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资讯 2011/01/26 23:10:12 来源:网络整理
解析《让子弹飞》的推广N颗子弹(上)(2)
(二)“二张开辟的大片时代”
作者:第一赢销网
影片只是另外一种的快消品,不靠炒,和这个时代是脱节的!
虽然每个阶段因为人们的审美情趣不同,对产品的要求不同,但商业元素和商业运作必不可缺,欧洲以前是文艺片非常牛,开创了电影的新潮流,但是后来还是被好莱坞大片给打趴下了,欧洲电影新的复苏也是融合了好莱坞大片的元素。
而中国电影的比较牛的时期,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初期,包括谢晋导演,都是运用了好莱坞的商业经典模式来拍摄,也都非常成功。
最好的形式是商业+艺术,商业是第一位的,商业的元素是必须的,这是由他是商品的属性决定的,这是改变不了的。同时配合商业营销策划和运作的魄力。
缘起:《有话好好说》 但开始投入都赔钱了
张伟平和张艺谋认识比较久了,他们从《有话好好说》开始的,这部片子赔了1000多万,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张伟平当时基本上算是赞助,并没有考虑运作。
当时张艺谋处于人生的低谷,当时他和巩俐多年的恋情告吹
1996年,中国电影又是一个低谷,拍电影不赚钱,大家都不愿意投资,作为一个电影人不能拍电影很痛苦,其他一些电影人转行了,拍电视剧去了,但是张艺谋没法,他还有个著名电影导演的光环,他不愿意拍电视剧,觉得拍电视剧容易让导演和演员的身价贬值,这也是他曾劝章子怡不要拍电影的原因,通过这件事情也说明张艺谋的商业头脑。
我们继续说回来,这种事业、情感都处于低谷情况下,幸亏张伟平出手,张伟平以前是做医药的,那时候医药是疯狂赚钱的时候,手头积累了资金,又拓展其他行业。
由张伟平支持的张艺谋第一次合作没有成功,《有话好好说》赔了,而且赔了1000多万,这在当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可虽说《有话好好说》赔了,但是张艺谋还是想拍电影啊,又找张伟平,又拍了《一个都不能少》,结果也没赚钱
继续张伟平和张艺谋的二张,张伟平给张艺谋的投资连续几次,只有出,没有进,张伟平也做不住了。老这样下去不行
张伟平即使不做张艺谋的电影,也绝对是出色的商人,他用商业的眼光看待电影的运作
他给张艺谋制定的策略是国外获大奖,然后进军国内,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以及后面的《我的父亲母亲》在国际上的声誉都比较高,都获了奖。
这些操作的好处就是,给张艺谋有了一个好的光环,这个光环让他受一些关注,有名比没命要好一些,但是还不足以到品牌的境地,因为品牌不是一天建成的,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
这样的结果是张艺谋是国际著名导演,他的作品值得关注,值得欣赏、观看,说的直白些,吸引眼球,吸引了注意力,
这个过程也是张伟平思索的过程,他从商业的眼光来看电影运作,一切朝做的好的榜样学习,谁是电影运作的榜样,那无疑是好莱坞
张伟平决定认真帮张艺谋运作电影
张伟平决定要帮张艺谋来认真的做电影了,前面的几部也是他思索的过程,我们做市场时向做的最好的学习,最好的行业,最好的榜样,张伟平认准了好莱坞的运作模式是正确的、
所谓好莱坞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模式
1、商业类型片
好莱坞曾把通用的电影类型总结成18种大模式,几十种小模式、
如;历史片、西部片、动作片、警匪片、惊悚片、爱情片等
这每一种类型片,都有一定的受众,就像我们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一样,每一个产品细分都能吸引一个受众群体,这是研究了受众的一种细分,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是文艺作品行业的“概念”行销。
2、大明星体制
选用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
如我们知道的 汤姆克鲁斯、汉克斯、施瓦辛格、莱昂纳多等
3、商业营销宣传
(大规模宣传、话题炒作等)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题材(内容),还是演员,乃至推广方式,都是围绕受众展开的,这是把人研究透了的,这就是商业运作,研究人,想办法搞定人
上一篇:格兰仕:“大品牌”下的营销路线
下一篇:危险的策划人(3)—《新营销》