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华为“不变”和海尔“之变”

营销资讯 2020/03/15 13:36:54  来源:网络整理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作者:李长茂

华为是新崛起的中国骄子,而海尔则是长盛不衰的传统楷模。两个企业,似乎很少一同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内,但是这样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企业,细细品味它们的成功,却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华为公司取得的成绩似乎超越了任何一家中国企业,相比之下,2014年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3倍的海尔公司,在2015年完成海外收购后,20161季度营收同比下降8.4%的背景下,也能有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达48.1%”的报表,这一成绩也颇为可喜。

与任正非坚守我的老师是IBM”不同,海尔公司一直求变。从当初学德国制造、学日本精益化管理、学美国GE六西格玛管理,到现在学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乃至张瑞敏甚至提出人人是创客、人人都是CEO”

而华为真的不变吗?如果说华为不变,任正非当初确实要求削华为之足适IBM,而且把人事罢免权交给IBM公司的顾问,导致直接由IBM顾问罢免掉的华为配合不积极的高级干部就有十数人之多。

摸着石头过河,不如空杯心态

其实,任正非非但没有僵化学习IBM不变决心,而且在漫长的创业初期,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但是随着实践的变化,任正非改变了思路:与其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变革,不如以空杯心态

如何充分汲取IBM从上世纪80年代的巨无霸在短短十多年内几近解体的教训,如何汲取IBM在涅槃重生经验的基础上,再根据自身和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变革?这成为华为跨越门槛的学习圣经。

华为支付的高昂咨询顾问费

华为高成本、高风险、高收益的变革,同所在的行业的高门槛有直接关系。任正非说我以为电信市场那么大,做一点点能养活我就行了。进来才知道电信不是小公司能干的,标准太高了,进步太快了。要活下来只有硬着头皮干到底,不然就干不下来了。虽然,这句话有任正非自谦的说法,但电讯行业的标准高,进步快同时还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华为公司的变革既要高起点高投资高可靠性,由此导致任正非一度需要借外债来支付高昂的咨询顾问费

海尔的折腾与华为的不变

相比与华为的不变,以及专注学习IBM的管理模式,海尔似乎一直在折腾管理之道。砸冰箱来确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这是老皇历了,还包括不断推进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市场链管理、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六西格玛管理和人人是创客

笔者反对一些学者从发展速度、盈利能力这两项指标来对比华为和海尔的观点,毕竟两者所经验的行业截然不同。更难苟同有人说张瑞敏把管理当成了艺术,做给别人去看;而任正非却将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各个角落,指引企业前进

如果说张瑞敏只是把管理当艺术,那么又有多少一把手能够在销售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利润大幅攀升?而有人认为华为的成功在于聚焦,试问同样聚焦空调业务的格力反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是否打脸了?

华为和海尔看似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本质

其实,任正非的不变并不是一味僵化的不变。正如任正非提出的口号: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优化是压轴也是点睛,这正说明了华为一直在变。

当初削华为之足适IBM,主要为了避免企业膨胀陷入官僚,窒息公司的活力。后来任正非的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以及华为可以试试人才众筹,实现优秀人才快进、快出,不扣住人家一生,说明华为的不变都是围绕激活一线员工的力量。

而海尔从当初学德国制造、学日本精益化管理,更多也是汲取成功合作伙伴和顾问的经验,而后来学美国六西格玛管理、学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再到现在的人人是创客、人人都是CEO”,同样激活一线员工的强大动力。其实,华为和海尔表面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本质。

华为优化的目标就是不断解放各个层级员工的生产力;海尔从创业开始不断对标学习,同样也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继承先前变革的基础和成果上,保持、强化各层级员工的积极性。

当然,从媒体信息来看,华为公司在基础理论研究似乎先行一步,同样也是华为在特定行业发展到目前世界第一的特定阶段所催生的,这同样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但是,只要一线员工能够直接呼唤炮火人人是创客、人人都是CEO”,哪怕企业在某个阶段陷入方向战略的错误,纠错的能力和成本都是相对可控的。尽管华为和海尔所走过的路截然不同,但二者的成功却有着相似之处。(本文作者系海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所)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