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领导力 > 商业领袖 >

周鸿祎改了:不能再免费了……

营销资讯 2020/03/28 17:08:47  来源:网络整理

 

周鸿祎反思智能硬件:决不能再免费了!

来源:i黑马 文/麻策,王冀

智能硬件也将不再延续传统互联网的免费模式,要真正靠硬件本身盈利。

口述|360公司创始人 周鸿祎

整理|麻策 编辑|王冀

导读:在最新的一次交流会上,周鸿祎分享了自己对智能硬件领域的经验与心得,同时对过去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思。特别提到免费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不是所有都能免费,明确表示免费模式在硬件领域行不通,不能走互联网免费模式,必须要靠硬件本身盈利,也为当初喊“一切都可以免费这个观点感到很惭愧。

实际上,这也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特点的区别,两者在很多上有区别,不能盲目硬搬、硬套,所以很多传统行业不像周鸿祎喊着“一切都应该免费”那么简单。

很多理论都有它适用的条件,满足条件、他就成立,而一旦超出它的条件,就不成立,如果不满足条件、还让它适用,就成了谬论,正如周鸿祎自己所说,“很多东西从伟大到谬误,只有一步,过犹不及”。

615日,黑马成长营导师、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再次来到黑马课堂,与学员们分享最近一年来,他对互联网和创业创新的最新观点。他认为,智能硬件前景依然看好,并且未来智能硬件将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而智能硬件也将不再延续传统互联网的免费模式,要真正靠硬件本身盈利。

以下为周鸿祎讲课实录:

对于智能硬件,大家过去的思路是错误的

智能硬件没有取得像手机这么巨大的市场。我最近也在反思,过去大家的思路是错误的。

第一个错误:认为把一个物品联网就是智能硬件了。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很多智能硬件产品做出来,其实消费者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有一段时间,我们家里的风扇、洗衣机、电冰箱,因为里面加了一个微处理器,能有一些简单的程序控制功能,就一夜之间都冠以什么电脑洗衣机、电脑微波炉,卖得比较贵,都说这个东西是纯电脑控制的,最后大家明白了,就是加了一个微处理器,让一些功能变得稍微方便了一点,但是没有带来真正本质上的变化。你说把这个东西联上网之后,它就智能了吗?就信息家电了吗?就万物互联了吗?比如大家去日本买电饭煲,我在家里遥控一个电饭煲有什么意义呢?谁来掏米?谁把米倒进锅里?

你会发现,盲目地把任何东西联上网,还是违背了一个问题:当你把一个物件智能化的时候,你应该想一想,你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给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二个错误:我们觉得给一个东西放一块智能芯片,里面有一个操作系统,或者非要生硬地给一个硬件配上一个APP,就觉得这叫智能硬件了,其实这个思路也是错误的。你让一个物理设备有了一套安卓的智能系统,只代表它有了这种能力,但是与手机真正连接起来之后,你永远要构思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用到它。

我讲一个例子,我们原来也做了智能路由器,确实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功能,也花了很多努力给路由器做了一个APP,但是后来发现路由器就是设置的时候需要,一旦设置完了,路由器离你的距离是非常远的,一般放在墙角,放在电脑桌的下边,或者放在哪个柜子的后面,你没有太多时间去打开这个APP。我们还有很多硬件,设置不方便,为了让用户打开这个APP,说这就是智能硬件了,它都违背用户的本性的尝试。

再比如,有人做了一个万用摇控器,用红外来遥控家里的家电,再用手机去操控这个硬件。还有一些人做智能灯泡、智能开关,晚上起床的时候,先啰啰嗦嗦摸手机,找到APP,找到自己的灯,点一下,把灯给打亮。大家不要觉得可笑,包括我在内,我们这些做智能硬件的人,这都是我们创新路上必然要做的尝试。把这种例子举了,你要想一想我们到底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APPAPP

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要与人工智能结合

我觉得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要跟云端人工智能的大脑、人工智能的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实智能硬件更多的只是智能服务与用户之间的一个窗口、一个桥梁,因为智能硬件本身的CPU不可能有太多人工智能的能力,真正人工智能的东西应该放在云端,无论是语音的识别、语音的理解、图象的识别,这样的话,智能硬件拥有了云端智能的能力,它才能真正的被叫成是一个智能硬件。

所以,智能硬件,智能两个字,过去我们以为是里面有了安卓,或者里面有了Wi-Fi就叫智能硬件,今天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它一定要与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的云端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当智能硬件真正有了这个能力,才能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否则的话,就跟当年的洗衣机加了单片机就叫电脑洗衣机一样,最后大家发现还是个洗衣机,不能产生真正革命。

我们要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给用户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智能手机确实是革命性的,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取代了过去很多的设备,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今天很多硬件,如果只是加了一个智能芯片,只是连了一个网,这不是大的创新,甚至都谈不上革命,还只是一种在卖点层面上的增加。

我举两个例子,我们在智能硬件方面也做了探索,也交了很多学费,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比如我们做的智能手表,最早的时候,功能很简单,就是让父母使用,但是小孩子不爱用,因为小孩子是特别喜新厌旧的。后来又加了电话功能,小孩子随时可以跟父母通电话。原来苹果手表也只是一个手机的附庸,据说苹果下代手表要脱离苹果手机。但是,小孩子也不可能太频繁地给父母打电话,我们后来就意识到,在手表上还是要做出根本性的创新,所以我们最新的一版,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重新做了一遍。这一版手表刚发布,给我两个小孩子戴,能够做到小孩子爱不释手。

我们也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团队,把手表跟语音识别功能、聊天功能连起来了,所以小孩子用这个手表就能够对话。比如小孩子问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天为什么这么蓝?我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每天把小孩子问的问题汇总成列表,发给他的父母,让父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窄,但是非常实用的场景,让小孩子可以跟这款手表交流。真正把它跟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之后,这个产品才会给了小孩子一种跟原来产品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同样,我们也在做汽车记录仪。汽车记录仪也是刚需,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并不多,因为并不是每天都会有刮蹭。我们在汽车记录仪上面放了一个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可以看到路面发生的情况,一方面可以为自动驾驶打下一些基础,可以提示你跟前车的距离,或者有没有人突然在你面前横穿马路,或者提示前方突然有一个障碍物,因为CPU的反应能力还是比人的反应能力快。我就在想,如果它能自己判断路面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可以自动把路面的场景拍一张照片,或者拍一个短视频传上去,我们就能得到特别多的路面信息。所以,我最近在重新思考智能硬件,原来我曾经说重新发明轮子的时机到了,这句话对了,是可以重新发明轮子了,但不是简单加一个智能芯片在里边。

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硬件里难度最高的。它的导航服务肯定在云端,但是汽车的响应速度要求非常快,以目前的4G网络,甚至5G网络都未必能达到,万一网络卡了一下后果不堪设想。

做自动驾驶要把多套计算能力很强的电脑放在你的车里,目前怎么把它缩小,这个都还没有解决。所有做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备厢一打开塞满了东西,因为要放很多电脑。但汽车实际是一个例外,我们通常所指的智能硬件还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智能硬件。

我也非常认同李开复的观点,未来在无线互联网之后,一定是一个智能的互联网,而且是人工智能。你会发现,人工智能互联网与智能硬件的结合是特别天然的结合,为什么?除了我刚才讲的这些智能的功能,能够让你的硬件产品真正产生脱胎换骨的革命性的变化,还有一点,很多智能硬件跟手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它们不具备手机的操控界面。

为什么苹果的Siri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主流应用?因为你一旦把手机掏出来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真的不是对着手机说话,最好的方式是手指的触摸。比如很多人老幻想对着手机说,我今天要订餐,今天很多年轻人订餐,他没有想清楚要吃什么,他打开一个订餐的APP,里面第一页的推荐没准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包括你想订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时候可能触摸、点击、滑动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但是,很多智能硬件可能没有一个触摸屏,也没有一个键盘,也没有一个屏幕。

对这些智能硬件来说,最有利的方式就是语音的交互,智能硬件能够看得见,语音的交互使智能硬件能够听得懂,当然还有语音合成,真的要做,还需要很多细节。比如在车里面看手机一定是最不方便的,语音一定是最简单的,但是很多人车里有语音功能,为什么不爱用?你会发现还是人工智能做得不好。有时候你跟电脑对话,会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似的,你得等它说完了,你才能说,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你不会有耐心等着它,每次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去交流。所以,要把人工智能做好,还是需要很多真正细节上的工夫。

人工智能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就提出来了,只不过原来的计算能力做不到,还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比如有个小朋友,你说这是只猫,他看一眼就能记住,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智能。你想让电脑认识猫,给它看一张照片不够,大概得给它看100万张,下次看第101万张照片,它才能认识那是猫,所以需要大数据。在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的时候,数据基数也不存在,所以需要云端数据的提升、计算能力的提升。旧有的深度学习算法,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但也没有那么神话,也不可能在一到两年就改变了世界。但是我觉得人工智能也好,智能硬件也好,在未来万物互联的世界里面,这两个结合起来会有巨大的空间。

这是我对智能硬件的一个反思。大家做智能硬件,可能把它想的太简单了。深圳有很多山寨厂,真的很了不起,干了很多年,做硬件速度很快,一年也有很多销量,虽然利润率不太高,至少做硬件的能力相当强。但是,北京很多团队不懂得做硬件,APP配上之后,东西也没有卖几台,有了众筹的东西,马上给投资商叫出来,很多公司变成独角兽了,估值就是多少亿。我也看不明白,你跟深圳的公司比,你还没有供应链,还没有采购能力,仅仅就是比别人多做一个APP,结果这个APP给用户带来的体验,也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用你的APP。这样的泡沫破灭不就是理所当然吗?如果这样的公司都说自己成功了,获得了很高的估值,这个是不对的。

硬件不能走互联网免费模式,必须挣钱

我在互联网时代写了一本书,鼓吹免费。我觉得免费是对的,因为你做一个网站或者一个应用,它的成本固定,用的人越多,边际成本越低。后来这套免费理论在O2O领域被滥用了,一个是边际成本不固定,包括这里面隐性的成本,交通上门的成本、路上时间的成本,所以就导致大家都亏损的很厉害。当然有一些应用,比如像Uber或者滴滴,因为本身瞄准的是刚性需求,他们希望通过补贴在市场形成垄断,最后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分账。但是,很多O2O没有能力做到这一步,高额的补贴,就是拿着VC的钱,补贴了北上广深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硬件方面,我发现硬件跟着互联网手机的模式喊免费、喊零利润、喊不挣钱,这个思路是不对的。我觉得手机是个特例,因为手机现在已经基本上变成每个人的器官。手机成了你唯一的一个信息入口之后,即使手机的硬件不赚钱,手机里依然还是有很多商业化的机会,比如广告、比如游戏,比如视频。但是很多硬件设备不具备手机这种先天优势,所以盲目地跟着手机去喊硬件不赚钱,要走互联网模式,这条路最终在模式上是不成立的,甚至能够带来巨大的负作用。

今天,一个软件做得好,下载量很快可以到100万。而一个硬件要卖到100万台,这中间的物流能力、供应链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对很多初创团队的要求都很高,即使做到了百万销量,硬件不赚钱100万用户就算都用你的APP,你希望它变成一个互联网模式,但在互联网里面,这种用户基数和规模还是太少了。 

如果按照硬件免费的思路,你辛辛苦苦造一辆车,如果硬件不赚钱,请问怎么赚钱?按照互联网的理论,我们一边开车,一边斗地主吗?你一上车,车里面就从头到尾播广告,你觉得这是互联网模式吗?就算用户容忍说这个车是免费的,但坐车上天天就是听广告,它也违背人性。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真的造一辆车,你有巨大的投入,你不求挣暴利,当然还是要挣钱。

如果硬件完全不赚钱,你的互联网模式建立不起来,连持续延续设计的模式都维系不下去。你说大家谈制造业的创新,什么原创的技术,这不是自己骗自己吗?我觉得硬件,特别是智能硬件,要有合理的利润,硬件本身能支持你的后续研发,否则整个产业链都有问题。

我最崇拜互联网模式的时候,跑到美国去见一家芯片公司的CEO,我说电视要免费、盒子也要免费、手机也要免费,说是你们做芯片的不够革命,你们也应该免费。那个大哥看了我半天说免费没问题,但是谁给我钱呢?我自己想了想,也为当初这句话感到很惭愧。很多东西从伟大到谬误,只有一步,过犹不及。

我今天在这儿讲,可能有些做硬件的听了不高兴,但不是每个硬件都能产生巨大的互联网模式。事实上,一个智能硬件,不应该完全是追求最高的性价比,如果有合理的利润,应该追求把体验做到最好。你买了这个硬件,它能真正给你一个有品味的服务。如果盲目地追求硬件免费,谁都不是雷锋,谁都得养公司。我可以跟股东说回报晚一点,但是股东的投资最终也是要回报的。你也不可能永远靠资本的支撑,最终资本也支撑不了。很多智能硬件没有什么门槛,跟原来卖的东西差不多就是便宜点,加了个APP,这都是所谓的硬件免费。我们今天要把它纠正过来。

有一种硬件免费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你可能买了360的智能摄像头,它帮你做监控,或者帮你做云端的存储,可以收你的服务费,但是本质上这个服务费跟你买硬件付出的成本是一个账,它只是换了一种收费的方式。我现在跟很多创业公司讲,人要有点战斗的定力,不要受那些大公司的影响,那些大公司肯定出于资本的考虑。你做硬件的时候要想一想,怎样给用户一种不同的感受,让用户愿意为这个硬件付钱,实现一个良性循环,为你后续的升级打下一个基础。

你准备要花5年到10年做一个事,才会有一个战略的思考。所以今天来看智能硬件,我觉得未来也可能还要经过3年到5年的市场培育。我们回归商业的本质,可能我们公司的耐心和持久力,才会更久一点。

独角兽不仅是10亿美金估值,更要创造独特的价值

互联网公司有种说法叫独角兽,但其实当所有人都是独角兽的时候,独角兽就不稀罕了。

最近美国也有一篇文章在嘲笑独角兽,其实我理解的独角兽的本来含义,是指极少数公司才能够达到的,不仅仅是10亿美金的估值,更重要的是看这家公司不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产品,是不是创造了一种别人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没有听说过的东西,这些应该被作为很重要的衡量标准。现在的情况是,不管公司是干什么的,送饭的也好,卖菜的也好,只要估值估到了10亿美金,就给自己冠以独角兽的名称。所以一夜之间独角兽变得满大街都是。

很多概念走着走着,它背后的价值观就变味了。有些公司估值很高,这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要回归到一个企业的价值上。这么多人创业,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成功,一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失败是常态。

成功人士的心灵鸡汤、故事很多都经过了粉饰,经过了加工,唯一的结果是带来了顶礼膜拜。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相互之间分享,曾经做了什么错误决策,某些产品为什么没有做成,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把失败的经验总结出来,反而可以让自己的团队和其他的创业者,有更多的借鉴。

创业精神的本质是“无畏”

我们最近发布了手机品牌的一个slogan,其中有一个词叫“无畏”。今天,我想把这个词分享给大家。

现在大家谈创业,谈怎么寻找风口、猪怎么才能插上翅膀,但这都是战术。我觉得创业的本质是一种无畏。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创业,是因为害怕失去拥有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是有了太多的负担。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大佬,我一直不觉得我是大佬,而是一直在折腾。我对于新东西确实抱有好奇心,总是想做一些探索,做一些新的尝试。这也是我一直所弘扬的创业和创新的精神。

我觉得整个互联网行业要想往前走,一定需要很多公司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而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一定意味着相当高的失败率。现在中国互联网巨头通过综合的资本运作,对整个行业的把控力其实比几年前更强了。为什么同样是巨头,境界会不一样?根源还是太害怕失败,所以就不愿意尝试新东西。

但是有一句话,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果巨头都不再去引领创新,我们每个人都马后炮式地嘲笑那些探索者,从上到下都是害怕失败、嘲笑失败的文化,那期望整个行业变成像硅谷一样是不现实的。与美国相比,我们欠缺对失败的宽容和不惧怕失败的文化。如果这个价值观改不过来,我们就会自然地放弃真正的探索,都恨不得等风口来的时候,自己只做风口的那头猪。

我想把“无畏”这个词送给大家。很多时候,你做的事情不一定在当下就有结果。创新的公司,其实都不是等到市场无比火热后再闯进来的投机者。大家可能感觉这两年华为手机势头不错,如果你只研究华为最近两年做了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华为在十几年前就成立了手机终端部门,有很多积累。如果没有这些积累,仅仅靠一些营销技巧,一旦这些技巧大家都学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失去光芒。

以上是周鸿祎直播招徒现场的演讲干货。除了周鸿祎,617日(明天),真格基金徐小平也将参与创业黑马直播挑战赛,通过学吧App&花椒联合的直播现场进行招徒。现在给你一次做大佬创培生的机会!这一次距离就是这么近!明晚1900,登录花椒直播或者学吧APP,向徐老师发问,做徐老师的入室弟子!

█相关链接:周鸿祎说智能硬件免费不靠谱,为什么?说的又是谁?

  2016623日下午接近5点的时候,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发了一条长微博,主题是智能硬件能不能免费。他认为智能硬件应该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这样才有持续造血的能力,才有资本支持后续研发和企业的发展。

  后来获悉,这是周鸿祎在创业黑马的黑马课堂上面对创业者做的一个分享,包括他最近的一些思考和反思。

需要补充的是,去年360曾经把原本打算定价为199元的360小水滴智能摄像机将以0元价格免费送出100万台。并宣称要“硬件免费”,引起一时轰动。这可能是老周反思的根源。

  周鸿祎认为智能硬件不同于软件,软件可以免费,智能硬件则不具备这个条件,除了手机。

  周鸿祎认为,手机之所以具备零成本或者负利润销售,是因为:

  “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的额外器官之一了。而手机能够承载的内容比较多,作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入口,智能手机存在着很多商业化的机会,比如广告、游戏及视频等。但智能手机之外,其他很多智能硬件不具备同样的先天优势,智能硬件盲目跟着互联网手机走免费的互联网模式,很难获得成功,甚至可能带来巨大的副作用。

  大家都知道,周鸿祎开启了互联网杀毒软件免费的时代,直接干死了不少杀毒软件。之所以软件免费行得通,周鸿祎解释道:“我们研发一款软件产品的成本固定,当产品被越多人使用时,边际成本就越低。而当软件被上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人使用时,其边际成本可能会接近于零。

  当消费者足够多的情况下,研发成本摊薄到每个用户身上就不值一提了。这时候,厂商就可以提供广告或其他增值服务,从而实现商业变现。这是周鸿祎的软件免费逻辑。

  周鸿祎接下来话锋一转,说很多企业受到他那本书(《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或者网络报道的影响,开始把免费模式应用到智能硬件领域,“我觉得这样的思路是不对的,免费模式不适用于智能硬件领域。”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硬件的边际成本不固定。比如硬件的物理成本、物流成本、制作时间成本等等,很可能导致企业、尤其是硬件初创企业巨亏。

  周鸿祎说:“如果硬件完全不赚钱,互联网模式建立不起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会导致持续设计新品的能力都失去,更不要说什么制造业的创新、原创能力了。”

  周鸿祎以互联网汽车为例,互联网汽车前期投入非常大,无论是研发、生产、人力、物力,开支都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如果硬件免费了,靠什么赚钱呢?难道靠广告?

  “按照互联网产品的思路,做广告的话,用户一上车就开始放广告,我觉得这是违背人性的,即便汽车免费,我觉得用户也难以容忍从打开车门到下车整个过程中都是广告。”

  周鸿祎的这句话莫名戳中我的笑点,因为某互联网电视品牌开机90秒的广告已经被网友黑出了天际,如果汽车全程广告,不知道网友会不会疯掉?

  其实,硬件免费的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企业当做一种营销手段,小米在创立之初即画过大饼——不靠硬件赚钱,靠服务赚钱。但现在呢?小米依然需要靠硬件赚钱。

  但将“硬件免费”发扬光大、提的最凶的是乐视,它也是将“硬件免费”玩得最得心应手的。414免费日上,乐视把除了最新款之外的乐视手机、乐视超级电视都放入了硬件免费的篮子里,只需要购买NN个月的乐视超级影视会员和或体育会员就可以享受硬件免费。

  据说,很多人买了,不过衡量再三,我最后还是买了它竞争对手的一台电视。因为我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我观摩了全球范围内的苹果、三星、索尼等科技巨头没有一个玩“硬件免费”的。

  所以,我担心这个“免费”的午餐吃了会拉肚子。我也一直坚信:硬件免费是最贵的。

  当然,我并不清楚为什么周鸿祎这次演讲的主题是智能硬件该不该免费,你觉得是为什么?

第一赢销网

.

商业领袖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