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3:45:10 来源:网络整理
平静了近半年的母婴电商行业,最近又让人闻到了一丝的火药味。六月初,前脚蜜芽刚刚斥巨资与金鹰卡通和央视合作冠名“六一”晚会;后脚16日,贝贝网便邀请近百家媒体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战略发布会,宣布获得D轮1亿美元融资,将问题抛给母婴业内其他“求财若渴”的玩家们。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将是母婴电商的洗牌年。而事实上多数人都已明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激烈争夺,该有的格局在2015年中其实已现端倪,如今2016年已经过半,这个在外人看来“最柔情”的战场到底战况如何?
另根据QuestMobile于近期刚刚发布的《2016中国移动电商专题研究报告》中的数据,贝贝这个我们传统意识中的母婴垂直玩家,却已经以近1123万的活跃用户,步入MAU(月活跃用户)千万级电商阵营(目前MAU千万级移动电商有淘宝、京东、唯品会、天猫、蘑菇街、聚美优品), MAU(月活跃用户)在母婴电商中超过后4名的总和3倍以上。如果只从数据角度来看,垂直母婴电商贝贝网一家独大,行业格局已经落定。
企业的固有形象,迎合年轻目标群体的口味?一直是这位家居流通行业的巨头近年来思考的问题。
低调稳重的贝贝:非标“护城河”之上的“唯快”打法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母婴电商之一,贝贝网这两年的发展被业内人士称为“低调”,这也是上文提到的QuestMoblie最新数据一出,让业内惊讶的原因之一。
根据QuestMoblie前几天发布的《移动电商专题研究报告》,贝贝网的活跃用户和用户使用时长、频次在行业内都有很明显的优势。即使在整个电商圈对比,195万的日活、1123万的月活、5.1次的日打开次数及17.8分钟的日使用时长,也很有竞争力,部分数据甚至超过了一些老牌的电商,也让业内再次看到了母婴这一品类的巨大潜力。
高举高打的蜜芽:大手笔营销坚持线下“重”战略
与贝贝网相反,蜜芽绝对是业内“高调”的代名词,接连的事件炒作让看客眼花缭乱。去年3月,蜜芽高调发起标品价格战,吸引了大量注册用户,也开启了母婴电商价格战的序幕,成为蜜芽公关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事件之一。
此外,去年7月蜜芽花费7000多万邀请了汪涵、霍思燕、钟丽缇等十几位一线明星爸妈举办蜜芽风尚大典,为自己塑造了“母婴界时尚平台”的形象。今年与两大电视台合作的“六一”晚会,据说总投入达到了近3000万。大手笔投入下,蜜芽的曝光度持续上升,一时在母婴电商界的话题榜风头无两。
去年以来,在电商这一本职业务尚未取得绝对优势之时,蜜芽就频频开拓早教、亲子游、妇儿医疗等项目,先是携手红黄蓝“布局母婴O2O”,又入资儿童游乐场悠游堂、联手妇儿医院美中宜和布局线下实体店进驻美中。
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之下,却被业内诟病资源和精力分散,效果不佳而浅尝辄止。今年一月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蜜芽高管爆料,继砍掉旅游、医疗等O2O业务部门后,蜜芽即将砍掉妈米计划。然而面对业内的质疑,蜜芽似乎对自己的选择仍有坚持。
后来者美囤妈妈:主打“社会化电商”寻找“变现”出路
再看宝宝树旗下的美囤妈妈,应该说其非常清楚自身优势所在,坚持走社会化电商之路。
美囤妈妈的优势在于,宝宝树在前期做母婴社区时已经积累了8000多万用户,月独立访问用户数量已达1亿,覆盖超过8成孕期到6岁的中国互联网妈妈。而这些人群成为美囤妈妈天然的潜在用户。商业、产品、社区的融合,是宝宝树生态的重要优势。
但是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贝贝网与蜜芽分列行业首位和第二已无悬念,而作为后来者的美囤妈妈该如何另辟蹊径获得关注度,并且克服用户“变现”这个难题,正成为宝宝树需要思考的问题。
回顾从前:一切事出有因
回顾母婴电商的发展,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贝贝网于2014年上线,而蜜芽虽然2011年就已是一家淘宝店,但真正获得大额融资步上正轨也是在2014年,同一年,母婴电商开始为行业所重视,成为一片新蓝海。然而当时贝贝网专注非标品类的拓展,蜜芽则专攻跨境母婴业务,用户交集并不多。之后随着双方业务的不断扩展,不同发展战略带来的差异化逐渐增大,双方间的对比才开始显现。
万,其中贝贝网1122.66万的用户数占了总数的75%,“二八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而蜜芽仅仅231万的数字,让其频频在公关稿中宣称行业第一的口气显得有些幼稚。
展望未来:格局渐行渐明 母婴大佬走出母婴
母婴所带来的双重红利,却最终因为几次关键的决策失误,让自己在行业竞争中的屡失良机,不禁令业内感到可惜。
应该说,如今火热的母婴电商行业与当年的3C电商有相似之处。当年,京东、易迅、亚马逊等同为3C电商的代表,但京东最终凭借物流供应链优势和独创的服务体验等优势,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成为如今的电商巨头,至于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都是后话。而在母婴电商领域,如果说未来五年会诞生出一家巨头,对照目前几家平台的发展路径和京东成功史,显然,贝贝网看似有着更大的机会。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