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3:04:17 来源:网络整理
二十而冠,民生银行将入成年之时,却度过了一个最为忐忑的新年。
尽管民生银行现任董事长洪崎、创始董事刘永好、股东史玉柱,对于安邦保险集团的进入,皆公开表明欢迎。但面对股东们和管理层多年来精心构
建的均衡被意外打破,银行未来命运徒增变数,民生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一度陷入紧张和不安。
“大家都在揣摩安邦的到来对银行是提升,还是有其他目的?”一位民生银行董事向《财经》记者表示,有的董事甚至担心,民生银行存在成为新的大股东“提款机”的风险。
顾名思义,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邦保险集团),本应是一家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集团,但现实中,经历了近五年在金融等跨行业的强势扩张后,保险业的资产仅占安邦保险集团总资产的三分之一。真正令市场侧目的,是其彪悍而隐秘的投资风格。
业界普遍认为,安邦的进入,并非“对民生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如此简单的官方表述。
一位接近安邦保险集团的高层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安邦保险集团有意进一步增持民生银行股票,并逐步控制董事会和管理层,实现会计并表管理,民生银行将成为安邦保险集团的子公司,作为安邦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核心平台。
安邦的潜在计划,正是深耕民生银行多年的股东们和管理层的忧虑所在。
如今,安邦的到来,有可能意味着一切将发生变化。
如果继续走下去,民生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产质量危机。据民生银行内部权威人士透露,一个定名为“凤凰项目”的转型计划即将启动,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全面转型。但在民生民生对外正式宣传口径里,“凤凰项目”尚未提及。
恰在转型关键期,安邦不请自来。安邦会强势打破现有平衡局面,还是顺应原有的游戏规则,民生银行原有的董事会和管理层都在观望。“进来一个新股东也挺好,做个大股东也无所谓,但如果想独吞肯定不行。”民生银行董事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安邦想独自掌控民生,或将遭遇部分老股东的联合抵制。
强势举牌
令业界感叹的是,对所有这一切,民生银行的现有股东们、董事会、管理层事前全然不觉,事后似乎也一时束手无策。
一位民生银行董事描述:“安邦一开始是敲门,后来是推门,现在看是踢门。”这种强势的进入风格让原股东们生畏。
对此,安邦表示,增持民生银行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和保险资金,不存在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借贷和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情形。
民生银行内部人士分析认为,安邦动用的收购资金并非正常的利润积累,也不全是长期限的保险资金,而有可能是一些类似高收益的短期理财资金,这对民生银行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一定风险。在其看来,安邦所动用的资金性质决定了经不起市场的大幅波动,因为可能会输不起,“没有谁能和市场博弈,此时大股东可能就不是银行的守护者了”。
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安邦的这种增长模式如果持久,必须同时做到三点:有可持续的资本金以保证偿付能力、业务规模要能够迅速做到很大、投资收益一定要比较高。这种模式关键在于要做一年到两年的短期杠杆,如果运作太长,则未来的政策和行业风险很难估计。
股比20%底线
无论民生银行老股东和董事们如何心态复杂,安邦保险集团的进入已是事实,多年不变的分散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董事会改组不得不开始。
从公开场合看,民生银行现有股东和管理层对安邦的进入持欢迎姿态,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在最近一次股东大会上表示:“今后金融机构一定是走向混业经营,与作为保险公司的大股东安邦合作免不了。”原大股东刘永好也公开表示:“谁给民生银行带来价值就拥护谁,安邦可能对民生银行的存款和业务发展带来很多积极影响。”
从民生银行角度,对于安邦保险集团控股的拒斥,自有其逻辑和历史渊源。
相比中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徒有虚名的董事会,民生银行因其民营资本属性,更强调股东利益的维护,因此,多年来形成了分散的股权结构,这令董事会的组成和权力运行,成为股东们最为关注甚至极为纠结的大事。
“从银行治理结构讲,原来民生银行的股东都担心一股独大,一股独大可能出现不尊重其他投资人利益的情况,大股东站在自己的角度做自己的事情。”上述董事会成员表示。但股权分散也会带来一大风险即内部人控制,可能出现管理层对个别股东的利益输送,以及各种斗争和纷扰。
历史上,民生银行董事会各种力量的制衡博弈复杂,每每有意外之举。
“这是董文标很了不起的一点,他定立了规矩,当时我们认为,董文标自己革自己的命。”上述董事至今仍然对董文标这一做法称赞不已。
现实分散的股权,仍然使股东们心存内部人控制的隐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董文标个人威望的树立,也令各方产生纠结。
“任期快到的时候,一方面董文标自己很纠结,追随他的人也很纠结,这时候大家都已经把董文标称为老板,这也就有点不正常了。”该人士回忆。
相较于安邦所带来的巨大不安,民生银行内部甚至有人认为,或许正是董文标的离职,给了安邦发力的契机。“毕竟,无论是业界资历还是高层人脉上,董文标都还是很有能量的人。他如果还在职,安邦不敢这样闯入。”
最让民生原股东和管理层担心的是,民生银行最终会否沦为安邦进行更大规模扩张的“提款机”。
有业界人士对此表示质疑,在安邦保险集团的总资产中银行类资产占据了大部分。
随着安邦频频实施跨领域并购,保险界对其存在的一些传闻也随之扩散到银行业:安邦的治理结构和行动策略自成一体,并不总按常理出牌。这对于其掌控和治理一家银行,恐怕会隐含潜在风险。民生银行一些股东担心,民生银行一旦被安邦实际控制,很有可能沦为关联交易的受害方。
安邦图谋
在民生银行股权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中,安邦声称对民生银行股权的收购是“出于对民生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一位接近安邦保险集团的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成为股权意义上的大股东仅仅是第一步,未来安邦或将进一步增持民生银行,并谋求更多的董事会席位,实现对民生银行董事会的控制和管理层的任命,在财务层面实现对民生银行的会计并表,为“银保深度合作”铺平道路。
接近民生银行董事会的人士表示,私下接触中,吴小晖甚至非正式表达过担任民生银行负责人的意愿。
回顾安邦近些年的并购事件,不难发现,控股并谋求实际控制权,是其一贯的诉求。这一点从安邦并购成都农商行的操作中,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分析,不排除安邦也试图在民生银行复制成都农商银行的做法。不过,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则,安邦要想实现并表还需要跨越几道坎。
对此,前述民生银行董事认为,民生银行股权分散,如果安邦想实际控制民生银行,只要分裂董事会便可达到目的。而事实上,民生银行原有股东们也并非完全一条战线,历史上股东们本就存在某些不和谐,在内部,近期也有“一些暗流涌动”。
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长、行长的任命需经银监会核准,并报国务院批准。安邦想像对待成都农商行那样,完全按自己意愿对民生管理层进行换血,进而实现绝对控制,绝非易事。
一位民生银行高管表示,“监管层不会无所作为,坐视股东胡来。”一位股东代表亦称,老股东们对民生银行很有感情,也不会完全任由新来者妄为。
虽然民生银行历史上的股权之争频频发生,但却从未像安邦此次来得如此突然而强势。
此外,民生银行其他股东,比如复星集团,也一直在寻找最佳时机,试图增资控股。就在去年,中民投酝酿成立之初,中民投也曾考虑控股民生银行,但是由于民生银行现有股东的极力反对,最终未能如愿。
一位接近安邦保险集团的高层人士坦言,安邦保险集团有别于一般意义的保险集团,而是“金融财团”,这与过去进军金融业的产业资本的风格和路数确实存在不同。
若按照安邦保险集团计划的控股、并表、更换管理层的构想,未来民生银行将逐步植入安邦的基因,逐步嫁接安邦的战略,其发展轨迹或将被改写。民生银行股权分散恰恰为新股东提供了机会。“只要分裂董事会,拉拢一部分股东,就能达到控制的目的,做任何事情就怕不遵守规则的。”接近民生银行高层的分析人士直言。
对此,上述民生银行高层人士分析,“刘永好的减持是因为当时民生银行的股价很好,卖两亿,赚点钱,等价格下来了,可以再补回来。”
一位新希望高层人士表示,新希望以前是第一大股东,市场都很关注其动向,减持较为敏感,如今成为第二大股东后,“适当动一动,比以前灵活很多”。但他也表示,对于安邦进入后民生银行的前景,确实感到忧虑。
凤凰涅
据了解,洪崎亲自主导与麦肯锡咨询公司合作,制定了一份全面转型计划——“凤凰项目”。这份转型计划的核心是民生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并实现转型和突围。
该计划设定了三年转型期,以消化前期小微业务遗留的坏账包袱,实现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户银行”三大战略届时势必随之调整。
其中,小微金融首当其冲。过去由于支行长期专注小微企业,公司业务逐渐上收至总行事业部,支行公司业务基本停止。据悉,未来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存量,更为注重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在拓展客户结构层面,支行逐渐改变过去过于侧重小微企业,而是要探索大、中、小客户的均衡发展,改变目前抓小客户,大客户扔在一边的情况。
“事业部制”的最大缺陷在于事业部变成了“事业部的事业部”,而不是民生银行的事业部。民生银行一位董事表示,事业部要考虑未来行业调整方向,更注重从自己的客户基础角度出发,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更多地涉足投行业务。近日,民生银行在香港组建成立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行在境外的证券业务板块。
一位接近民生银行决策层的人士评价称,民生银行新一届管理层是务实而理性的,并没有彻底推翻和否定过去的战略,但他们对事业部制、小微金融、小区金融战略的失误和缺陷毫不回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如今他们的转型思路前所未有地清晰。
但安邦的强势闯入,令民生银行现有董事会、管理层的这些努力和既定战略变数陡增。
“从股东的角度讲,我们希望民生银行有好的治理结构,从老板的角度讲,我们希望这家银行有一个好的市值表达。对于安邦的进入,大家都在揣摩,是不是真正来了一个负责任的新股东。”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