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阿里巴巴律师:近五百个账号恶意攻击阿里 将进行追诉

营销资讯 2020/03/15 14:32:10  来源:网络整理

  阿里巴巴律师:近五百个账号恶意攻击阿里 将进行追诉

来源:新浪科技

 

  同时作者在文中表示,作为阿里巴巴的法律顾问,将保留进一步法律追诉的权利。

  除此之外,这些账号中的相当部分,还与近一年多以来网上所散布流传的一系列攻击诋毁阿里巴巴及其创始人和高管的网帖有关,由于规模过于巨量,相关情况仍在搜集统计之中。

  令人讶然的是,仅据目前有限的举报和了解,上述账号中即存在诸多身份虚假不实。他们究竟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背后细思恐极。

  上述造谣滋事行为,已长期损害阿里巴巴商誉,给阿里巴巴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违背商业伦理、破坏营商环境;更是对法律的违反和践踏。

  这种有组织编造谣言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或指使他人广泛传播的行为,根据现有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已经涉嫌诽谤罪、损害商业信誉罪和寻衅滋事罪多种罪名,如果以此种行为牟利,还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

  综上,作为阿里巴巴的法律顾问,我特此向社会公布这一异常情况,并保留进一步法律追诉的权利。

 

    █相关链接:京东阿里双陷"黑稿"罗生门 公关战上升到司法层面

-长江商报

(原标题:京东阿里双陷黑稿罗生门)

幕后黑手到底是谁?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这一周,最引人注目的行业新闻,莫过于阿里和京东几乎同时掀起的巨大黑稿风波。一方面,阿里称遭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组织策划,制造谣言,攻击诋毁阿里的违法行为,将依法向司法机关启动报案程序。另一面,京东委托律师回应,从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发起针对他人的恶意造谣,京东长期以来遭受系统的、有组织性的、毫无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恶意攻击及抹黑。

实际上,这两家电商巨头的公关战由来已久,从京东举报阿里逼迫商家二选一到阿里京东高管就数据统计口径隔空掐架,而这一次上升的司法层面,算是达到了一次顶峰。

 

京东:从未恶意造谣,长期被抹黑

针对网上多个账号和媒体发布的题为《京东花260万高价,多次雇佣方兴东写黑稿攻击阿里》《京东260万雇佣方兴东写黑报告攻击阿里背后》等文章,京东表示,从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发起针对他人的恶意造谣,京东长期以来遭受系统的、有组织性的、毫无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恶意攻击及抹黑。

1123日,有网友曝出方兴东200万受雇京东合同,定制报告推动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天猫。互联网实验室发表声明称,近期举办了关于互联网行业二选一现象相关的研讨会,多位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积极参与研讨,并达成一定共识,认为二选一是行业乱像,某些行业巨头的行为有损消费者和行业利益。

京东表示,京东从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发起针对他人的恶意造谣,相关媒体在毫无事实依据和司法认定的前提下,将此主观臆测为京东驱动第三方机构打击抹黑竞争对手,此举严重侵害了京东的名誉权。

与此相反,京东长期以来遭受系统的、有组织性的、毫无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恶意攻击及抹黑。已对该等文章予以保全公证,已经及将要对部分涉嫌违法主体启动司法程序,或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并保留进一步针对其他涉嫌违法主体采取法律行动、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京东表示。

阿里:将依法向司法机关启动报案程序

1124日,阿里巴巴集团法务部对外发布声明,称针对近日遭遇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组织策划,制造谣言,操纵舆论,攻击诋毁阿里巴巴的违法行为,将依法向司法机关启动报案程序,依规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相关事实,提供证据。

 

此前的1122日,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惠翔律师在微博公开发文,透露在天猫双11等大型活动前,阿里巴巴遭遇近五百个账号9700余篇网络黑文攻击,其中以所谓二选一垄断为名恶意攻击达4600余篇。

1123日,有微博曝出博客教父方兴东与京东签订数百万元合同的文件,内容显示,方兴东团队负责制作阿里二选一垄断报告,帮助京东营造极大的舆论声势,使得阿里今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将对京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方兴东回应称,自己与阿里遭遇的有组织网络攻击无关。并否认和京东签署合同。

但就在24日下午,微博账号今晚月色很美1994”再次曝光一份新的带有京东水印的合同。这份合同金额60万元。依旧由京东和方兴东团队签订,内容约定召开研讨会,组织内参,并发布阿里垄断报告。

据媒体报道公开资料,第二份被曝光的合同签约时间更早,目前已履约完毕。2017919日,方兴东的互联网实验室召开研讨会并发布了《中国超级电商平台竞争与垄断研究报告》。

阿里巴巴集团法务部声明表示,相信有关部门会以法律为依据,查清事实,整治谣言传播网络,将组建造谣、传谣产业链,组建谣言传播网络的幕后犯罪团伙绳之以法。

幕后黑手是谁?或许只有时间给出答案

 

近年11”期间电商平台之间的互撕已不新鲜,而今年则来得更狂野。阿里京东双方同时起诉相关文章造谣抹黑,而且都称黑稿的背后是有组织有预谋。那么究竟幕后的黑手是谁,或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事实上,面对黑稿,大多数企业采取诉讼的方式来维权,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一般而言,诉讼是维权的最后方式,但现在也有很多企业会优先打官司,来澄清负面新闻的影响。原因在于,尽管打官司有着不菲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诉讼的澄清效果却是最好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

然而,我不得不反思,在企业竞争中,利用抹黑对手的黑稿进行商业诋毁,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互联网乱象之一。黑稿泛滥,演变成不正当竞争的黑武器,不仅侵害了相关企业的商业信誉,也搅乱了新媒体行业秩序。业内人士呼吁,共同打击商业诋毁乱象,促进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