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5:17:21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估值5亿的光圈直播倒闭,留下300万欠薪和失联的CEO)
去年战事激烈的直播行业,已经出现了首批阵亡名单。相比起两军对垒、战死沙场的轰轰烈烈,光圈的突然倒下多少显得莫名其妙。但至少,“死亡”结果已经可以确定。
光圈直播的官网已经无法正常访问,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光圈直播”作为关键词,相关搜索内容都是:撤资、欠薪。对于这样的结果,创始人兼CEO张轶不想过多回应,只回复:创业维艰,一言难尽。
所有战败的军队在投降或转移前都要销毁战略资料,清点值钱的装备,以便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在农历春节之前,被停发薪水半年后,光圈的员工在未被通知的情况下,发现办公室已人去楼空。随后,张轶在微信群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谈论自己以及公司的失败,向员工坦陈了融资不利的事实,并随即解散了这个“要债员工群”。
而当光圈直播原运营副总监小付(化名)疲惫的出现在我面前时,距离他离职已经过去了3个月。他时常苦笑,总是念叨同一句话,“我是真被伤着了”,即便他现在已经入职了“一直播”,title也没有变化,他仍然深陷困扰。距离事件集中爆发已经过去了8个月,他或许是被拖疲了,“其实现在还是无心上班。”
种种事端,只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光圈直播倒闭了,以最惨烈的方式。
死于A轮
办公室大门上的解约函
如果一定要给光圈出具一份验尸报告,直接死因是钱。市场骤冷,光圈的用户数以及流量不够亮眼,当然难以找到接盘的对象。但故事的刚开始,一切都还很美好。
光圈和整个直播行业的“高光时刻”都集中在2016年的前三个月。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包括映客、花椒、一直播等超过100家直播平台拿到融资,而这一众直播平台背后也不乏腾讯、欢聚时代等上市公司的身影。
彼时的直播行业正烈火烹油,繁花似锦,资本和关注的媒体蜂拥而至,然而并没有人想到,巅峰之后就是断崖。
早在2015年9月,光圈直播便已获得由合一资本、紫辉创投、协同创新三家投资的1250万的pre-A轮融资。据原光圈员工透露,这也是光圈成立直到倒闭所获得的唯一一笔融资。
对于光圈直播来说,2016年的开年非常顺利。pre-A轮融资刚刚到账,不论是用户量还是收入都处在逐渐上升的阶段。
随后,光圈又与旅游卫视联合举办了“光圈之星校花大赛”,在官方宣传中,优胜者将有机会与一线明星出演电影和网剧的机会,前20名更有机会获得iPhone 6S和名企实习机会,前五名还将获得环球旅行的机会。这吸引了许多校园年轻主播到这个平台。她们多半是因为好奇或是无聊,偶然加入了光圈成为主播。“我喜欢别人给我礼物呀。”至于为什么选择光圈而不是平台更大的映客、花椒,理由也很简单:小平台的主播竞争不那么激烈。
张轶在接受《创业天下》采访时曾表示,
在经过“校花大赛”之后,2016年4月份,光圈直播的用户量已经到达40万,主播超过5000人,日收入15万元。预计8月份用户量可以到达1000万,日收入突破800万。
但光圈的前员工给出了与之不尽一致的答案。主管用户数据分析的前员工江伟(化名)对我表示,光圈直播高峰时期的DAU(日活跃用户)只有2万,这其中还包括了机刷量。而累计装机量始终只有100万左右。负责技术的王德宝(化名)也侧面证实了这个数据。“我们技术部门没有什么挑战。起码没有遭遇用户量短时暴增导致刷爆服务器的挑战。以前我供职的公司曾经遇到过,但光圈整体的用户数就没什么激烈的变化。”
“直播行业的整体留存率就非常低,超过25%就很棒了。”也就是说,哪怕平台的用户量达到100万,7天之后也只剩20万左右。这是一个需要靠不断博眼球、提供多样选择,才能获取新用户的行业。“用户的增长和衰减都是极快的。”小付边说边比划出了一个下开口的抛物线。
然而,张轶似乎并不重视C端的用户,也无意从正当渠道获取他们,这也直接导致了光圈的融资瓶颈。
“刷量”、转型,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张轶看起来文质彬彬,但只要拿定主意,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对于公司的战略、估值,他寸土不让。
从光圈成立那一天起,张轶就决心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也锚定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映客,并试图用各种方式追击或是超过它。哪怕在外人看来,光圈与映客从用户体量、估值到融资进度上几乎没有可比性。
光圈直播成立于2014年,最初的定位是图片社交,随后增加了直播的功能。拒绝了传统的“秀场”模式,张轶力图把光圈打造成全民直播的平台。张轶在接受三声的采访时表示:美女撑不起整个直播产业。但显然,“秀场”模式是行业中最快产生现金流,并容易实现盈利的模式。换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往往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和风险。
形势急转直下是从“校花大赛”结束开始的。
此前,在校花选秀的热度和媒体曝光双重推动下,光圈巅峰期拥有138个直播间,每个直播间最低有2000人同时在线。而选秀结束之后,主播的热情和用户数同时锐减。到6月份的时候,每天只有20-30个直播间,每个直播间仅有100-200人在线。“那个时候你刷光圈,直播间两三屏就没有了。”
直播人数和在线用户同时锐减,张轶想到的解决方式并不是增加运营和品牌露出,而是开“刷假量”的渠道。从真人与机器人1:4的比例一路刷到1:20,为的维持表面上的繁荣。“最多时候开4个渠道,有3个半都是刷量的。”小付说。
见用户量毫无起色,张轶又决定砍掉C端,开始向B端转型。张轶自称已储备了四档体量近似《奇葩说》的PGC内容,要将盈利模式转变成以广告为主。寄望于找到优质广告主,靠冠名费以及广告植入维持生存。
然而,转型也万分艰难。广告主都非常现实,他们宁可花大钱去投一个流量极好的平台,也不愿意花小钱在一些未见起色的节目身上。光圈的用户数量哪怕在巅峰期也只有50万,这个数字难以吸引好的广告主。刷量也是徒劳,曾经达成合作的冠名商猛狮科技,在发现节目效果未达预期之后,也拒绝支付后续的400万款项。光圈直播深陷泥沼,难以自保。
全线吃紧。而对于光圈来说最重要的新一轮融资,恰似拉磨的驴眼前挂着的那根胡萝卜,看起来近在咫尺,但永远悬而未决。
去年5月,在一切尚未完全崩盘的时候,曾有上市公司表示愿意投资3000万,占有光圈10%的股份,但这被张轶立刻拒绝。“他觉得(3亿)估值降得太厉害了。其实哪有什么所谓,能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至此,光圈的员工们再也没有听说任何确切的融资消息。倒是常有人来公司“视察”,早晚各一波,“但那些像观光团的人,一看也不像什么正经投资机构”。
办公室开始弥漫着颓丧的气氛,开始聊聊天、吃吃瓜子,因为谁都知道,这栋叫做“光圈”的楼快要塌了。
一夜搬空的办公室
踏上漫漫讨债路的员工与主播
创业公司的倒闭分为很多种,光圈是其中最惨烈的一种。
张轶原本可以坦诚一切,选择裁员、降薪,以最低成本维持公司的基本运转。但他大包大揽,对员工表示,下一轮融资很快会到账。员工们也就仍然怀着一点儿绝望的期待,直到等到空空如也的办公室大门上贴着的一纸封条。
这种微弱的期待从2016年的5月,一直维持到11月。“我们的融资已经进入了签署协议的阶段,适时就会公布。答应大家集体去日本的旅行也一定能够成行。”这是2016年5月,张轶在集体会议上的承诺。
但,“11月份,张轶的话锋突然就变了,说公司正在困难的时期,你们不应该逼我。”技术部门员工王德宝(化名)说。
从6月份开始,员工的工资就已经开始停发。在7月份短暂的下发了6月份的薪水后,员工的工资就一直处于拖欠的状态,五险一金的系统中也未见缴费。据统计,光圈直播的60名员工,共计欠薪300万左右。而光圈平台上的主播也未能幸免。拖欠的数额从5000至9万元不等。他们都尝试过去找CEO张轶要一个说法,或是动用各种手段逼迫张轶还钱,但除了拖延之外,他并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而反应激烈的主播曾在微信上威胁要将事情公之于众,张轶随即将其拉黑。
此后,张轶便不再和他们任何人联系,并且不接任何员工、主播的电话,宛如“人间蒸发”。员工们最新得到的消息是:张轶已入职新丝路,任副总裁的职位。
虽然这只是份工作,但眼看着公司倒闭、薪水停发,他们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伤害。比起丢掉工作、拿不到薪水,心灵的伤害似乎更难挽回。
“我对这份工作算得上呕心沥血了。”小付重重地说出“呕心沥血”四个字。
“我从这件事情得到的经验就是:如果下次老板欠薪,顶多陪他扛一个月。”
如果扛过几个月公司活了呢?
“那我也不后悔。”
应受访者要求,小付、江伟、王德宝均为化名。
人民创投网(ID:renminct)编辑李威对此文亦有贡献。
常芳菲
█ 深度解析
为何互联网平台这么难做?不要轻易做平台
文/于建民
中国互联网的平台大战,一直不断,电商平台大战、团购平台大战、外卖平台大战、打车软件平台大战。
但是,这所有的平台大战都出现类似的情况——竞争极为惨烈,初期都有数百、数千家企业,很快短短3、4年之后,就只剩下了几家,甚至不超过5家(淘汰率甚至高达99%),其它成百上千家都成了炮灰。
直播平台大战,只是这些平台大战的一个再现,这其中也注定了其中大多数仍是炮灰,最终沉淀下来的只是少数几个!
为什么互联网平台这么难做?不要轻易做平台?
首先、平台本身太复杂,不易做
——初期创业者,轻易不要涉入做平台
做平台本身不是容易的事情,正如央视昔日著名的商战栏目《赢在中国》的制片人王利芬所说,创业最好聚焦在一个点、而不是做平台,平台需要耗费资金量、资源远大于单点聚焦,包括58同城的姚劲波、360的周鸿祎都在说,开始聚焦一个点,而不要做平台。
其次、互联网的平台竞争更为激烈,洗牌残酷超过传统行业
——竞争难度很多,对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力不强慎入
上面我们提到平台不好做,而同时,互联网平台还将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竞争太过惨烈,甚至远超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的实体企业在竞争后,会存在一线、二线、三线企业,即使竞争激烈的行业,也会需要十几年的商战,才剩下少数企业。
例如:在传统行业的平台PK中,家电零售平台算是相对竞争最惨烈的了,也是经过十几年的血拼,才最终剩下国美、苏宁、永乐、大中(永乐、大中后均被国美收购)等少数几个大佬。
与传统企业的商战主要靠企业滚动资金不同,需要时间来滚动资金;而互联网的很多商战都有大规模风投的介入,可以迅速积聚资金,以资金换时间,快速完成洗礼!洗牌状况更惨烈、时间也更快。
因此,互联网平台一旦洗礼后,在资本大规模投入下,往往只在短短几年时间,剩下几个企业了,例如:国内的团购大战,2011年团购巅峰时曾经有5500多家参与,但是经过4年洗礼后,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三家所占份额超过90%(2015年10月,美团占51.9%,大众点评为29.5%,百度糯米份额达到13.6%,三家份额达到95%,现在美团与大众点评已合并),近99.9%的团购参与企业都被洗掉了!
因此,由于竞争激烈,难度很大,对企业能力要求很高。如果能力不强,慎入!
再次、互联网平台烧钱大战太凶猛
——对企业的融资能力要求很高,没有资金实力,慎入
正如我们上面提到,互联网的很多商战,有大规模风投介入,迅速完成洗牌,因此,在很多电商平台里的商战中,资本往往是重要的一环。
在激烈的PK中,往往是资本的烧钱大战,谁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善于资本打交道,就具备更大的概率。
团购大战至今烧了上百亿,如打车软件大战在2015年一年里几大巨头已经烧了300亿资金,在这个过程中,当年众多资本实力不够的小企业被烧的找不着影了。
最后,如果没有资源、经验,平台还是要慎重
——对资源能力的考量也重要,如果没有,就不要参战了
同时,做平台对企业的资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要么在实操经验上具有沉淀、要么在资源优势(用户优势、资金优势)上具有沉淀。
例如:“团购之王”美团—SNS实操经验、屡败屡战积累
美团的王兴也是屡败屡战之后,在美团之前已经创业几次,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但是王兴在最早创业时候,就开始做SNS,做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前面的几次失败,也成就了它今天在线上线下这种O2O领域的成就,长期的实战经验积累,前面的几次失败,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源、人脉,这些都对美团今天的业绩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没有过去的积累,可能没有美团的今天。
跨境电商代表:洋码头—电商平台运营经验积累
洋码头的创始人曾碧波,2001—2006年曾在易趣工作,易趣作为中国最早的2C网站,2004年被美国的ebay当时以1.5亿美元并购,是淘宝崛起之前最大的对手,在易趣被ebay并购后,曾碧波负责eBay中国TOP SELLER的管理和运营,业务一部分工作就是推动公司出口外贸电商的起步。
2006年,曾碧波离开ebay,去美国留学,在那里体会到了中国数码产品价格的“倒挂”:大部分产自苏州,中国市场价格却是美国价格一倍。这里面一定有复杂的贸易流通壁垒需要打破。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美国线上线下零售业、在线广告业,体会到了开放市场的流通效率。这就是洋码头相对明确的诞生背景。
而这段时间里,他也获得人生第一桶金,曾碧波曾表示“苹果iPhone诞生后,自己很快就成了中国大陆圈子里有名的iPhone“倒爷”
无论是过去在易趣、ebay运作2C电商的经验、参与推动公司出口外贸电商的起步,还是去美国留学对零售的研究、iphone的倒爷经历,对于曾碧波而言,都是丰富的经验。
2009年,曾碧波创立跨境电商洋码头,经过几年的艰辛经历,2015年,洋码头总算是逐渐走上快速发展。
网易考拉—网易媒体资源、资金资源
作为网易运作电商屡败屡战后,终于有所成就的网易考拉,同样有着其它做电商企业不具备的优势——网易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媒体资源。
一方面 有着丰富的资金实力
作为国内互联网行业大佬、网络游戏大佬之一的网易,资金实力不言而喻,2015年净收入为228.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7%;净利润67.35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 有着丰富的媒体资源
作为三大门户之一的网易,每天千万流量,拥有着巨大的流量入口,这是很多其它同行花钱都买不到的流量源。
阿里、京东:电商领域—渠道资源、用户资源、资金资源
腾讯、百度:视频网站领域——用户资源、资金资源
现在,线上零售的两个大佬阿里和京东,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线上渠道资源、用户资源,同时也都是手握重金的资本大佬,其优势不言而雅,它们现在凭借用户资源、渠道资源,切入很多领域,都很轻松,例如阿里切入金融领域、垂直细分的在线旅游等。
再如视频网站领域,腾讯、百度分别凭借自己的应用软件所拥有的庞大用户优势、资金优势切入,跻身网络视频第一阵营
综上,我们看到,想做平台并非易事,对能力、经验、资金、资源要求都比较高,想要做好平台,需要在这几个方面都比较高,才能成功把握比较大!
总结:平台参与者要对自己有清醒认识
有梦想总是好的,但是梦想还是要和自己的实力结合。
特别是想做平台的参与者,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条件是否具备,在能力、经验、资金、资源上具备多大的把握,如果不具备,就要慎入,而一旦参与了,注意自己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否则就很容易在竞争中落败、乃至于被淘汰!
电商平台大战、团购平台大战、外卖平台大战、打车软件大战、都是如此的惨烈,今天正在发生的直播平台大战、共享平台大战也会如此,大多数短时间迅速阵亡、最后仅剩少数!
所以,做平台,难度远大于聚焦一个点的运营!值得每个企业和营销人谨慎!
作者:于建民——《中国专家
公众号:商业领军 ID:yingxiao360-com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