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20/03/15 12:36:23 来源:网络整理
一亩田千人裁员:号称日交易额破3亿的公司怎么了
北京)
像是约好了一样,在李卫接到辞退邮件后,身边的同事也陆续收到一模一样的通知,其中还包括自己的上级一位县域经理。还在纳闷的李卫被拉进一个三百多人的微信群,才发现此次裁员并不局限在西北地区。
全国各地的被裁员工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件事情带给他们的恐慌。在收到通知一段时间后,部分员工的内部工作邮箱被清理,账号已显示无法登陆。
此次裁员风波爆发之后,亿邦动力网第一时间与一亩田发言人取得联系,其称:裁员是传闻,公关并没有收到类似的消息通知。
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最新消息,目前所有大区经理均被召集至北京召开紧急会议。而一亩田内部对于没有离职的员工发送邮件,要求其保守公司机密。同时,为了安抚其他客户,一律对外宣称为员工正常离职,不会影响后期合作。
一亩田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一亩田如何盈利的提问,获得点赞数最多的答案是这样的。
等等。
的交易额。
风口。
亿的交易额,将做世界第一农产品交易平台。
█相关链接:一亩田屡遭危机 农业电商为何如此之难
作者:老铁
摘要:在人均耕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单一农户手中可供出售的农产品其实并不多,单一农户无法形成规模,自然也无法以B2B模式进行电商化改造。
一亩田自吹牛过头被扒皮之后,在舆论中便一直处于相当被动地位,各种看衰声音不绝于耳。刚刚过去的周末,一亩田基本是在解释裁员1500名员工和红杉撤资的公关战中度过的。而铁哥以为一亩田如今的局面更多反映的是当今农业电商的尴尬。
农业电商从业者的演讲PPT中总喜欢引用中国农业人口等有力数据来证明其平台的前景是如何光明正确。但熟悉农村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看似围观正的判断其实是相当不客观的。
如今农村各种合作社虽然热火朝天,但铁哥提醒城市里朋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并未有想象中如此紧密,合作社需要为农户提供价廉质优的种子、化肥等相关服务,而农户是有权力选择是否接受合作社服务的。
在人均耕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单一农户手中可供出售的农产品其实并不多,单一农户无法形成规模,自然也无法以B2B模式进行电商化改造。而如果以合作社为主体进行规模化销售,理论上是可以进行B2B的农产品电商化改造的,但在操作上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多数农业主产区已经习惯了传统销售模式,即线下收购。
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虽然有种种弊端,诸如价格反应过慢等等,但多数收购者在当地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这种直接深入乡村的线下收购模式如今仍具有相当大市场,受互联网影响较浅的农村居民往往愿意愿意将粮食或者其他农产品贩给自己信任的人,即使有账期也毫不动摇。这是数百年的文化所致,一时改变不了,而相当的合作社的组织者往往同时是粮食贩子,怎能有动力鼓励农户上网售货?
其次,农村的物流短板。
农村做电商物流是最大难题,现在不少农村地区才刚刚有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且还都是到乡镇一级。而如果涉及大宗农产品的销售,则需要大型物流企业的支持,其中多数地方得依赖公路物流。由于汽运成本相对较高,周期长,会增加生鲜产品的损耗(就不要考虑冷链物流了),而对于大宗货物汽运又明显运力不足。一亩田也早已意识到物流在农业电商中的重要性,提出做“第四方物流”,整合货车司机与农户之间的资源,但铁哥以为这只能缓解压力并不能完全改变现状。原因也很简单,货车司机是需要保证足够的工作时间的,而农产品电商的季节性导致交易偶然性增加,尤其在一些非特产地区,货车司机在现阶段参与“第四方物流”如守株待兔,根本不可取。而当今,农村的货车也纷纷加入各地物流公司,根本公司安排运送各种物资,如果未能有足够利益吸引是不可能放弃公司守株待兔等“第四方物流”订单的。
最后,农村电商用户的被高估。
当今不少农村地区都面临空巢现象,壮劳力纷纷外出工作,留守农村多位妇孺老幼,这些人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用户。而虽然近年农村也偶有年轻人回流现象,铁哥也亲眼见一些年轻人回乡热火朝天做电商,但这些都称不得主流,而即便是主流,返乡的年轻人更愿意将农村视为可提供廉价劳动力和住房的办公地点,对农村的感情已经消失殆尽。铁哥近年与数十名来自农村年轻人谈起农业知识,其知识之浅已到分不清韭菜与麦苗的程度。这些已经失去农业感情的年轻人如何能去做农村的B2B电商,须知B2B电商对从业者要求,其操作的复杂程度绝非开个网店售卖当地工艺品特产可比。
以上不难看出,即便是有合作社背书,其农产品交易完全迁移至线上短期内也是不太可能的。
或许还要有朋友以为会有个别种植大户或者企业手中握有农产品,且具有足够的触网动力,理应是一亩田的核心用户。对于这种观点铁哥十分赞成,但提醒诸位,此种现象并非当今农村主流,莫要将非主流视作主流。
因此,铁哥以为农村用户是严重被高估的,或者说农业电商平台可能或许从未有其标榜的广大市场。
而一亩田自然也是深谙此道,因此也才会采取返利的地推方式,即用户在线上完成交易将获得平台的返点奖励。用最粗暴也是最短期的方法获得农村用户,但也给一亩田的员工留下漏洞,刷单骗奖励也就屡见不鲜。起初一亩田是乐见员工刷单的,毕竟刷单所制造的数据也是一亩田所需要的,但经历上次所谓的“bug”事件之后,投资方对一亩田的数据真实性要求更加严格,刷单也就失去市场。
也因为此,一亩田才对1500名员工痛下杀手,这其实也是上次吹牛扒皮的后遗症。
█三问一亩田:谁是披着互联网思维的骗子
来源:蓝鲸TMT网 杜志强
摘要:一亩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前被质疑的代表还有余佳文和马佳佳。在互联网思维如日中天的时候,也诞生了极个别具备互联网思维的骗子。他们不讲诚信,漠视员工利益,为了获得镁光灯的聚焦效果,通常口无遮拦。
文/蓝鲸TMT 李雪
一亩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前被质疑的代表还有余佳文和马佳佳。在互联网思维如日中天的时候,也诞生了极个别具备互联网思维的骗子。他们不讲诚信,漠视员工利益,为了获得镁光灯的聚焦效果,通常口无遮拦。
比如,余佳文。为了利用央视这个媒体平台,夸海口要拿出1亿来给员工分红。事后认错,再次获得央视的曝光,甚至用了周鸿祎的批判作为自己二次曝光的机会。对这些人来说,关注度是最重要的,至于企业的诚信那都不是他们思考的范畴。
今天,要谈的是一亩田。在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上之后,这家公司开始了公关行为。事情,是如媒体披露的裁员,还是公司提到的开除不良员工。我想,核心其实就在于下面几个问题。
1,到底裁了多少人?
有人问,这个事重要吗?答案是:非常重要。来自胡浪球的说法是,一亩田75%的一线员工被开除,总部也有被开除的人,人数不足2000也有1500人。
一亩田官方的说法是:这些违规举措,虽然体现在个别员工个人的行为操守上,也折射出公司的内部管理流程缺陷。公司不得不“刮骨疗伤”。
不难发现,双方在裁员人数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如果按照一亩田的说法,裁员只是个案,不具备代表性。
但是,一亩田官方又用了诸如刮骨疗伤的字眼。联想到此前,网上看到的各种维权群,蓝鲸TMT怀疑,被裁员人数不在少数。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亩田的裁员事件,绝非个案,而是大面积的出问题。所以,一亩田大大方方的回复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对现在事件的最有力的回应。
2,“没签协议就投资”,是谁在炒作?
2015年,一亩田突然被媒体吹上了天。根据南方周末撰写的文章,红杉资本为了抢“一亩田”,不签协议直接打了几百万美金。
但就在昨天,,一亩田严重声明:每一轮投资都完全符合行业惯例和规范,之前报道的“没签协议就投资”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炒作一亩田?
最简单的分析逻辑,是谁获利谁炒作。虽然,国内媒体有抢新闻的习惯,并且偶尔会标题党一下,但是对于一个严肃的新闻财经事件,南方周末报道的内容和一亩田的回复,产生了矛盾。
目前,不知道是媒体的严谨性出了问题,还是创业公司吹牛了。但是,一个有意思的事件是,南方周末见报后,关于不签协议就打款的事件,被炒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亩田,也借这个事,再次确定了作为互联网思维创业公司的受欢迎程度。
3,公关团队放假了吗?
8月29日,网上铺天盖地都是一亩田裁员的新闻,以及各种质疑。让人奇怪的是,一亩田公关团队的回应时间,延迟了一天。
站在公关角度,如果真是不实传闻,应该在第一时间僻谣,原因是时间越长,僻谣的难度就会越大。
但是,一亩田的作法很让人绯夷所思。在事件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当天,并没有一亩田的官方声明出来。理论上,作为一家互联网思维的创业公司,公关部在危机公关的时候放假,这种理由是说不过去的。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公关团队在想措词。但如果事件真的是像官方描述的那样,开除了几个作弊的员工,需要斟酌这么长时间吗?
总结:
其他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绩效拖欠等,但这些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核心的问题了。对于一亩田来说,这次裁员事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危机公关。被披上互联网思维外衣的一亩田,却没有很好的回应来自网络的质疑。那么,一亩田到底是一个被委屈的创业者,还是一个深谙互联网思维之道的骗子?相信,只要一亩田回应了上述3个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第一赢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