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网络电影票平台开启三国时代,背后藏了巨头多少野心?

营销资讯 2020/03/15 13:50:18  来源:网络整理

 

在线购票开启三国时代,背后藏了巨头多少野心?

艾瑞网

在线购票三分天下:微影、猫眼、淘票票

你或许会疑问:不就是卖电影票吗?有那么高的估值吗?值得争个头破血流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线票务的三国时代正式形成。

在线票务争夺的下一战:决定你在电影院看什么电影

而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发行方还可以直接向电影投资,分享电影的票房收益。这个时候它同时成为了电影的投资方。

电影发行的最终目的是决定一部影片能否被放进电影院的排片表中,以及在排片表中能占据多少场次。而这件事情的决定权在过去几年已经发生了转移。

在过去,因为全国市场的分散,没有统一的数据和有控制力的院线。决定几千家电影院排片的,是各地的影院经理们。因此以往发和公司要盯紧的就是这一批人,以光线为代表的公司在全国各个重要的票房城市派驻了几百名发行人员,这些发行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想尽力法与影院经理处理好关系,从而能够为自己发行的影片争取到一个好的位置。

在线购票在过去几年的异军突起,以及像万达这样总部具有强控制力的院线的成功,对于传统发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影宣传和发行越来越讲求数据--而这正是互联网强于传统发行之处,一切都是可追踪的。

有多少人想看你的电影,你的预告片在优酷土豆、腾讯视频播放了多少次,主演的微博被转发了多少次,你提前预售出去了多少票房,甚至你的导演与演员此前的电影票房如何等等,这些数据汇聚在一起,组成了一股巨大的信息流,一点点冲毁了原本依赖于直觉经验以及私人关系的排片决策体系。

到了今天,甚至可以说,没有一部大片可以对这些平台视而不见。与这些在线售务平台的深度绑定已经从一件时髦事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发行战略。

在线票务网站、传统发行公司、电影院线,这三股决定你在电影院里看什么电影的势力,像藤蔓一般越来越紧密地缠绕在一起。

影业面临挑战

BAT的布局

中国电影票网售市场火爆的一大主因是,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掀起的价格战。它们都有自家的电影票网站,同时也分别入股了电影票销售平台。以阿里巴巴为例,它入股了旗下有猫眼电影网站的美团网。

目前,互联网公司想要先通过烧钱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利润问题则以后再考虑。给用户提供低价票,也可以帮助它们积累消费者支出习惯方面的数据,这最终会有助于销售精准的定向广告。

分析师认为,体量小的在线票务网站很可能会因价格战而被挤出市场。对于娱乐业公司来说,隐忧在于那些优惠将使得人们形成电影票价格要很低的预期。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曾表示,如果定价低于电影运营商和电影制作公司共同设定的最低价格标准,在线票务销售商可能会被列入黑名单。

低价票问题也引来了监管机构的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早些时候,它们召集了本地在线票务网站和电影运营商进行会谈,以防止定价失控。

为了给自己的网站和应用吸引流量,互联网公司纷纷为电影院提供大量的补贴,让后者填补差价。

票务独角兽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流量和支付战争

但如果你站在这三家票务平台背后最大的两大金主: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试想一下,如果是在几年前,你会在淘宝购物以外的其它时候使用支付宝吗?你知道什么是微信支付吗?进一步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产生了对于这些在线支付手段的依赖?

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速的提升和流量资费的下降只是那个扮演配角的环境因素,真正促使我们丢掉钱包的,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们花费巨资投资或者收购,解决人们最普遍的吃穿住行需求的生活场景应用。

而且,它还是一个处于快速成长通道中的消费。随着电影票房的越来越高,这些在线购票软件会承担起越来越多流量入口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流量就意味着商业价值,意味着可以进行变现。

比如说,通过淘票票打通与阿里一直想做的衍生品生意,或者是给天猫上的卖家打广告;通过微信电影票宣传腾讯新推出或者代理的游戏,或者给即将播出的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做推广。

对于腾讯和阿里巴巴来说,电影票房根本不是他们关心的事。电影和娱乐行业的高关注度和话题性,带来的对于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才是这些巨头不惜代价投入这些在线购票平台,同时纷纷成立电影公司,进入到产业链更多环节的原因。

抓注年轻人的注意力,这才是更大的生意。

来源:腾讯科技、网易科技等

相关链接:收购猫眼这匹野马 光线家的草原够大吗?

来源: 钛媒体(北京)

猫眼电影很难借助光线传媒的力量重振辉煌,将继续承受BAT的重压;而光线也很难依靠猫眼布局电影行业全产业链。

(原标题:对于猫眼这匹野马,光线家的草原实在是不够大)

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有趣现象是,“谣言”往往最终都成为了现实。

纷纷扬扬传了好久的猫眼电影正在寻找外部资本的小道消息,终于尘埃落定,入局方是光线传媒。根据光线传媒的公告,双方的交易是这样的:光线传媒支付15.83亿元获取猫眼电影19%的股权;光线传媒控股股东光线控股以1.76亿股光线传媒股份获取猫眼电影28.8%的股权,同时支付8亿元现金获取9.6%的股权。

由此,王长田的光线系将合计持有猫眼电影57.4%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外,王兴这边,新美大将持有光线传媒6%的股权。猫眼电影在这桩交易中,估值83亿元。

交叉持股、支付现金、互进董事会等复杂设计,让这场交易充满了神秘的味道。但是,对于外界来说,无论如何复杂,观点无异于看好或是看衰。对于这笔交易,土妖认为:就像两个大龄青年,联姻只不过是双方都找不到更好的对象,是接受现实的迫不得已之举。猫眼电影很难借助光线传媒的力量重振辉煌,将继续承受BAT的重压;光线也很难依靠猫眼布局电影行业全产业链,真正意义上从电影公司向互联网娱乐公司转型。(对此,钛媒体昨日文章《控股猫眼,是王长田这10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有着不同见解。)

83亿的估值,只是低于预期并非低于价值

对于猫眼电影和光线传媒的交易,业界讨论最多的是猫眼电影估值的高低。一些业界人士认为,猫眼电影估值低了,王兴是在贱卖猫眼。的确相比于淘宝电影17亿元A轮融资后,137亿元的整体估值;以及微影时代CC+45亿元融资过程中,20亿美元的估值,猫眼电影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估值过低的印象。

恰巧的是,光线传媒似乎有未卜先知的功能,又或者是受猫眼电影的嘱托,其特意在公告中强调,考虑到光线控股及光线传媒对于标的公司及其原有股东的战略合作意义,标的公司原股东对光线控股、光线传媒受让标的公司股权的估值水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折让。

在土妖看来,这样的说辞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众所周知,对融资方来说,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估值和融资额的高低,一方面是取决于自身的市场价值、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另一方面也是充分考虑到了投资方的带来的战略价值。换言之,投资方的战略价值,已然包含在猫眼83亿元的估值中了,而不是舍本逐末的体现在估值折让中。

猫眼83亿元的估值,只大概相当于淘宝电影估值的61%,以及微影时代估值的63%。对于这点,土妖想强调的是,猫眼电影的估值只是低于预期并非低于价值。土妖身边,认为猫眼价值过低的人,普遍的观点是,猫眼很出名啊,怎么估值会低于淘宝电影和微票儿呢

不难看出,猫眼电影由于先发的原因,占据了一部分用户认知的优势。但是,普通用户不知道的是,在BAT的强大碾压下,如今猫眼电影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收缩。从2015Q1王兴在北京电影节上所说的70%,一路下滑到Q3时第三方报告的26.73%,份额严重缩水。

虽然猫眼电影仍旧是在线电影票里面的重要玩家,但是资本市场对标的公司的评估向来只看两个关键词——趋势和故事。在发展趋势上,猫眼电影不断承受BAT的压力,数字越来越难看,昔日一骑绝尘的辉煌已难再现;而在主业之外,又没能很好进行上下游布局,讲出新的动听的故事。因此,看当下更看预期的资本市场,在最终打分时,给了猫眼83亿元的价格,土妖认为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交易背后,王兴的小九九都有哪些?

其实,无论是引入战略投资者,还是携手光线传媒,这样的公关说辞都没有说到点上,被王长田的光线系合计持有57.4%的股权,说白了王兴是把猫眼给卖了,要是有人非要认为估值过低了,那就属于被贱卖了。

那么王兴为什么要把猫眼电影给卖了呢?土妖一直认为,在王兴的心中,美团才是嫡长子、亲儿子,猫眼不过是庶出、干儿子甚至是孙子。在嫡长子四面受敌,无论是团购、外卖,还是酒店、丽人等业务线,都在愈演愈烈的O2O大战中,深陷混战泥潭的时候,王兴只能是弃卒保车。通过卖出猫眼电影,减少一条输血的管道,缓解一下其他业务线的现金饥渴。

也许有人会问,王兴此前在内部信中,不是号称猫眼电影已经在BG层面实现盈利了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猫眼电影有自己的造血能力,不用新美大的补给了?同时,猫眼和光线和携手,是不是就是单纯出自于产业、行业合作呢?

如果会这么认为的话,土妖只能说——骚年,想法太单纯了。

先说BG层面盈利问题。首先“BG层面这样的提法就非常怪,盈利就盈利,亏损就亏损,为何要强调是BG层面呢?其实,加上这样的一个定语,无论是后续的解释还是其他操作空间啥的,都有足够的余地。

再说具体的数字。此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是,猫眼电影每个月要烧掉1亿元,后来随着竞争的加剧,按理来说烧的钱应该只多不少才对。但是,在光线传媒的公告里却称,猫眼电影2015年、20161-3月分别实现净利润2.38万元、8.08万元。

这种情况,只有一个解释可以说得通,那就是从过去的2015年至今,猫影电影是在牺牲市场份额换利润,从而用一个正向现金流把自己卖出去?这其实也为前面说到的,猫眼电影从去年开始,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找到了最合理的解释。不知道王兴早在一年前的缜密谋划,王长田知道与否。不过,公告里还有这样的话,标的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标的公司此次估值采用协商定价模式,不存在业绩承诺。由此,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别人就不好再说啥了。

第三个,说一下资本的玩法。即使土妖的观点是错的,猫眼电影83亿元的估值真的就是低估了,对王兴来说,也仍旧未必吃亏。不仅甩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而且光线传媒通过和猫眼的合作,很可能会在股票复牌的时候,有一定的表现。现在光线传媒的市值是372亿元,随便几个涨停,按照6%的股权分给新美大的部分,也足足能够为王兴在猫眼估值方面的大气找补回来。

接盘者王长田,同样无法让猫眼走出BAT阴影

作为电影行业里大佬级的人物,也许王长田对王兴的小九九、小算盘,早已心知肚明。只不过鉴于对在线电影平台这一电影产业链中下游资产的迫切需求,王长田愿意选择性的忽视。公开的资料显示,王长田在意的是猫影电影的数据资产。猫眼电影所掌握的海量用户观影互动数据有助于公司对投资、制作、发行的影片进行精准营销,很大程度上拉动票房增长,公司的线上综合宣传发行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只不过,现实和期望中间,往往都有着巨大的鸿沟。土妖觉得,电影永远是一个创意主导的行业,重要的是创作者对时代的敏感、对人性的洞察、对潮流的把握,甚至可能是灵光一现的产物。一句话,好的作品永远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里,也有一定偶然的幸运因素。

所谓的大数据,至少在目前看来,不过是互联网玩家对传统行业土老帽讲故事的手段而已。即使大数据可以让你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但是它也没办法告诉你,怎么制作出这样的电影,更遑论帮助光线传媒,从传统的电影公司,向互联网娱乐公司转型升级了。

对于猫眼电影来说,即使傍上了光线传媒,也远远谈不上前途光明,仍旧会活在BAT的阴影之下。这不是土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行业里大部分人的看法。娱乐行业新媒体三声就表示,与光线深度捆绑,猫眼的前景也并未因此显得一片光明。三声还举了个例子,此前华谊收购了在线票务网站卖座网,此后这一网站便渐趋于沉默。同为上游民营娱乐公司的光线收购猫眼,是否会重蹈卖座网的覆辙?

仔细分析的话,可以很容易就发现,光线传媒对猫眼电影的帮助实在是非常有限,两者的合作甚至会给猫眼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线电影票务仍会是BAT的天下,王长田入主,也很难帮助猫眼走出BAT的阴影。

首先说资金方面。众所周知,在线电影票务平台还远远没有形成品牌的虹吸效应。和团购一样,基本上用户考量的唯一因素就是价格。基于这样的前提,补贴在竞争中就显得异常重要,而补贴的背后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即使按照以前一个月1个亿的烧钱速度,光线传媒也完全负担不起。

要知道光线传媒整个2015年,也就仅仅赚了4亿元,而2016年第一季度也才赚了2亿元而已。可以说,对于猫眼这匹野马,光线家的草原实在是不够大。市场地位下滑,婆家又不够富有,猫眼电影面前困难重重。

其次讲讲内容方面。在和光线传媒合作之前,猫眼电影是一个第三方的发行渠道和营销平台。而携手光线之后,猫眼就失去了第三方的身份。由此,无论在投资、出行、发行、营销等各个节点,其它公司在和猫眼电影合作前,自然会更加深思熟虑一番,或者选择更加单纯的淘票票、微影时代、百度糯米等。猫眼能不能再次捡到《捉妖记》、《煎饼侠》这种没有光线印记的宝,就很难说了。而单凭光线传媒一家的内容,显然支撑不起猫眼电影快速发展的需求。

最后谈谈合作方面。土妖认为虽然所谓的气质、调性、氛围、思维等等都是比较虚的东西,但是其却又是真实存在的,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猫眼电影和传统电影公司光线传媒,由于出身不同,使得它们在具体的业务合作方面,可能未必会太顺畅。

2014年底的时候,光线传媒就曾与奇虎360曾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北京先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电影的在线收费点播业务。不到一年时间,奇虎360年就退出了此次合作。这其中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相比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理念方面的不同,很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按理说,猫眼电影联姻光线传媒,面对新婚,要讲一些漂亮应景的话才对。但是土妖认为,真心的话永远比好听的话更有营养和价值。王兴会离猫眼多远,王长田会把猫眼带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