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业前沿 > 营销动态 >

“焦虑”的周鸿祎求变:最大变量来自90后

营销资讯 2020/03/15 11:19:14  来源:网络整理

 

 “焦虑”的周鸿祎求变:最大变量来自90

来源: 邦》杂志(北京)

360安全路由器发布会现场“自我批评”、端午节假期最后一晚“自曝家丑”,这都是周鸿祎的改变。而他给外界的印象从好勇斗狠变为藏锋敛锐。

周鸿祎第一次在大批媒体面前“自我批评”是今年5月初,360安全路由器发布会现场。他登台后的第一句话是,“我对今天这个发布会很不满意。”

事情是这样的。发布会开始,一个满口行话的技术男向在座媒体演示一般路由器被入侵的后果,讲到最后,原计划的实时演示画面因为故障没有放出来。接着由分管硬件的副总裁沈海寅详解360路由器做了哪些创新,几十页铺满文字的PPT下来,花去大半小时,缺乏彩蛋,平淡无奇。

最后上台的周鸿祎身穿一贯的红色T恤,没有太多表情。当众表示不满意之后,压低声调,“我在底下如坐针毡,看来时代确实变了。两年前当我做特供机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有资格跟人家约约架。两年过去了,我看着对手的营销能力直线上升,而我们在下降,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营销方面已经落后了。”他还加上一句,“我们还是要向友商学习。”

近来周鸿祎又主动“自曝家丑”。端午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晚上,不少媒体接到一封关于360对外致歉的紧急邮件,360对台湾地区总代理商希悦资讯渠道推广商Avazu下级渠道商新加坡Clixx solutions pte ltd的恶意推广行为做出处理,或取消资质,或严重警告。

在这两个事件中,周鸿祎的态度和表现似乎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国互联网史上极具争议性的创业人物从来不惧战斗,也不愿低头。有人统计过,3602006年发布安全卫士到2011年上市,曾经19次与百度、腾讯、金山等行业对手发生“交战”。引爆自身的后果是360安全产品集体突围。

他总是选择最重量级的对手,处于跟巨头的斡旋和拉锯之中,无论他手上的筹码是几十人的小公司还是上百亿美金的上市企业。还有一点,他能巧妙地把战场布置在别人家后院。周鸿祎一度让BAT焦虑,决定艰难,坊间甚至流传“如何防守周鸿祎”的武林秘籍。

今年他突然闭关,三个月后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周鸿祎变得安静起来,对外传递友善。除了自揭伤疤,向友商学习,他还参加了东方卫视一档名为《小善大爱》的公益真人秀,一天揣着20几块生活费,在成都街头寻找公益组织。照片中,周鸿祎手扶栏杆立在公交车内,那个画面很难让你跟“红衣大炮”联系起来。

是的,周鸿祎变了。给外界的印象从好勇斗狠到藏锋敛锐,有点从斗士回归主流,寻求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意味。在处理与巨头的关系上,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前不久写给360全体员工的邮件中,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不要盲目地将360看成一个互联网巨头……我们需要有自知之明,因为在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只有有自知之明,我们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竞争策略。”

他还说,“360要把安全问题真正解决好,要克制住很多诱惑,很多热闹的事不要跟着插一杠子,不要做到四处出击,那样什么都收获不到。”听起来,这更像是周鸿祎说给自己的一句话。

实际上,这不是周鸿祎的第一次让外界感受到反差,以奇虎360创办为转折点,前后两段创业中的周鸿祎就有所不同。

晨兴资本合伙人、小米早期投资人刘芹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周鸿祎,他说,虽然这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两人交往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的守正出奇。“奇虎之前的周鸿祎,跟奇虎之后的周鸿祎是不一样的。”

第二次站在起跑线上的周鸿祎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精神附体,通过产品单点突破,凭借免费策略,从当时巨头瞧不上的安全领域偷袭成功,一举摘掉“流氓软件之父”的帽子。如果说,周鸿祎跟此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顺应了形势变化,互联网进入真正重视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时代。谁能将产品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谁就有机会立足。显然,360在这方面是打到用户痛点的。

但是2005年至今,将近10年过去,每个人微张的毛孔都能清楚地感觉到,时代又变了。周鸿祎自己更是有所体会,“火的东西不一样了。”你能想象到一个90后弹幕视频网站创始人,在大学生群体中像明星一样被追捧吗?90后用户大规模登场,但是真正了解这个群体的人恐怕还是他们自己。据说,周鸿祎在内部给90后足够的发挥空间,创造宽松的企业文化,允许他们天马行空和试错。他不用微信,只能通过微博尝试读懂90后。

在无线领域,虽然360没有如外界所评价的那样失去阵地(360手机助手依然紧握47%的安卓分发份额),但是不乏紧张和焦虑,甚至交过学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周鸿祎承认360曾开发社交产品口信,但是最终失败。在到底要不要做手机浏览器上,举棋不定。因为周鸿祎“一直犹豫手机搜索是寄托在浏览器上,还是APP上,或是应用商店里。”所以,迟迟没有用力推进。

发生变化的不止是外部环境。上市后,360从七八百人的团队扩张到三四千人,如何带好这么大的队伍,是摆在周鸿祎面前的现实问题。偶尔他会说起,“我也没有带过这么大的团队,不管是产品线还是管理架构都在摸索中。”去年年底,360对组织架构和业务线做出了上市以来的最大幅调整。

但是留给360的时间可能不多了。互联网逐渐成为BAT之间的终极较量,连优土、大众点评这样级别的公司也要选择站队,360的队友在哪?BAT的边界越来越广,意味着留给360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小。周鸿祎的好斗曾给360带来红利,但也让这家公司掉进几乎没有朋友的尴尬境地。

这可能是周鸿祎有意修复生态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新找来的市场副总裁陈熙同,据说前身是国家质监局新闻发言人。外界解读此举意在重塑360品牌形象,摆脱此前周鸿祎单兵作战的打法,更多回归到组织本身的品牌构建上来。

周鸿祎希望对外巩固360的安全形象,持续延伸泛安全概念。比如,360可以帮助电商、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充当安全护栏。引入陈熙同也被指为360加速对政府和行业2B方向的渗透。

在回答360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时,周鸿祎说,“第一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做到No1,做到最好。第二保持对世界的好奇,能够不断地去做出一些创新的东西,甚至是一些看起来不一定有什么商业价值,但是很好玩、很酷的东西。简单地说,安全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每个企业都需要的,那360要把安全问题真正解决好。”

如果再具体一点,那就是“360成为一家中型公司,能够在一个领域做到最强。”

本文来源:《创业邦》杂志

■相关链接:从360内部信中得到的启示:360寻找安全切口

作者:企业观察报 苗兆光

仍然不会轻松。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企业市场上,“安全”对360来说还只是目标,而不是核心能力,如何在已经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合适定位、迅速确立起优势,是360需要解决的难题。

   

    或许360今后几个月的动作,才是周鸿祎闭关期间真正思考的成果(CFP/供图)

围绕移动互联网布局,互联网三大巨头BAT频频出手:仅在过去18个月内,阿里巴巴就发起了近30起投资,2013年投资超过10亿美元到互联网等领域之后,2014年又从在线教育、文化传媒IT系统到6月初闪电介入恒大足球。

腾讯的投资跨度虽然没有阿里广泛,但对搜狗、金山网络、大众点评和京东的投资,以及投资嘀嘀打车的“烧钱之战”,也是来势凶猛。

百度除了豪掷18.5亿美元收购91无线之外,对道道通、糯米网、纵横中文网和PPS视频的收购,也都出手阔绰。

在诸多互联网巨头热衷跑马圈地的时候,奇虎360却一反常态的平静。近日奇虎360周鸿祎的一封内部信显示了其战略意图:要克制住诱惑,不四面出击,集中精力把安全这件事做得更深、更透,我们要做的是要把擅长的安全做到极致。

重新定义360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都坐不住了,“互联网焦虑症”一词一度盛行。然而,一直活跃在互联网风口浪尖上的周鸿祎和奇虎360却一反常态的平静。周鸿祎甚至在开年的三个月中不问世事,闷头闭关去了。直到520日,周鸿祎闭关后给的一封内部信传出,其战略意图跃然信中,人们才发现,原来奇虎360的战略已经在深刻转型。

在这封近2500字的内部信中,周鸿祎向员工反复阐明一件事:重新定义360

周鸿祎在信中旗帜鲜明地将奇虎360定义为“专注于做安全”的公司,强调360“不追逐最热门的东西”,不做“风头浪尖上的弄潮儿”,“要克制住诱惑,不四面出击”,“集中精力把安全这件事,做得更深、更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擅长的安全做到极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仅要解决消费者的安全问题,还要解决企业的安全问题”。

周鸿祎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他的事业理论:一是360从体量和历史沉淀上都与BAT相差甚远,要想在竞争中不输,聚焦是最明智的策略。二是即便是在BAT的量级上,无所不能的多元化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巨头们虽然在跑马圈地上热火朝天,但真正做成的,还是他们的核心业务。第三是移动互联网为“安全市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必能成就大企业,而这正是360擅长的。

转移战场 避开BAT消耗战

周鸿祎显然选择了与BAT截然不同的思路,这种选择是与三大巨头策略博弈的结果。

上世纪末互联网的诞生,为创新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很多先行者在其中占得先机,在第一轮跑马圈地中抢占了有利地形。在世界范围内成就了谷歌、推特、Facebook和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则因此成为中国互联网大佬。

然而互联网先天带有创新基因,颠覆性创新随时都会发生,而对于颠覆性创新,新兴企业往往比在位大企业更有优势,巨头的地位会经常受到来自新兴企业的威胁。正因如此,美国IT业内经常风云变幻,每过两三年就会洗一次牌。从微软、雅虎、谷歌到苹果、亚马逊、推特、Facebook,风头一个盖过一个,创新速度稍微迟缓,地位很快就会被动摇。

与传统产业不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并不被巨头驱动。巨头企业要想维护在产业中的地位,最优的策略选择就是利用手中的资源优势扶植小企业的创新。在新兴企业创新模式即将形成时,要么集中优势资源快速复制出更好的产品;要么在新兴企业尚小时斥巨资收购,如Facebook收购Instagram,谷歌收购Android采用的就是类似的策略;要么与在位优势产品捆绑,扼杀新兴企业,如微软将浏览器捆绑进操作系统绞杀网景。

但受制于反垄断的法制环境和自由主义的社会环境,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使用上述策略时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美国市场上总会不断有新秀企业穿过巨头们的围堵成为新的大佬。

由于缺少法制和社会环境的必要约束,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在巩固市场地位上有着相对宽松的策略空间,挖人、模仿、收购、捆绑等巩固既有地位的策略都可以淋漓尽致地使用。在这种背景下,BAT既是跑马圈地的竞争对手,也是控制互联网行业的策略同盟。

在互联网巨头跑马圈地的杀伐之下,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创新之争,演绎为相互之间的资源对抗。发生在今年年初的两大打车软件“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之间的“烧钱大战”,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行业状态。看似数十亿的资金消耗对两家企业来讲都得不偿失,但“烧钱”的结果是,众多打车软件被挤出生机勃勃的“在线打车市场”,又一个新兴市场成为腾讯和阿里的“二人世界”。

分发领域都与360短兵相接。对百度和腾讯来说,这些都不是核心业务,但对360的核心业务却形成了极大的消耗。

避开消耗战的策略只有两条路;一是改变打法;二是转移战场。周鸿祎曾经用“安全卫士”偷袭了BAT的正面战场,快速创造了一个互联网安全市场。现在的BAT防守意识和能力已今非昔比,不会允许一个新的“安全卫士”做大。周鸿祎要做的,就是转移战场,既然已经偷袭成功,何不把根据地做大呢?如果360定义出的安全市场能够起来,BAT则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跟进,则是承认在安全市场的跟随地位,如继续采用消耗的策略,则会在安全市场上被边缘化,难以达成消耗意图。

核心聚焦“安全”

事实上,在去年11月底便已经传出360新的组织调整方案。此次调整中,360对所属业务进行了重组,整合为无线安全业务线和PC安全业务线两大业务线,由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和总裁齐向东分别负责。

另外,360还提升了对硬件方面的重视,专门设立了智能硬件产品部及云盘产品部,负责开拓智能硬件市场业务。明显可以看出,这次组织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从泛互联网的组织方式转变为以安全为核心的组织方式。

而在员工信流出后的528日,周鸿祎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中进一步表示,奇虎360已经为推出企业安全市场产品准备了两年,而进入硬件领域的战略意图是瞄准可穿戴计算设备和智能家居安全市场。据此可以断定,在周鸿祎闭关之前,聚焦安全的战略转型和部署已经做出,其内部信中的信息,并非其闭关三个月的最新思考,发布内部信的真实意图,是为360即将推出安全产品组合拳的预热。

那么,周鸿祎三个月的闭关到底在思考什么呢?

从提出事业理论到真正走出战略的模样,360还需要找到更具体的切入口。在此之前,虽然360靠安全起家,但出发点仍然是一个互联网企业的战略思路,在一切可能创造入口、积攒流量的机会上做尝试。在转型为聚焦安全之后,360要做的是如何找到真正基于“安全”的入口,比如做搜索,你可以做“干净、安全、可信任的搜索引擎”,但仍然是搜索业务,而不是安全业务。比如做手机助手,你可以做“最安全的内容分发市场”,但仍然是内容分发业务,而不是安全业务。如果仅仅是在这一层面做安全,仍然无法摆脱与BAT的短兵相接,竞争不会得到丝毫缓解,360整体业务也很难统一到“安全”这一核心中来。“安全”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以何种形态实现,恐怕是需要周鸿祎和360反复思考和回答的。

360已经确定选择的一个切入口是企业安全市场,短期内,在这一市场上,360仍然不会轻松。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企业市场上,“安全”对360来说还只是目标,而不是核心能力,如何在已经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合适定位、迅速确立起优势,是360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在可穿戴计算设备和智能家居领域,360选择了和谷歌类似的做法,从完整解决方案入手,硬件软件都做,先把市场培育起来,条件成熟时将周边产品交给其他公司做,自己专注于系统。而360的问题是,能否在众多强手瞄准的市场上,站稳一个市场,还能把核心安全业务分离出来。

或许360今后几个月的动作,才是周鸿祎闭关期间真正思考的成果。这也是360今后一段时间最大的看点。

作者为资深管理顾问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

第一赢销网

.

营销动态栏目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