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仅靠一瓶酒,一年竟卖出326亿!它才是最牛爆品

营销资讯 2020/03/15 13:27:30  来源:网络整理

 

仅靠一瓶酒,一年卖出326亿!它才是中国最牛的爆品

来源:商界  记者 邓一喜

导读:虽然今天茅台贵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营收和净利润都大幅领先业内!2015年营收326.6亿、净利润155.03亿!

但是20年前、1996年,它的业绩只排在国内白酒20位左右,前面销售业绩2倍于茅台的公司有十几家,但是经过20年发展,它却成了中国白酒行业的绝对老大,净利润155亿秒杀国内白酒行业。这个净利润业绩即使与互联网行业相比,仅次于腾讯、阿里,可以与百度一争高下,至于其他互联网公司,更是秒杀。

而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通过怎样的转变成就了这个传奇?

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头又一头猪飞上风口,猪的两只翅膀,一只名为“互联网思维”,另一只便唤作“爆品战略”。然而,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风口上的猪纷纷“折翼”。相比之下,尽管身处传统行业,尽管面临行业寒冬,茅台却凭借一瓶酒,身价估值上千亿。

“国酒”之慢

然而,茅台自1951年从小作坊起家,发展60余年,业绩却并非一直漂亮。1996年之前,茅台的年销售额为5亿,彼时,中国年销售额在10亿以上的白酒企业有10余家,茅台仅排在20名左右。

 ▲茅台镇

原因之三是酱香型白酒投资成本高。都知道酱香型酒好,但弊端也不少,例如五斤粮食一斤酒,但计划经济时期的贵州是个缺粮的省份,要靠外面调粮来保证百姓生活用量,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加上酱香型酒是浓香型酒投资的两倍多,缺乏资金投资与扩建。

茅台发展之慢,更重要的原因源于内部。茅台在其发展的前50年,观念和思想落后,习惯做“老爷生意”、“两腿完全不迈出门”。

1989年以前,茅台内部700多名员工,却连一个供销人员都没有,做生意全凭上门,这样的做法使得茅台既没有作价权,也没有分配权,即便在1989年成立了供销科,整个科室一共也只有4个人,2个人做供应,2个人做销售,仅凭4个员工,就想改掉一贯的“老爷生意”风格,显然是天方夜谭。

直到危机逼来。

就是在这片如同死荫的旷野里,茅台开始谋变,这才使其抓住了而后蓬勃发展的生机。

“三驾马车”

众所周知,季克良是茅台的“大家长”。

可以想象,季克良为茅台今后的发展修炼出深厚的内功,而袁仁国的出现,便标志着茅台进入了加速时代。

300多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级市建立起“中心配送站——经销商——专卖店”营销网络的目标。

关于袁仁国在一线走得有多勤,到过茅台酒厂的经销商都知道。到茅台酒厂,要见到袁仁国并不难,只要他在厂里,必定会在吃饭时来给大家敬一杯酒,感谢经销商对茅台的支持。

如果说袁仁国带领茅台实现了“一级加速”,那么紧接着乔洪的到来,便彻底将茅台这颗卫星成功送上了天。

乔洪刚调任茅台总经理时,茅台的销售额只有9.8亿元,而到2006年数字是62亿元,7年至少增长7.48倍,不能不说主要得益于乔洪大规模建立的专卖店及网络销售渠道。

乔洪上任之后,全面开始了茅台的市场开拓,在全国大规模铺设专卖店,不断开发各种不同规格、不同系列、不同品种的酒,迄今品种已近200种。茅台还为机关、团体和知名人士定制专用产品,为党政军部门和大企业封坛窖藏茅台酒。茅台很快成为行业新星。

季克良、袁国仁、乔洪“三驾马车”的组合,不仅对茅台的战略方向做了正确把控,同时形成了渠道上合理的利益分配,之后,“三驾马车”便成了茅台管理层的代名词。

逆袭三步曲

第一.杜绝大经销商模式

拿茅台与五粮液对比,就不得不提到五粮液的大经销商模式。

当茅台看到五粮液因过分依赖大户,没有适当控量、对品牌建设忠实度不够等原因业绩下滑之后,迅速吸取教训,杜绝大经销商模式,不允许一家独大,厂家对其“小而美”的经销商有绝对控制权。

“五粮液有年计划上千吨的经销商,而茅台连上百吨的经销商都罕有,大经销商往往不愿意好好耕耘品牌,反正量大,杀价也能赚钱。”

第二.定位高端群体,培养用户习惯

酱香型酒味重,少有人在一开始就习惯这种口味,但若喝惯了,就会觉得其他类型的酒无味。这就如同每个地方菜的口味不同,川菜味重,一开始难以接受,可一旦习惯,就再难罢口。

第三.放开代理权

结语

从早期行业二三梯队的白酒品牌,到如今名震中外的“国酒”,茅台用十年的战略布局成功逆袭,完成从产品、价格、营销乃至渠道的全方位变革,堪称中国近代商业发展史中一部经典而系统的商业案例。

在当下互联网创业的大潮中,用户并不是唯一,企业成功依旧无法离开产品、价格和渠道,比起烧钱供血,赚钱造血才是企业最根本的生命力。

来源:商界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