难:法律问题,政策氛围,生活习惯,环境保护等各种问题,要把这些弄明白、弄懂,比较难。虽然说澳大利亚土地很便宜,但是环保要求极高,员工收入很高,工会组织影响力大,这方面稍微做得不好,就落入陷阱。

但是另一方面,如何打消澳大利亚当地政府、行业企业以及民众的误解及担忧,让他们更了解中国企业?

借力资本

新希望的国际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一开始就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

厚生投资是新希望出资为主设立的国际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背后投资人实力雄厚。

厚生投资基金的成功,让新希望更看重投资合作伙伴的力量。

该基金主要投资方向包括,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外农业资产与产业公司,推动海外资源对接舟山综合基地,发展以舟山综合基地为枢纽的农产品与食品跨国供应链;投资专业化的产业公司等。

刘永好表示,中澳舟山现代产业园,作为海外资源对接基地,将会发展牛羊进口及加工产业、鱼虾等海鲜类、蔬菜水果等各种高端的农产品,还有和这些相关的生鲜电商平台等。

人才本地化

但这显然还不够。新希望国际化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管理人才的本地化。

建立信任感是新希望在国际投资并购中找到的一个关键词。除了在并购途径上去获得信任,在投后管理上,他们也在遵循这样一种解决思路。

澳新平台总裁尼克就是他们找到的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由于有共同的价值观,有主动的事业动机驱动,他会在休假期间,安排家人去滑雪,而自己抱着电脑处理和国内同事的邮件沟通。有这样的专业的当地人才去和当地市场谈投资、谈业务,更容易建立信任感,显然比让一个中国面孔去整合资源来得更加容易。

而新希望的人力资源部要做到的关键事情就是建立合理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去保持这种信任与主动性,将他们变成外籍业务合伙人。

除了澳新,新希望其他区域中心的负责人,几乎都是聘请国际化人才。

未来新希望能否在高端蛋白领域,通过国际化再造一个千亿新希望,不妨拭目以待。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