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2.6亿投资的跨境电商平台“蜜淘”已倒闭:员工被遣散

营销资讯 2020/03/15 14:01:03  来源:网络整理

 

逃不过C轮死,蜜淘年前已倒闭,所有员工解散

亿欧网  石钰

摘要蜜淘在年前其实就解散了,所有人补贴1个月工资。蜜淘从10月就开始裁人了,到解散时还剩下几十人而已。

 

  330日,亿欧网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和蜜淘相关人士(前员工)取得联系。据该员工爆料:蜜淘在年前其实就解散了,所有人补贴1个月工资。蜜淘从10月就开始裁人了,到解散时还剩下几十人而已。

  为了印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亿欧网前后联系了3名蜜淘前员工,接触的3名员工有一位中层管理者,另外两名为普通员工。其中1人对此事缄默不言,另外2名员工透露了一些信息(应爆料人士要求,这里不透露其职位和姓名)。

  以下是亿欧网与其部分对话:

  亿欧网:到底是倒闭还是被收购?

  爆料人:倒闭了

  亿欧网:现在蜜淘公司还有人吗?

爆料人:所有人都散了,没人了

此外,亿欧网找到了蜜淘多名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的爆料截图:

     

        

   

  对于此事,亿欧网一直在想方设法得到蜜淘创始人谢文斌的说辞,但直到发稿前,谢文斌对此事都没有回应。

  但种种迹象表明:蜜淘的确已经倒闭,没有被收购。

  1)蜜淘微信公众号今年1月停更、官方认证微博最后一条信息也截止到2016128日后再无更新;

  2)蜜淘位于望京SOHO的办公区已经人去楼空,SOHO前台称蜜淘已提前退租,而即将入住的新公司正在里面施工;

  3)供应商爆料,蜜淘从去年开始出现结款不及时等情况;

  4)创始人谢文斌沉默,且多方人士均表示联系不上本人;

  5)此前对于蜜淘被京东收购一事,亿欧网向京东求证,但京东方面否认收购一事;

  ……

  蜜淘倒闭的传闻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亿欧网从2015年底开始听到一些风声,至今,蜜淘倒闭发展成一件一样的事件:

  2015年底消息透露,蜜淘年前有大事,彼时谢文斌本人还与一些媒体有过沟通,表示会在年后公布,但至今一直没有等到谢的官方发言;

  传言蜜淘在快倒闭的时候被接盘,这一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但与事实有些出入,据知情人士透露,蜜淘被接盘的是仓库部分,仓库是蜜淘自建的;

  3月初,搜索引擎上开始出现蜜淘被收购的相关消息;328日,某家媒体收到一封匿名投稿,称蜜淘被收购,创始人出局;接盘者猜测是京东;

  随后,京东出面否认,称收购蜜淘传闻不实;

  “倒闭or被收购?”虚虚实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多家媒体求证无果,只能得到部分信息,且业内同行创业者均表示对此事不知情。

  事件发展至此,相信接下来蜜淘的各种猜测仍会层出不穷,毕竟谢文斌一直没有说话。亿欧网也期待得到谢文斌的回复,确认情况。

  C轮融资未果,掉队海淘大军

  还在天猫负责无线产品工作时,谢文斌就获得过云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汪东风的投资。离职后的谢文斌拿着汪东风给他的100万元招募到了来自百度、爱奇艺、360和阿里等大公司的核心团队。

  在蜜淘网正式上线前,在汪东风的引荐下,谢文斌又拿到了福建老乡蔡文胜的100万元投资。

  201310月,蜜淘网(前身是 CN 海淘)成立,20143月产品正式上线;上线初期做的是海淘导购或代购模式,让海淘商家入驻,同时接入国外网上购物商场,并将运转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服务集成在后台,消费者自主完成购物环节。

  在经历了海外代购60%退单率的重创后,2014 6 月,蜜淘转型B2C自营海淘电商,通过特卖的方式,每天上线一个爆品。当时谢文斌的目标是希望做跨境电商类的“唯品会”。在这个时间段起步的还有蜜芽、洋码头等。

  拿到钱后蜜淘开始了大促营销,蜜淘自己拿出了大笔资金做补贴,在当月的黑色星期五,蜜淘最辉煌的数据表明,其客户端激活用户接近100万,月交易流水突破1000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初,跨境电商价格战打的分外激烈;在蜜芽、洋码头和阿里、京东等高打“价格战”后,蜜淘开始沉寂。

  谢文斌曾说过就算我再融一亿美金,我也不可能成为巨头打价格战的对手,巨头可以通过渠道与补贴的方式把价格压到很低,但是创业公司没有办法这样长时间消耗下去。这句话显然佐证了蜜淘在价格战中消耗不起。

  更糟糕的是,2015年资本的寒冬来临,融资已不再像2014年那样,轻易就能融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数额,蜜淘的C轮融资也迟迟未能敲定。在阿里、京东、亚马逊等纷纷发力跨境电商,在流量、资本、品牌资源都雄厚的巨头面前,蜜淘的优势开始变弱。

  转型韩国购,可是时间已然来不及

  20159月,谢文斌开始被动求生。为了让蜜淘变得更轻,跑得更快,20159月谢文斌放弃了全品类的全球购运营思路和价格战的营销手法,退守到了韩国购的单一垂直市场。

  谢文斌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转型后的蜜淘计划连续实现三年盈利,为A股上市做准备。

  或许是为转型做准备,蜜淘裁掉了很多业务部门,公司开始大幅裁员;即使在201512月,媒体还有关于蜜淘和萌店全球购合作的新闻报道出来。

  但与此同时,蜜淘将于年后解散的消息也开始扩散开来....

  而具体的转型成效上,亿欧网可以在蜜淘首页上看到“韩国免税店”五个字,其移动端APP也标榜着“韩国免税店,海淘购物明星同款韩国代购”;但再看其官网及APP端,平台上仍存在全球购的痕迹,甚至网站还存在“淘日本”的子目录;也就是说蜜淘并没有完成转型。

  事实上,蜜淘在争夺韩国品牌商独家代理权中,也不具备优势。据亿欧网了解,天猫国际与韩国易买得,京东与乐天都达成合作关系;而聚美则是韩国多家品牌的中国区独家代理合作伙伴。蜜淘转型韩国购,依然会和其它电商网站重叠,再一次面临竞争压力。

现在,在蜜淘倒闭消息曝出面前,所有的转型都丧失了机会。

█相关链接:又一家创业公司C轮死!蜜淘被曝公司已倒闭

来源:品途网 作者:王亚

    原标题:又一家创业公司C轮死!蜜淘被曝公司已倒闭

  蜜淘现状:微博停更、裁员潮、人走楼空

  蜜淘可能等不来它的机会了。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跨境电商蜜淘被京东收购,这一消息遭遇京东方面的否认。而更为劲爆和残酷的消息却在指向,蜜淘并非被收购而是倒闭,目前与商家结算都成问题。

  “去年9月公司转型韩国购,原来很大一部分业务不做了,大幅裁员,内部传闻说今年1月份会解散,当时也不知道真假。”蜜淘一位不愿具名的前员工告诉i黑马。

  该员工去年11月离开蜜淘,与她同时离开的人远不止她一个。据她透露,蜜淘市场总监今年春节前后也离职了。“以前认识的同事已经没有在蜜淘的了,现在公司是倒闭了还是解散了,我也不清楚。”

  截止发稿前,i黑马联系了蜜淘创始人谢文斌,并未得到回复。但其他一些客观事实也许能佐证蜜淘倒闭传闻的真实性:

  1.蜜淘微信公众号、官方认证微博今年1月底已经停止更新。

  2.蜜淘位于望京SOHO的办公区已经人去楼空,SOHO前台称蜜淘已提前退租。

  3.蜜淘创始人沉默,京东方面对i黑马表示收购蜜淘及蜜淘员工迁往京东上班等传闻均“无此事”。

  4.蜜淘前员工称裁员潮、离职潮去年底已经开始,内部员工爆料公司并非收购,而是倒闭,更没有大部分员工去京东上班一说。

  5.业务转型至今,蜜淘首页“韩国免税店”五个字仍清晰可见,但官网及APP端并未出现韩国产品,且平台展示产品产地均为日本,并出现“淘日本”子目录。

  谁“杀死”了蜜淘?

  2014年跨境电商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野蛮生长。随着早期圈地完毕,汹涌的掘金者必然面临着贴身肉搏。通过此前的蛛丝马迹,我们试图分析身处风口浪尖的蜜淘最终倒下的三重原因。

  1.海淘版唯品会走不通

  2年前,从未出过国,从未有过海淘经历的谢文斌带着他的“海淘”梦想创立了蜜淘(前身:CN海淘)。

  一开始他只想做一个海淘导购或代购模式,让海淘商家入驻,同时接入国外网上购物商场,并将运转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服务集成在后台,消费者自主完成购物环节。

  “代购模式的根本问题是商品价格透明、利润薄。同时平台没有仓储不备库存,也意味着物流周期长,客户体验差。”上海哦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鹏博撰文表达了对海淘代购模式的担忧。

  谢文斌显然也看到了代购的瓶颈,在参考唯品会、聚美优品的模式后,2014 6 月,蜜淘转型B2C自营海淘电商,通过特卖的方式,每天上线一个爆品。

  爆款做法却不被业内看好。

  “爆款不能成为一种模式,跨境电商本身能做爆品的产品并不多,做爆品又需要平台持续补贴让利。后续商品跟不上,供应链支撑不了,平台是很难的。”洋码头相关负责人对i黑马表示。在她看来,跨境电商做爆款会把自己做死的。爆品只能成为平台营销、拉新的方式,低价促销吸引到用户外,还能给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需求才是爆品思维的关键。

  宝贝格子CEO张天天认为,推爆品没有错,需求点切实存在,这也是最降低用户获取成本的方式,但归根结底平台还是要回归到解决更多用户需求,而不是单纯打爆品。

  蜜淘的爆品特卖思维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当时蜜淘的月交易额只有几十万,增长速度也只有 3050%

  2、频繁大促

  201411月,蜜淘获得了祥峰投资、经纬创投等3000万美元投资。为了提高销售,蜜淘随即加入了地铁刷广告的营销大军,当月黑色星期五之后,蜜淘特卖产品销量翻倍增长。

  据有媒体报道称,每次大促前,谢文斌都会投入几千万做广告,蜜淘飞速发展的转折点就发生在那个时候。数据显示,当时蜜淘客户端激活用户接近100万,累计递送包裹近20万个,月交易流水突破1000万元,员工数量发展到60人。“电商就是靠广告砸出来的,各个平台都是如此。”谢文斌说。

  随后,蜜淘举办了“520激情囤货节”和“618电商大促”,面对与主流电商的PK,谢文斌并不怯场,打出保税区商品全网最低价的口号,叫板京东、天猫、聚美优品、唯品会等玩家,承诺物流速度体验绝对远超京东天猫。

  “电商就是这样,必须得不断地做活动。”蜜淘CEO谢文斌曾说。

  然而看起来滋润的光景并未持续太长时间。2015年初,跨境电商市场走进了价格战的死胡同。以蜜芽为首的跨境电商举起了第一杆降价大旗,同样是跨境电商的洋码头在拿到一亿美元B轮融资后,也高喊着要加入到“价格战”的阵地中。包括网易旗下考拉海购、京东、阿里、聚美……前后脚都进入了同一个战壕。

  在资本、流量、品牌背书等资源都雄厚的巨头面前,蜜淘的优势开始变弱。“蜜淘在库存上能压个一千万、两千万的货就已经算很不错了,但某些大公司在保税仓库中的货就有十个亿。”谢文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蜜淘与巨头之间的差距。

  一旦进入大促的怪圈,平台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大促刺激销量。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价格战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制约。而蜜淘的C轮融资却迟迟未能公布,这也让蜜淘开始掉队海淘创业大军。

  张天天说某种程度上投资人理解电商为什么要烧钱,但是烧钱打价格战,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用户留存率,二是用户重复购买力,三是商品毛利率。如果三个条件都是高,当然可以打价格战,如果三个条件只有两个条件是高,也可以打,如果只有一个高,就要算到底是哪个条件更高,如果这三个条件都不高,价格战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烧钱的前提是有很强供应链,又是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如果同质化竞争很严重的情况下,做这个事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张天天称。

  一直没有备好粮草却对大促乐此不疲的蜜淘很可能在那个时候就注定了结局。

  3.错误转型韩国购

  20159月,谢文斌开始被动求生。

  那段时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就算再融一亿美金,也不可能成为巨头打价格战的对手。巨头可以通过渠道与补贴的方式把价格压得很低,但是创业公司没有办法这样长时间消耗下去。

  为了让蜜淘变得更轻,跑得更快,20159月谢文斌权衡利弊后,主动放弃了全品类的全球购运营思路和价格战的营销手法,退守到了韩国购的小而美市场。

  “跨境电商与双边贸易不同,双边贸易做好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做大,跨境电商讲求互联网的去中间化,用户对海外商品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这个过程中,做专也没问题,但要根据市场的竞争和格局来定,现在的局势做单一国家不太行得通。”张天天说。

  对于跨境电商来讲,蜜淘选择把用户群体定位在哈韩范用户理论上并没有错,但过去日韩市场无论跨境、保税、一般贸易还是水货都不计其数,与历史沉淀的这些未知者的竞争毫不亚于跨境电商平台高举高打的明战。

  “做单一国家是很难的,用户群会集中在小众或者有特定需求的人群,平台没有办法满足大部分人对海外购物的整体需求。”洋码头告诉i黑马。在她看来,比较成熟的中产阶级需求绝对不是单点需求,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母婴也是满足特别时期特别群体的需求。“日韩可以作为平台的一个频道存在。”

  一心想要摆脱价格战的蜜淘并没有意识在这一点。在资本市场沉寂10个月之久的谢文斌当时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表示,转型后的蜜淘计划连续实现三年盈利,为A股上市做准备。

  随后,蜜淘从望京SOHO T2算不上大的办公区浩浩荡荡的搬到了望京SOHO T3 ,租下了一整层的办公区。讽刺的是,由于蜜淘从全球购业务转型韩国购,很多业务部门不做了,公司大幅裁员,与此同时,公司将于年后解散的消息在内部扩散开来....

  谢文斌的最后一次选择带来的并不是蜜淘的蛰伏,很可能是消逝。

  2015年底,搬到大House不足半年的蜜淘提前退租,如今这里已人去楼空,空空荡荡的办公区内现在只有一个装修工人在为下一个即将入驻的企业忙碌着....

  2014年的蜜淘风光无限,几乎拿到了所有创业团队期望甚至羡慕的资本“战果”。它一年内斩获了三轮融资:天使轮、A轮、B轮。最终却止步在了C轮门前,不禁令人唏嘘。

  i黑马曾于2015年初发布重磅文章《警惕,“C轮死”!》。提出在当时资本市场大热、VC投资战场前移以及项目估值虚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C轮成为众多创业者难以逾越的坎儿。

  据不完整统计,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有812家,拿到A轮融资的公司达到846家,走过B轮的也有225家,而迈过C轮的仅为82家。文章指出,依据这组保守数据,按A轮到C轮平均相隔一年的节奏,假如2015年还是只有不到100家拿到C轮,意味着90%的创业者需要直面“C轮死”的可能。

  很遗憾,蜜淘成了90%中的一员。

  跨境电商的故事该怎么讲?

  蜜淘如今的局面,可能不是跨境电商市场的第一家,也绝不是最后一家。

  过去两年,海关总署接连出台《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即业内熟知的“56 号”和“57 号”文,以及50元以下行邮税免征等政策红利下,跨境电商行业野蛮生长。

  但是保税模式所造成的明显的优越性使跨境电商行业提前进入价格战,这个被说成是基于偷税漏税的灰色产业亟需规范化。

  今年324日,财务部跨境电商税收政策终于敲定,税改将于48日落实。税改完成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将由原来征收行邮税改为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单次交易限值由行邮税政策中的1000元(港澳台地区为800元)提高至2000元,设置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2万元。其中食品、保健、母婴、日用品等品类成本将上涨,电器类、个人洗护类等则相对下降。

  “新政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按照行邮税征收的50元以下免税额度,这让行业目前主流通过保税区清关的模式在税收上的优势不再具备。此次行邮税的调整,对于依赖保税的跨境电商短期内影响比较明显。这种模式下,低客单价爆款规模化运作的模式会在短期面临价格上涨压力,而其用户群又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客群。”曾碧波称。

  新政之下,跨境电商从业者的游戏规则变了。完全依赖保税备货的电商需要转型升级,直邮与保税双保险的平台也要考虑不同类型的供应链组合,在动态的市场中不断调整。

  由乱而治,这是时代的车轮,并不由某个群体控制。尽管相比过去,部分刚需高频的海外商品成本上升了,创业者处境确实艰难了,但是如果新政策对所有企业都有影响,某种程度上也等于没影响。

  “企业的生存法则很简单:优胜劣汰。随着平台经营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增强,税收带来的影响是可以化解的。”张天天称。

  跨境电商关税及个人行邮税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创业者在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选择过程中比例的增长和流失,但万亿的市场规模,不断丰富的SKU还在禁锢着众多杀红了眼的幸存者和门外的观望者。

2016年,对于跨境电商里的创业者而言,输赢皆在毫厘之间。

█相关链接:濒临倒闭的蜜淘绝不是第一家倒下的跨境电商

腾讯科技 孙宏超

腾讯科技 孙宏超 331日 报道

“谁让你们卖这些东西的?(这些东西是)要先拿来还债。”在蜜淘的办公室里,蜜淘公司的一位供货商正在训斥蜜淘的员工。

这一幕发生在今年年初,据知情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在今年2月份前后,蜜淘的员工开始向隔壁的公司推销自己公司的办公用品:“全新的苹果笔记本仅卖3000元,部分原价百元以上的小办公用品仅以不足十元的价格销售。”该人士进一步表示,蜜淘CEO谢文斌在今年后就未在办公室露面,所有的相关事宜都是蜜淘行政部门进行处理,而售卖办公用品的原因是“给员工发欠薪”。

这样的惨状在一年半前是难以想象的,那时蜜淘还是跨境电商的佼佼者,从灰色海淘成功转型保税区备货模式,并被视为业内学习的对象。但在跨境电商如火如荼的今天,蜜淘却已经悄然离场。

更可怕的是,在跨境电商行业,面对日益收紧的税收政策以及不断涌入的巨头,行业的创业窗口正在逐渐关闭,蜜淘正在成为第一家死去的跨境电商,但绝对不是最后一家。

C2CB2C

2014年,是蜜淘最风光的一年。一年内,这家公司经历更名、天使轮、A轮、B轮等多个大事件,甚至连政策都站在了他们身边。

20147月,海关总署接连出台《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即业内熟知的“56 号”和“57 号”文,从政策层面上承认了跨境电子商务,也同时认可了业内通行的保税模式,此举被外界认为明确了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框架。

在两个文件公布前,“6+1”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开放则给予了跨境电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即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的海外商品只需要缴纳行邮税,免去了一般进口贸易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

敏锐的蜜淘抓住了这个大风口,迅速从海淘代购模式转型B2C,并获得了资本的认可。

据腾讯科技了解,蜜淘的前身CN海淘创立于2014年年初,最初的目标瞄准了海淘导购或者代购,核心逻辑是以商家入驻的模式,类似于淘宝网。但很快,这种模式受到挑战,代购模式相对备货模式价格更加透明,平台利润低;且买手不好控制,容易买到假货;最后的问题则是物流周期过长。

在“56”、“57”号文相继出台前夜,2014 6 月,CN海淘转型B2C自营海淘电商,通过特卖的方式,每天上线爆品,实际进入备货模式。

一个月后,CN海淘正式更名蜜淘。

跨境电商的促销悖论

201411月,蜜淘获得了祥峰投资、经纬创投等30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谢文斌拿到的最后一笔投资。

随后蜜淘开始在多个领域发动价格战,并模仿国内电商平台的造节举动打造属于自己的节日。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更强的对手入场时,蜜淘却开始后劲不足。

2015年年初,蜜芽、洋码头等跨境电商纷纷掀起价格战,意图迅速扩大规模并占领市场。而此时的蜜淘却受限于迟迟未能到账的C轮融资,无法应战。

一位跨境电商高管对腾讯科技表示:“2015年随着大家对政策的熟悉,每家跨境电商平台在备货方面基本都竭尽全力,据说聚美优品、网易考拉海购等几家较大的跨境电商平台备货都超过十亿。”

但这位高管同时也对腾讯科技表示:“在跨境电商领域,促销是一个悖论,因为国内电商相对来说品牌较少,促销可以有效帮助国内企业清理库存。但在跨境电商领域,首先是品牌太多,可选择太多,平台无法在某一品牌对其他平台进行狙击;第二,相对来说国外企业清库存的需求较低,生产规划性更强。”

多次促销未果的蜜淘选择了收缩战线,在20158月,蜜淘放弃了全品类的战略,而是将目光聚焦到韩国市场。但在办公场地的选择上,这家变得“更小”的公司却选择了一个更大的场地,从望京SOHOT2搬到了望京SOHOT3并租下了一整层办公区。

但随后蜜淘在业内失去声音,更可怕的是,并没有人注意到蜜淘已经消失不见。

对手太强?其实都是后辈

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是,蜜淘是遇到了强大到无法战胜的对手了吗?

据腾讯科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除洋码头外,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知名跨境电商介入跨境业务都在蜜淘之后。

跨境电商兴起于2014年下半年,该年6月聚美优品旗下化妆品海淘网站聚美海外购上线;2个月后,蜜芽宝贝成立宁波蜜芽宝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加入宁波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企业行列;同年9月唯品会 正式推出全球特卖。在这些聚焦跨境电商的电商平台(聚美优品已将主要精力放在跨境电商上)之外,互联网巨头们的跨境业务则成为另一波不可小觑的力量,京东、亚马逊中国、苏宁、网易、顺丰的跨境电商业务都相继上线。

而目前关于蜜淘的最“友善”传闻也来自这些“友商”,有消息称京东已经收购了蜜淘,部分蜜淘员工已经前往京东上班。但京东相关人士却对腾讯科技表示收购蜜淘及蜜淘员工迁往京东上班等传闻均“无此事”,该人士进一步对腾讯科技表示,蜜淘的一些员工在离职后被京东招聘,或许引发了误会。

另一位跨境电商高管则对腾讯科技表示,在去年年底的一段时间里,有密集的蜜淘员工进行求职,跨境电商圈内的企业几乎都接到过。而针对京东收购的传闻,该跨境电商高管直接对腾讯科技表示:“蜜淘没有价值,圈内不会有企业对这家公司感兴趣。”

爆款和长尾,跨境电商必将面临的抉择

几天前相关三部委发布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暂设为0%;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

虽然具体的政策还没有最终敲定,但大多数跨境电商从业者均对腾讯科技表示,在新税制出台后,跨境货物的价格将有一定幅度上调。

这意味着还会有第二家第三家“蜜淘”出现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在税制改革传闻出现前,某跨境电商高管曾对腾讯科技表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跨境电商仅仅是为了跨境而跨境。“一些品类本来价格比较低,税率起征点也比较低,做一般贸易本来就足够了。更何况一般贸易按照批发价征税,而跨境电商本来应该是按照零售价进行征税,根本就没有价格优势。”在他看来,现在的一些跨境电商根本没有在产业链深耕上下工夫,而就是利用政策红利来赚取利润,这些跨境电商也是最容易在未来死去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跨境电商爆品仍占跨境海淘很大比例,但海外爆品品牌商供货渠道不稳定,与国内平台直接签约合作可能性小,平台为保证爆品供货通常采用复合渠道,价格难以控制,毛利趋近于0。但即便如此,部分电商平台仍旧时常断货无货。

在聚美优品高级副总裁刘惠璞看来,新的政策体系下跨境电商如果坚持做爆品很难生存:“国内品牌往往利用电商打造爆品的模式来解决产品库存,但如果跨境电商只做爆品,陷入价格战而不是做一些特色和长尾的商品,就很难生存。”

一位跨境电商资深从业者对腾讯科技表示:“曾经,蜜淘在跨境电商行业是所有企业学习的对象,但现在的江湖已经变了。”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