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1:24:46 来源:网络整理
海信智能电视换帅 团队不和或是主因
来源: 中国经营报(北京)
家电圈的人事变动愈发频繁。
近日,有消息称,海信突然将Vidaa电视之父、智能电视智能功能设计团队负责人、海视云公司CEO高雄勇调职另作任用,安排海信中的少壮派于芝涛接任,其他人员暂时未作调整。
对此,海信方面并没有过多谈及当中的原因,而表示“这只是内部的人事调整而已”。
智能电视临阵换帅
作为为数不多从互联网公司来的空降兵,高雄勇于2008年加入海信,此前在盛大集团陈天桥麾下做盒子研发是其得以加盟海信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海信后,高雄勇首先出任海信传媒的副总经理,在2013年下半年改任海视云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主要负责海信智能电视中智能功能的产品规划以及运营,海信Vidaa电视就是在其任内设计完成的。
据了解,Vidaa电视是海信在2013年的秘密武器。与市场主流的智能电视产品不同,Vidaa采取了无主页的设计,用户可以在电视、点播、媒体中心、应用四个功能按钮中随意切换,完成各项功能都不超过3次操作。
据中怡康2013年5月份销售数据显示,Vidaa给海信贡献了1.05个点的市场占有率,使得海信以16.59%的占有率保持着电视市场全国第一的位置。
在Vidaa作为一个智能电视以及交互系统地品牌逐渐被市场所接受的同时,高雄勇却被调离岗位。有媒体引述海信内部一位不具名高管提供的消息称,功高震主可能是其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从业界看,很多业界合作伙伴对于海信智能电视只了解高雄勇与其团队,对其他相关部门完全不熟悉,而新闻界对于高雄勇作为Vidaa电视之父的褒奖可能更会令海信高层感到不妥。
海信集团品牌管理部副部长朱书琴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雄勇没有离职,还在海信里面工作。这只是内部的人事调整而已,而且海视云公司只是海信旗下一个非常小的公司。这样的内部人事调整是很正常的,他不在这个岗位上不代表他不负责某些相关的业务。”
不过,在家电行业观察家梁振鹏看来,高雄勇被调离岗位跟海信的业绩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今年彩电行业整体销售业绩都不景气,有些企业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下滑,有些企业的业绩变化不那么明显,但是增长幅度的确不如往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彩电企业对中高层的容忍度小,经常用半年或者一个季度的业绩考核去衡量,当上市公司的业绩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的时候,企业就会去调整员工的职位,有撤职的,有离职的,还有调离岗位等。”梁振鹏说。
高调抢夺电视屏
众所周知,电视一直是海信的主营业务。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公开表态,“海信不惧怕外来者,做电视对别人可能就是一顿饭,对海信却是一条命。”
根据海信电器(600060.SH)2013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4.80亿元,同比增长12.78%。其中,电视业务实现收入258.98亿元,同比增长16.09%。可见,电视业务的收入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1%,电视对于海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14年以来,海信在电视领域动作频频,其中有两个举措颇受争议。在今年3月,海信与未来电视、爱奇艺PPS、凤凰视频、酷6、乐视等11家国内主流视频网站达成合作。围绕电视这块“大屏”,海信提供硬件产品,网站提供内容,实现迄今国内最大范围的互联网视频内容共享。
而在盈利方面,海信集团副总裁王志浩表示,“服务、运营都是盈利的模式,对于海信来说,用户观看需要付费的视频,目前还是主要由11家互联网运营商自己来定,海信不会通过分成方式收费。现在还处于培养用户阶段,以后海信会考虑收费,毕竟我们给运营商提供了服务。”
梁振鹏则指出,“海信与视频网站合作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其实大家都知道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获得广告主不菲的广告投放分成,这样做主要是对于未来预期市场的培育。”按照其说法,互联网电视面临着用户激活率低、平台难统一等尴尬。
海信另一个受争议的举措是:高调推ULED电视,宣称其“比4K更绚丽,比OLED更精细”。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ULED本质上还是LCD,不可能比OLED画质更好。此外,海信今年还把开发的重点放到了激光电视上,预计于7月推出激光电视,同时海信激光影院也将于三季度正式向全球用户发布。
对于海信而言,目前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三星、夏普、索尼等外资品牌。据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发布的全球彩电市场2014年第一季度调研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为4970万台,与去年同期持平。而海信增长势头强劲,出货量份额提升至5.3%,与第三名索尼相差0.1个百分点,其出货额份额提升至6.4%,排名也跃升至第四位。在中国市场,海信电视也以18.5%的出货量份额实现领跑。
但业内人士认为,像海信这类国产品牌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内销,在关注彩电出货量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零售额。据奥维咨询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彩电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彩电市场内销零售总量为1090万台,同比下降10.5%;销售额366亿元,同比下降13.3%。
“如今,海信换上于芝涛来取代高雄勇也未必能改善现有的状况。” 梁振鹏表示,国产彩电企业普遍存在一个很大通病,现在的运营模式仍然是严重依赖于硬件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推广,营收和利润主要来自于硬件,而向消费者、广告主收取费用的模式目前还没有成功,这样的情况下的确受到了来自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的冲击。而且,中国消费者的人均收入比较低,导致消费者对彩电的价格信息比较敏感,用户对国产品牌定位中高端而带来的品牌溢价并不认同。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NF016
■相关链接:海信获“年度成功品牌大奖”
来源: 上海证券报(广州)
⊙记者 王春晖 ○编辑 衡道庆
⊙记者 王春晖 ○编辑 衡道庆
近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在京召开“中国数字电视年度盛典”,现场颁发了2014年度中国彩电行业最权威的品牌和产品大奖。海信获得彩电行业唯一的“2014年度成功品牌大奖”;海信XT900系列ULED和K370系列VIDAA2系列电视分别获得“2014年度创新产品奖、2014年度优秀用户体验奖”的荣誉。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专家认为,2014年,海信准确把握了智能和超高清这两大市场热点,推出了实现彩电显示技术重大突破的ULED超高清电视和具备聚合和社交功能的VIDAA2电视,推动了产业升级,全面提升了用户体验。今年以来,海信相继在显示技术和内容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高品质的视听享受、内容与交互等方面带给用户超值体验。
与会专家分析,2014年彩电行业与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海信依托产品创新进一步巩固了市场领先地位。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海信液晶电视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占有率达到17.62%和17.11%,双双高居中国彩电市场第一位;海信智能电视零售量和零售额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9.84%和18.89%,在彩电市场上遥遥领先。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关链接:海信ULED受追捧引发智能电视三大思考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网6月10日电 2014年中国彩电市场最大的热点是,ULED电视自今年3月由海信(Hisense)率先推向市场,并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推广,迅速抢夺彩电业新品销售的“头把交椅”。
而被认为是全球彩电业下一代显示技术的OLED电视,自去年推向市场一年后全国销量仅百余台,今年以来又接连遭遇三星、索尼、松下等同一阵营盟友相继退出,独留LG一家在留守,并面临“品类少、售价高、品质不稳定”等考验。
一边是中国企业主打的高清晰画质ULED电视的热销;另一边却是外资企业创造的OLED电视的“叫好不叫座”。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新趋势?又将给已步入智能化时代的中国彩电企业带来哪些新思考?
思考一:受宠的是产品,不是技术
即便是最好的技术,如果不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那么这种技术也只能永远存在于实验室中,而无法走进家庭。
对于ULED和OLED两类电视新品来说,主打功能都是“高清晰画质”的显示效果。唯一不同的是,ULED电视是基于成熟LCD显示面板上的革新,拥有“产品性价比高、成熟稳定、画质清晰通透”等市场性优势;而OLED电视则是另起炉灶式的创新,从被动发光到主动发光带给OLED电视的不只是拥有“可以弯曲画面”,还有“市场售价奇高、使用寿命短、品质不可靠”等拦路虎。
对于彩电企业来说,特别是步入智能化时代后,任何产品的技术创新,都不能“唯技术而论技术”,应该是“面向用户需求的创新”。相对于OLED电视来说,ULED电视自身所具备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以及面向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能力,均保持着较为显著的优势。
再好的技术,也需要获得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OLED电视当前在全球市场的困局,再一次证明了真正能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新品,一定不只是单纯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面向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的系统创新。
思考二:没有硬件,内容无法绽放
再好的音响,发不出声音也只是摆设。同样近年来面对智能化浪潮冲击的中国彩电产业,没有了硬件平台,智能化带来的丰富音视频节目、游戏、娱乐等软件应用体验,也无法绽放。
日前,一份来自海信的智能电视运营数据显示,近200万家庭正使用其智能电视玩游戏。同时,其智能电视后台拥有4300款游戏,人均单日运行时长约50分钟。这意味着,随着基于智能电视平台上的游戏、教育等体验功能的不断完善,电视作为客厅核心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提升。
实际上,ULED电视的问世,正是基于硬件和软件完美融合的“结晶”,通过背光分区动态控制技术、HiView画境引擎技术和超解像技术三大技术创新,从而带来了超乎想象的视觉体验。其中,ULED电视所带来的“高清画质和高饱和的色彩还原度”,让越来越多借助电视观望娱乐节目,甚至是娱乐游戏的人们,获得更多的视听和画质体验。
不难看出,真正消失的不是电视机硬件,而是基于传统的硬件盈利模式。面向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传统的彩电企业,还是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都必须要建立起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体系,构筑基于高性能硬件基础上的服务增值体系持续完善和提升。
思考三:高端化转型,关键靠精品
高端转型不是概念,而是基于企业内部扎实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说到底就是精品的创造能力。当前的智能化拐点,无疑正是彩电企业实施经营转型、转战高端市场的重要机会点。
多年来,中国彩电企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上游核心面板受制于人”、“产品创新跟随于人”等挑战。因此,如何从持续的市场价格战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归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产品本位,推动产品的高端化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推出原创性的高品质精品,重新定义电视性能标准,成为本土彩电企业实施高端转型的第一步。就在今年3月初,随着海信ULED电视首发并推向市场,正式拉开了中国彩电企业的产品高端化转型序幕。
相对于4K、3D、OLED等完全由外资洋品牌定义并创造的产品,ULED为海信首创并推出,通过“超百万比一的图像对比度以及大幅提升的色彩表现力和响应速度”,将4K超高清电视的画质优势远远地甩在身后,也开启了由中国企业自主定义超高清电视的时代大幕。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彩电企业的高端化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启,ULED电视只是拉开了一条先河。未来,从原创性的产品研发,到原创性的技术,系统性的增值服务等,均存在着较大的高端转型空间和动力。
就在上个月,为了提升用户看电视的内容体验,海信专门发布了“聚好看”应用,内容相当于多家主流视频厂商内容的总和、单个应用的两倍。这也被认为是,海信“软硬协同”实施电视高端转型之路的探索。
(原标题:海信ULED受追捧引发智能电视三大思考)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