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3:42:09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美媒:深圳油画村居民曾仿世界名画赚大钱现在养家难)
参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 美媒称,悬挂在经济型酒店房间内的梵高“静物写生”;公司办公室内,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黑灰色抽象派绘画;艺术酒吧内蒙上了灰尘的巴黎街景画。这些仿制画都出自谢春缇(音)之手,这位现年31岁的画家居住在深圳大芬油画村。这个村出品的高仿世界名画一度占全世界总量的60%。
首届中国(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博览交易会暨2010大芬国际油画节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7月9日报道,据估计,该村有800家作坊和5000名画工。大部分作坊销售的是艺术仿制品。这里的画家整天都在临摹毕加索、莫奈、伦勃朗及其他世界名画家的作品,这是中国拥有大批量制造廉价商品实力的又一例证。
报道称,但大芬油画村现在的处境却非常艰难。由于用工成本增加,绘画技术改进和外国顾客流失,像谢春缇这样的画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些人甚至放弃作画。
谢春缇说:“很多画家都放弃了,离开了这里。”谢春缇毕业于江西的一所艺术学校,她正在路边兜售高仿的梵高画作。她说:“以前的国际市场很大,利润很高;我们一天卖出两三幅画,就能养家糊口。现在,我们一天卖五六幅画,仍没办法养家。”
专家称,大芬村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北京正在尝试将中国几十年来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基于制造业和投资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具可持续性的创新型经济。淘汰落后的工厂,引入高科技初创企业和闪亮的办公园区。
报道称,经济转型一直困难重重。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创25年来的新低,广东省制造业工人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周正兵说:“大芬村就像广东其他沿海城市一样。过去,他们一直将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在放缓,需求不断减少,劳动成本却在不断上升。基于这些原因,在这里工作的人们发展机会有限。”
直到1989年,大芬村还是一个小渔村。当时,一名香港画家黄江带着其他20名艺术家来到大芬村。2011年,黄江说,大芬村的生活成本很低,而且离香港很近。他曾每个月卖给外国买家几十幅高仿名画,其中很多是美国和欧洲的买家;在了解到市场的潜力后,他开始向其他画家传授经营之道。
几年后,市场需求量大幅飙升。大芬村变得非常繁荣,黄江也因此致富。大批中国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涌入大芬村;在接受3至6个月的培训后,他们一天最多可临摹20幅名画。
报道称,现在,大芬村的居民们正在努力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随着外国买家的减少,他们正在瞄准国内市场,从临摹毕加索的画作转为仿制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明亮多彩的肖像画。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相关链接:美媒:转型中的深圳油画村是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缩影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原标题:美媒:转型中的深圳油画村是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缩影)
美国《洛杉矶时报》7月9日文章,原题:梵高活在这里,还有伦勃朗。一个大师生活(在仿制品里)的中国村子 悬挂在某经济型酒店的梵高静物画,让某公司办公室顿然生辉的抽象画,某个不入流酒吧里的一幅尘封的巴黎街景画……这些没准出自大芬油画村的画家谢春啼(音)之手。大芬油画村是中国南方繁荣城市深圳的一个村落,那里曾出产了世界上60%的名画仿作。该村有约5000名工作者和800家店铺,多数卖的都是大堆大堆的仿画。这里的画家许多是科班出身,他们模仿毕加索、沃霍尔、莫奈、伦勃朗和其他大师的名作,每一幅都是中国大批量生产廉价东西的实力的证据。
但是,艰难的日子到来了。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印刷技术提高和外国客户转向别处,像谢这样的艺术家如今举步维艰。在路边卖仿梵高小画的谢说:“以前,国际市场大,利润高。我们一天卖两三幅画就能养家。如今,卖五六幅画都不行。许多画家放弃离开了。”
专家们说,大芬村是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一个缩影。北京想要告别几十年的旧增长模式——建立在制造业和投资基础上,转向更可持续、创新为主的经济。昏暗的工厂已不合时宜,科技初创公司和敞亮的写字楼园区受到青睐。但转型之路并不顺利。曾以世界工厂著称的广东的制造业员工,受到冲击尤其严重。专家说,大芬村就像广东的沿海城市。他们曾经主打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几年,经济减速、需求减少、成本上升,如今那里的就业机会有限。
现在,大芬村的画家们竭力做出调整,让作品适应新形势。外国需求疲软,他们瞄准国内市场,不再模仿西方大师,改画传统山水画和色彩鲜丽的肖像画。他们还在工作上投入更多时间,以前一天能整出15幅模仿画,如今专心进行原创(售价也高)。在大芬呆了17年的店主刘亚明(音)对油画村的未来表示乐观,“开始是模仿,然后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正是创新之路。”(作者乔纳森·凯曼,乔恒译)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