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营销案例 > 日化案例 >

丝宝传奇

营销资讯 2020/03/12 19:42:23  来源:网络整理

丝宝传奇

丝宝集团看起来像一个“神话”。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丝宝董事长梁亮胜把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十几家公司、上万职工、年产值22个亿、完税1.9个亿的大集团公司,只用了短短不到12年时间。其间,其产值以年增幅100%的速度快速成长,有些年份甚至达到200%。它的某些品牌,如“舒蕾”,在市场份额方面,已经能跟世界日化业的“巨无霸”美国宝洁公司抗衡。在2007胡润百富榜中,梁亮胜以60亿元资产再次荣登湖北首富,他在榜单的排名也从去年的218位升至今年的116位。

梁亮胜1951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他与他的同时代的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上过山下过乡干过"革命",当过工人,还做过基层共青团的领导。但是与许多成功者一样,与许多普通人不同,他从这些经历中得出了不同于常人的人生感悟,这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路。

  虽然梁亮胜的祖父祖母都是印尼华侨,但父母却都是生活在新中国,都是国有企业的基层干部。他的家庭背景,特别是他的母亲,培养了他争强好胜的上进心,老想做得比人家更好,要给他妈妈争气。

  1968年,作为老三届学生,梁亮胜到梅县山区上山下乡,这三年里,他靠着一盏煤油灯自学了大学课程。1970年,他又招工到矿山采矿,后来当上了团委副书记,并负责厂办刊物的编印。也就在那个时候,他的才能开始显露。当时的宣传印刷一般只套黑红两色,但梁亮胜却别出心裁地套了红蓝黄黑四色,这些聪明的行为被发现后,他又到了工会,自学了摄影,接着到《梅江报》、《广东画报》当记者,最后成为文化局的摄影师。

  他后来总结他的这段生活对他的影响时认为,那段生活给他补了艰苦劳动的一分。那时他是矿山里面的无名矿工,一个小青年,没有任何背景,不可能有任何照顾;其次,他的身体不壮,可工作是强体力劳动,一天到晚腰都直不起来。那是个硫铁矿,用来提炼硫磺的,硫是发热的,很热很热,一进到矿井必须把衣服全部脱光,只穿着个裤衩和双雨鞋。一个班做下来,差不多半雨鞋是汗,一走路整个雨鞋"哗哗"直响。但他从不叫苦,天天抢重活干。

  由于他能吃苦,并不断地动脑筋,要把事情做到最佳、最好,他就从一名井下矿工变为一名摄影师。
 

1982年,梁亮胜带着他的太太,和厂里其他40多名青工一道去香港工作。当时,他们一家在香港只有四五平方米的住房。那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厨房、洗手间、走道,房间之小今天难以想像。他两口子住厅,另两家人各租了一间房,因为别人白天上班时要走厅,他就从厅里拉一块塑料布,留一个过道,他们夫妻两人只能挤在沙发上睡。那时,他的梦就是想拥有个楼花。

  即使这样艰苦,他还是每天晚上坚持去上学,因为他来香港的目的是想寻求更大的发展,不是来打工。三年时间里,他扎扎实实在香港补了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上,丝宝又给那些想创业的人怎么样绕开大公司的优势、发挥自己特长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实际上,丝宝公司在营销上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终端营销的工作。梁亮胜认为这是他们营销工作一贯的特色。丝宝最初直接和国有批发站合作,运用的是其他人没有的模式,别的企业是把商品给了批发站就不管了,剩下的是批发站的事;而丝宝把货给了批发站去批发后,还亲自去做市场、搞宣传,帮批发站去卖商品。梁亮胜认为,"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丝宝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飞跃发展,除了天时、人和,与武汉这个地利也分不开,还与我们首创的这种国有批发加私营终端促销的特殊营销方式分不开。"
  事实证明,这种首创的国有批发加私营终端促销的特殊营销方式,也在丝宝初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始终盯住销售终端,同样是舒蕾后来能够傲视群雄的重要法宝。
  舒蕾的终端促销曾被《中国经营报》做过典型报道。应该说,丝宝选择终端既是明智之举,也是无奈之为。丝宝集团从一开始就必须与宝洁正面相遇,因为洗发水的主要消费群还是在城市,而这一领域正是宝洁重兵所陈。作为一种策略,丝宝找到了宝洁的软肋所在,它并没有像一般的品牌推广一样从高端的广告做起,他们选择了地面战,从卖场做起。这就绕开了当时宝洁重兵把守的"关口",避免与宝洁这个强大的对手正面冲突--从对手忽视的地方开始做起。

  在终端促销上,舒蕾的策略第一点是确定最佳卖场。流量最大的地方便于吸引人气、开展活动、提升销售额。第二点就是气势宏大。被广泛报道的长春卖场就是一例。促销前,店面周围有40多条舒蕾的广告旗帜,广场上还悬挂4条横幅,商场的主楼墙体上挂一条240平方米的巨幅广告。进入主卖场,消费者第一感受就是来到了一片红色海洋中,主通道中间还立有一个5平方米的大堆头。50条舒蕾双面吊旗从二楼一直延伸到一楼出口,整个卖场的布置错落有致,又极具震撼力。第三点就是促销的产品丰富且不断更新。其实,和舒蕾一样做终端的厂家也不少,但很多不如舒蕾见效,原因就在于还固守在老一套的"买一送一"模式。而舒蕾除了"买一送一",还配了很多新奇的赠品,像便携式吹风机、打火机、雨伞、迷你小风扇……花样翻新的促销品,自然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第四点就是注重点面结合。在大卖场,舒蕾经常利用节假日进行大规模的现场表演,有时装秀,有歌唱赛,中间再穿插与产品有关的有奖问答,热闹非凡。而一些空间比较小的卖场,舒蕾则紧紧守住店门口,进行小规模的促销,不放过每一个卖场。第五点就是促销人员的专业化,而且一个区域里还有一名组长在不同的卖场巡视,检查促销人员的工作。
  不仅仅是这样的气魄,丝宝在卖场上的功夫下得可谓是到了家。在大中城市的很多商场里,如果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舒蕾洗发水总是占据着最好的位置:与顾客身高差不多的那一层货架,顾客先看到的就是舒蕾。当然,这些小小的细节都不是随意偶得的,丝宝集团在其中下得功夫可见一斑。舒蕾的质量保证了不少回头客。
  当别人还在电视广告上短兵相接时,舒蕾在终端一步步抓住了消费者,用这种全方位、全包围、持续性的"野蛮"掠夺开始壮大和崛起。舒蕾在2000年坐上了宝洁重兵设防的城市洗发水市场的第二把交椅。以舒蕾为先锋,丝宝集团开始突破宝洁对中国日化市场的垄断,接着又推出了一系列品牌,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到2001年,丝宝集团的年产值达到了22个亿。

  "补分哲学":独特的管理思想
  1999年出版的梁亮胜的《梅花与剑》,是他管理经验的一个集中总结。从书中可以看出,早期在内地的工作和后来的学习,对他的影响很大。
  有人认为,家族式管理是东方的私营企业摆脱不掉的一大特色。但是,除了初期梁亮胜的内弟,伴随着丝宝集团的创立和成长的都是些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内弟在丝宝创立后不久就离开了,所以,丝宝集团没有一点家族式色彩。但是,它也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不同。因此,丝宝的管理方式有浓厚的丝宝特色。对这一点,梁亮胜非常得意。
  《梅花与剑》一书中,他说他很欣赏一句名言:"既然世界上有一百分,九十九分也包含失败。"并说,他的企业就是要善于在九十九分上补上那最后的一分--在中国企业先进经验上再补上现代企业文化的一分。
  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对他的管理心得做了一个简明而经典的解说。他说,他的经验就是"全力抓好人的思想沟通,抓好队伍建设。这是我在国企里补分学到的。我当过团委书记,搞过工会,还在化工系统里面的各个工厂去搞社教、搞宣传,所以,我对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操作模式都比较熟,而且知道传统国企的思想工作方法的利弊所在,如何进行补分改良。有些香港朋友、海外的朋友在内地办企业,常常说很困难,因为他们完全搬用了外国的那种管理模式,失去了中国的特色,不懂中国毕竟有一种中国文化背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性格,如果全部照搬外边的东西,缺少中国人所要的那种民族性、人性的传统,如中国人讲朋友、讲感情、讲义气之类的东西,就会格格不入。而国企里的思想工作传统,是含有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只有在承认这一点上补充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才可能在中国内地办好企业。"

  梁亮胜认为他的领导艺术是从国企借鉴来的。国企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做"思想工作。"可惜,现在一些国有企业忘掉了自己的这一优势。但是,在这一借鉴过程中,他也进行了补分,加入了现代行为科学的思想。他把他的政治思想工作叫做"沟通"。以前的"政治思想工作"有时带一种强迫性,而丝宝的"沟通工作"是一种平等交流,心灵倾诉,使人心服,心灵感动。梁亮胜认为这样的沟通,才能建设队伍。
  丝宝有个"队伍建设办",它相当于大型国企的组织部,梁亮胜亲自任主任。"队伍建设办"的第一任务是加强思想工作。丝宝创办了对开4版的《丝宝风》,后来又在企业内部网上开设了留言板,作为员工心灵沟通的一个固定园地。

  在梁亮胜的补分哲学中还非常重视个性的兼容,他叫做性格补分。他在他的企业里,非常重视管理人员和职工个性的充分发展,但他同时也要求他们能兼容他人的个性,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向他人学习,他自己在企业里也是这么做的。

  可能正是由于他和他的企业具有的这种包容性,使丝宝具有了很大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梁亮胜所谓的补分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这应该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不过,梁亮胜对成功有他另一种看法,他可能不承认他现在就可以"功成名退"了。他说:"真正达到100分的圆满事物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我们的任何成功也只是99分,永远需要补分、补分、再补分。

第一赢销网

.

阅读排行榜

相关文章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