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为什么宝洁华人第一女高管 加入京东一年即被调职?

营销资讯 2020/03/15 13:44:33  来源:网络整理

  为什么宝洁华人第一女高管 加入京东一年即被调职? 来源:投资界

 

昨天我的朋友圈突然又被一则消息刷屏了,说的是从宝洁空降京东的熊青云被调离了市场部。官方声明含糊其辞,但明眼人都说这是不行了。

熊青云的名字上一次出现在朋友圈是在她的离职信里。我向来讨厌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加上那篇文章很标题党(类似于宝洁美女高管谈人生之类的),压根就没好好读。这次的新闻顺带又贴了一次,我倒是仔细看了。看完感觉是:熊女士没想清楚。

熊女士在那封信里说,宝洁是靠一个强大系统运作的,但是市场人的直觉更重要。因为他们的直觉能让公司看到数据看不到的东西——那些深藏在消费者心里的东西。

话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但我细细咀嚼,觉得熊女士在宝洁身居高位,是系统的受益者,就不要再奢望能有直觉了。这两件事是根本冲突的:你要么靠系统胜,要么靠直觉胜。鱼和熊掌兼得是太贪婪的想法。

熊女士作为一个系统的既得利益者,居然跳出来去京东试图以自己的直觉取胜。勇气可嘉,但成功可能实在太低。看新闻里说,熊女士在京东的最大贡献,是为京东换了Slogan —— 在去年9月份,熊青云尝试将京东Slogan从此前的多快好省更改为只为品质生活

这简直是一个笑话嘛。

而更好笑的是,据说经过大半年的推广,京东新Slogan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直到现在京东官网上仍然挂着旧标语多快好省不知道新标语是曾经上线过被下线还是从来没有上线过

我的朋友,原欧莱雅的李总监对此评论说:我觉得还是多快好省更好……”

所谓以己之短,博人之长,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突然想起来十二年前,我和联合利华的方总监参加著名的Marketing Foundation培训。当天晚上我俩坐在虹桥上海城门口的麦当劳吃晚饭,感慨联合利华这套体制,真的可以让一个没有天分的人,也做出合格的品牌,不错的营销方案,但是真的很难产出天才的想法。系统是规避风险的,天才在系统里没有前途。

宝洁和联合利华,大致是一样的公司吧:都是外企这套强大系统的代表。

而京东,则是野蛮生长的中国本土企业的代表。大家主要靠直觉做生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一方面渴望建立完善的系统来规避风险,一方面又还不习惯依靠系统的运转来经营。从外企来的人才,很容易就成为这种撕裂过程的牺牲品。熊青云女士的遭遇,绝非个案。

这几年,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外企,开始不行了。欧美市场的疲软让外企缺乏底气,本土企业强大执行力和对国内消费者的敏锐洞察也让它们开始逆袭。很多人的判断,是中国国内市场终究是本土企业的。除了几个巨头,很多行业的民企看起来都比外企有前途的多。在这个时刻,外企的这一代本土人才的职业发展又都慢慢接近了外企的玻璃天花板。他们或多或少地面临这样的选择:是留在外企,就这样等待退休?还是投奔陌生的民企,放手一搏?这背后隐藏的预期,还有外企的衰退带来的职业不确定性,和民企对外企人才的求贤若渴与高薪待遇。

我很少听到成功的例子。

究其原因,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外企人前往民企时,往往只认为是一次和以前类似的跳槽。他们低估了新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尤其是很多人担任的职务有了质的提高,比如从一个总监变成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但他们其实还没有准备好。

的,因为他们习惯了一个完善的系统。而民企以为这些人是来做事的,因为没有系统,所以管理者又要管人又要撸起袖子自己干活。比如,一个市场副总裁可能还要自己改文案。最后民企老板们从神话外企人才,认为他们无所不能,到妖魔化外企人才,认为他们啥也干不了。

外企的人,习惯了自由平等的企业文化,凡事讲究尊重个体,鼓励员工试错。民企大多还在强调老板权威,强调员工服从上级。甚至犯了错要罚款,休假从来都不容易批。这第三条也许比前面两条更难克服。毕竟到了一定阶段,人的追求不再只是金钱,价值观的一致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从外企出来的人去民企,容易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在外企的异类,比如熊青云女士的前任程峻怡。他早年在伊利的时候,我有幸见过他。感觉他很有草莽气息,很难想象他也出身快速现代化的三年。虽然之后去了京东发展不顺利,好歹出过好几个有名有姓的营销战役,也在央视的招标会上挥金如土,留下过印记,比熊女士的只为品质生活有意思多了。

也许熊青云女士追求的是人生的探索和历练,并不在乎职业的成败:那倒也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来说,最终的选择应该超越外企民企的差别,问问自己那些根本的问题:我是谁?我追求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清楚这些,选择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民企外企又有什么所谓?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