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5:53:30 来源:网络整理
把肯德基从4家开到4000家,他是唯一能让麦当劳吃败仗的人!
来源:创业报
创业报
把肯德基从4家门店开到了4000家,成为中国第一大;
全球快餐市场的第一品牌一直是麦当劳,但在中国市场,苏敬轼却能让肯德基压过麦当劳一头。
他也被业内戏称为,“唯一能让麦当劳吃败仗的人”。
即便在欧美跨国公司中,能做到这个级别的华人也是凤毛麟角。
(一)
胆大、善于挑战传统。
从市场成熟的北美,来到刚刚改革开放、对洋快餐并不熟悉的中国内地,苏敬轼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但在他心中,却没有任何对于困难的不适,相反,他还为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而惊喜,他当时说:
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当时的中国,洋快餐还是个新鲜玩意,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品牌,更像是一种高档享受。
在当时,吃顿肯德基是不少人赶时髦的梦想,甚至为了一块原味鸡,能够排队一个小时。
不少人会在肯德基举办大型聚会和酒宴,甚至有人在麦当劳、肯德基里求婚。
在肯德基吃炸鸡的人们
因此,像麦当劳只是在一二线城市打转,因为当时中国经济刚刚起步,也只有这些地方的居民,才有消费力吃上洋快餐。
在他看来,只有多开店,才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关键就是两点:快速、下沉。
从范围上,向西部和中部地区扩张;从层级上,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不少成长在中小城市的青年,童年回忆一定是,家乡先有肯德基,再有麦当劳。
后来有肯德基的员工回忆:
就这样,苏敬轼用着最大的力度攻城略地,有谁妨碍他扩张,天王老子他也敢顶。
当时,肯德基在中国的快速扩张,引起了百胜餐饮母公司百事公司的注意,财务部的会计人员进行了风险评估,觉得扩张的风险很大。
当时的苏敬轼,虽说是中国区的老大,但在全球层面职级还很低,但他二话不说,拿起电话就打电话给百事公司的会计,质疑他们对风险的评估。
苏敬轼的勇气,获得了回报,肯德基在中国的扩张,并没有受到这次评估的影响,苏敬轼也得以继续他的计划。
后来,百胜餐饮的员工告诉记者:“等于是他一手创建了百胜中国。”
(三)
肯德基也要卖油条、豆浆?
在旁人看来,大肆扩张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但苏敬轼就是胆子够大,坚持推动着做了下去。
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一件风险更大的事情——本土化。
对于一个洋快餐餐厅来说,卖炸鸡汉堡才是正道,除此之外,无论是卖米饭还是卖早餐,都算是离经叛道、不着边际。
但苏敬轼就是这么做了。
当时,在上海,肯德基还成功邀请了一群习惯晚睡的媒体记者一起来吃早餐,尴尬的是,吃完油条喝完粥,记者们却毫不留情:
这和老对手麦当劳的做法非常不一样,当时,麦当劳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纯正的美式快餐。
所以,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都和全球其他地方的麦当劳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作为华人,苏敬轼了解中国国情,他一次次地解释:“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地把国外经验照搬过来。”
因此,除了油条白粥,肯德基还相继推出了嫩牛五方、法风烧饼、豆浆、米饭...
有人打趣,如果后面苏敬轼没退休,没准还要推出鸡公煲、黄焖鸡米饭、火锅!
成就是什么?在中国市场上,肯德基打败了麦当劳,甚至贡献了百胜全球的半壁江山。
(三)
遭遇危机,壮志难酬
当然,深耕中国市场这么多年,苏敬轼不可能不遇到挑战。
事实上,伴随着高速扩张,食品安全危机总会时不时出现:
每一次危机发生,苏敬轼和团队们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向公众道歉,并做出措施改正,其中包括了:
强化供应商及其上游供应商的质量评估与跟踪审核;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编写多种质量管理手册,对供应商进行系统培训...
不断扩张中,出现各种状况也在所难免,苏敬轼就是这样,带领着肯德基一次次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继续前行。
不过另一件事情,对苏敬轼的打击更大。
在苏敬轼的设想中,总有一天,这个品牌要比肯德基更响亮。
然而,事实并没有如苏敬轼的设想,和肯德基的品牌联系,使得东方既白的中餐定位被模糊,消费者也一时难以接受。
这是苏敬轼个人情怀的体验,他一直寻找机会,能把中餐推向世界。
为了东方既白,他主动向总部申请,要知道,一个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创立一个全新的品牌,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苏敬轼本可以安心做着炸鸡、汉堡,却要顶住压力,努力推行着这一切,为的就是心中的一个梦想,但结果并不如人意。
或许在他退休之时,这也是他职业生涯最遗憾的片段之一。
(五)
正式退休,留下一段传奇
但不管怎么说,苏敬轼为百胜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他身上的商业智慧,也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苏敬轼曾有一个经典的西游记理论,他把肯德基、必胜客比喻成唐僧,把自己的团队比喻成唐僧的徒弟们,打造这个品牌的过程就像西天取经。
毫无疑问,苏敬轼就是取经团队中的大师兄孙悟空,他高瞻远瞩,带领着团队一路前行,顺境时包容团队,逆境时勇于担当,带领团队走出困境。
作为后辈,我们也能从他身上学到的是:
1、要勇于突破传统,凡是自己认为正确的,就要努力去尝试,不尝试,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2、所有的产品,都要接地气,要融入目标群体的生活,高高在上、远离用户的产品是没有出路的。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
“每个品牌都有它的生存方式,我们需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