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4:54:54 来源:网络整理
拜托了,共享经济
请不要再披新经济马甲了,你就是租赁经济!
今天,共享经济又成了火热的词,似乎不了解、不懂共享经济,你又OUT了、落伍了!
如同它的前辈们一样,P2P、O2O、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的概念一样,满大街找出一个没听过共享经济的太难了!
但是,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很多我们扒开一看,怎么那么熟悉,不是我们熟知的“租赁经济”。
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和我们以往租赁经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短期消费、按照时长收费的模式,租、买购买产品的部分时段消费。
如果这也叫共享经济,租车、租房、以及图书馆租书、甚至于网吧打游戏不也都叫共享经济了。
而最近,这些奇葩事情还真发生了,还真有人把租书叫做共享经济了,然后胶囊旅馆改头换面变成了共享睡眠、无人酒店。
未来,肯定还有很多类似的奇葩行为出现,还有更多的领域摇身一变,变成“共享xx”……
造概念、追热点、改名一直都是中国商业的特有现象!
这种闹剧如同“2015年,互联网金融新贵P2P炙手可热,上市公司多伦股份(原主营地产和建材)摇身一变互联网金融公司,股票名称更名“匹凸匹”(P2P的谐音),资本市场立马回报8个涨停!这成为后来上市公司纷纷效仿者的万世师表”一般,为了蹭P2P热点,把名字都改成了P2P的谐音“匹凸匹”,让人有些太无语!而今天这种情况又在重复!
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所谓的共享雨伞、共享篮球,都不过是“租赁经济”模式,都是披着新经济的外衣的传统租赁经济。
拜托,请不要再披新经济的马甲了,你就是租赁经济模式!
既然是租赁经济,就要考虑租赁经济的规律,符合规律运作才能持续,如果不符合规律,那么就是一场梦!
要做租赁经济,想赚钱就要符合租赁经济规律
否则只能说再见!
这些披着新经济马甲的“共享经济”,既然本质上是“租赁经济”,想要赚钱就要考虑租赁经济的特点。
租赁经济,和所有商业经营一样——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投入低、产出高,或投入高、产出越高,租赁产出>投入,实现盈利,租赁产出<投入,则亏损。
1、产出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方面,是租赁使用覆盖率
——租赁使用人越多越好、租赁意愿越高,越好。
人们租赁意愿高,要么对于一些大件、租赁短期消费比较划算,例如:租房,比买房要划算;要么对于一些小件,不愿重复消费、短期消费,例如:曾经的租碟业务,一张碟不会反复的看,花个2元钱一张看完了下次可能不看了。
另一方面,是租赁使用人的频率及及租金高低。
——频率越高、租金越高,越容易实现盈利。
人们使用频率越高,意味着使用次数越多,租金越高,意味着单次使用费用高,使用次数越多,单次使用费用越高,意味着收入越高。
产出高低=人群覆盖率(使用人数)*使用频率(使用次数)*单价(单次使用费用)
总结上面,就是租赁使用人群越多(意愿越高)、单人租赁使用次数越高、租赁使用费用越高,空间越大!
愿意租赁的人越多,意味着空间越大,是大众消费品,越容易操作;相反则是小众消费品,意味着空间相对小一些,越难操作、除非单价高,例如施工设备租赁,虽然租金使用人少,但是单价高,也具备操作空间,否则就难操作。
而使用频率越高、使用单价越高,意味着商业价值越大,相反意味着价值越低;
它们一起构成了市场规模大小。
租赁市场越大众、使用频率越高,租金费用单价越高,市场往往越好做,例如租房、租车市场,特别是牵扯租房市场,养起了多少地产中介公司。
相反,如果租赁市场越小众、使用频率越低、租金费用单价越低,市场越难做。
2、不是所有的产品、服务都适合租赁经济
1)一些小众、低频、低价市场不适合租赁经济
如今,所谓的共享经济扩大化,共享内容范围扩大化,这种无限扩大化的趋势,意味着租赁扩大化,无限扩大化,似乎什么都可以租赁。
这种无限扩大化,什么都可以采取租赁经济的模式,往往就意味着出现问题。
例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人群覆盖率低(要么消费者算账会发现租赁还不如买一个不划算,导致购买人群少;要么习惯自己带、购买少,导致其市场规模偏小),都是小众产品。
小众的市场规模小,往往是难做的,市场规模不大,意味着可操作空间比较小,如果同时投入却不低,那么就很容易亏本。
2)大众、高频、但租赁单价过低也不适合租赁经济
对于大众的市场而言,同样有一种情况不容乐观,那就是租赁单价过低、成本过高,如果破损率过高、人员成本、办公成本过高,租赁费用过低,同样会面临投入>产出的状况。
这也是为什么共享单车(叫互联网单车租赁更合理)中,几大公司都不敢谈何时盈利。
在2017年,摩拜CEO王晓峰给出了关于盈利的答案:“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而作为两大巨头之一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表示:“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而前不久已经宣告失败的悟空单车创始人已经做完公益了,投入1200辆单车,90%都找不到了,300万也花完了、退出了。
租赁经济是有规律的,租赁收入与投入比例问题。
当租赁收入不够、覆盖不了成本的时候,自然就是亏损的业务。
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租赁经济。
有的适合,使用人多、使用频率高、单价高,有操作空间,例如:租房、租车、租赁施工设备等。
而有些使用人少、使用频率低、使用单价低,那么就会不乐观。例如:美国在Uber火热后,共享经济火热时曾出现过“共享电钻”,以倒闭告终,再如,王思聪之所以不看好陈欧的共享充电宝,也是因为它在租赁经济中的空间过小。
如果把租赁经济无限扩大化,那么就会遇到问题。
如果租赁经济不认真对待,O2O悲剧就会重演
昔日O2O上门服务也曾风光无比,但大批已没了
——不是所有产品、所有客户都适合上门服务
昔日O2O概念火爆之时,同样是满大街都是O2O。
各种层出不穷的上门服务,上门洗车、上门美甲、上门美发………
今天,这其中大多数都已经找不到了,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消费都符合上门服务的经营规律。
因为,它们不符合经营的基本规律——投入产出回报成正比的问题。
一些上门服务效率低、成本高,注定赔本的买卖
以上门洗车为例,上门服务效率要远低于到店服务,产出要低,而上门服务的人员开支却比传统店内洗车要高,同时期望的延伸消费没有实现。
结果就是,成本要高几倍,产出要低几倍,成本比传统店内洗车高几倍,产出却低几倍,不赔钱那就是见鬼了,于是做的时间越长、亏损越多,最后钱烧光了,关门倒闭了!
一些上门美甲、上门美发同样如此,同样是上门效率低,成本高,产出低,注定赔钱。
高端服务可以例外,因为收费高、有操作空间
唯一例外的,是服务高端客户,收费高,收费高于传统线下几倍,中间可以有价格空间操作,所以针对中高端、高端客户的高价消费,还有空间,而中端、中低端的价格消费没有操作空间,只有一个结果——赔钱。
于是,上门洗车等很多曾经火热一时的项目,都消失了!
上门服务的无限扩大化,不靠成本、费用,不考虑投入产出,注定失败!
并非没有产品适合上门服务,服务单价高、有溢价空间、操作空间,覆盖成本的可以上门服务,而如果产品单价低,操作空间低,上门服务就会面临亏损。
如果不认真对待,O2O悲剧就会重演!
披着新经济马甲的共享经济
要想做好,就要遵循租赁经济规律
O2O的众多失败原因,都是因为过度神话,不考虑合适性,上门洗车、上门美容、上门美甲等效率低、成本高,注定了亏损。
对于所谓的共享经济,同样如此!
它是披着新经济马甲的租赁经济,就要遵循租赁经济的特点。
和O2O一样,不是所有的都适合租赁经济,无论是大众市场、高频消费、但是单价低,还是小众市场、低频消费、单价低的市场,都会形成投入<产出的情况,导致亏损的结果。
要做租赁经济,就要符合租赁经济盈利的条件,否则就会形成注定亏损的状况,难以为继!
所有的都要符合经营基本规律
符合投入产出比,否则就是玩火租赁经济也是如此
今天,每过两年左右,就会出现一个新名词,形成一个概念,然后概念又瞬间变成了神药,无所不能、无所不可,但是过不了多久,它们又会面临一个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难以为继,很多公司倒下。
因为,它们都违背的基本的规律——投入产出比,这个基本规律。
曾经的乐视帝国也是名重一时,讲着生态大概念,一度各种火,乐视一度经常各种大手笔的投入,买、买、买,买酷派、买易到,投资手机、投资体育、投资汽车等.
但是,这一系列背后却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前后融资高达700多亿,每年净利润从没有超过10亿,如果合并所有业务报表可能是亏损,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造血速度远大于失血速度,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危机。
著名学者刘姝威曾质疑乐视的的模式问题,却被嘲讽不懂互联网思维,如今面对乐视的问题,那些曾经对刘姝威的荒谬嘲讽就像笑话。
无论是曾经出问题的O2O,还是现在所谓的共享经济(叫租赁经济更合理)也要面临这个问题——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如果产出>投入,这个可以玩,如果产出<投入,还是慎重,不要继续玩了!
毕竟企业的经营,是要盈利的,只有盈利,企业的经营才可以持续,企业的员工才能拿到稳定的薪水、毕竟企业员工要面对生活、家庭的重担,不希望企业长期亏损、不可持续,更不期望老是无奈换来换去、换工作。
希望,企业们要慎重、要三思,不要盲目套用,要考虑合适性、操作空间等问题。
要做租赁经济没问题,有不少领域租赁经济都做的不错!
但是,一定要符合经营规律,还是可以操作,否则,结果注定是个悲剧!
于建民——《中国专家
公众号:商业领军 ID:yingxiao360-com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